賈寧旨
不少攝影愛好者在攝影講座中經(jīng)常會問講課的老師,“這張照片是用什么鏡頭拍的?”“某某鏡頭怎么樣?”“某某鏡頭和某某鏡頭該選哪只?”等問題,希望從老師的回答中,或證明自己購買了某只鏡頭是正確決策,或為自己將要購買某只鏡頭增加一條理由。無論哪種心理,大多數(shù)人會從“大三元”入手逐漸湊齊各焦段,然后投入大光圈定焦鏡頭的懷抱,或者開始尋求“一鏡走天下”的解決方案。
都說“一入單反深似海,變焦定焦逐個買”,在網(wǎng)絡言論中,鏡頭性能的高低似乎已成為照片好壞的評判標準。暫且不論這說法的對錯,面對各大廠商推出的“鏡頭?!?,普通攝影愛好者往往會陷入糾結:一是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二是沒閑錢。對此,作為佳能用戶,筆者有一些選擇佳能鏡頭的經(jīng)驗,和各位朋友交流。
EF 17-40mm f/4L USM VS EF 16-35mm f/2.8L II USM VS EF 16-35mm f/4L IS USM
廣角變焦鏡頭是很多人在套機鏡頭外單獨購買的第一只鏡頭,主要用來拍攝風光、紀實題材。其中,EF 17-40mm f/4L USM在用戶手中的保有量可以說穩(wěn)居第一。有一天講課后,一位學員問我為什么她的這只鏡頭在EOS 5DsR上的效果還沒有在EOS 5D Mark II的效果好?5000萬像素的優(yōu)勢一點也看不出來!對此,我只能委婉地告訴她:“錢沒花到位?!爆F(xiàn)在數(shù)碼單反相機對鏡頭的要求已遠遠超過膠片相機對鏡頭的要求,早年的鏡頭設計充其量也就能滿足3000萬像素感光元件,EF 17-40mm f/4L USM這只“老鏡頭”是“喂不飽”5Ds/R需求的。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相機像素數(shù)永遠是在增長的,機身遲早要更換,鏡頭的選擇還是要符合未來機身的需求。那就只能在EF 16-35mm f/2.8L II USM和EF 16-35mm f/4L IS USM之間選擇廣角變焦鏡頭了。
我選擇后者,這是我個人認為性價比最好、實用性最強的EF鏡頭。
首先,請允許我反問為什么要選F2.8?風光拍攝中有誰會用到F2.8?(星空攝影除外)既然不用,為什么要花錢在F2.8上?其次,影響景深的因素中,拍攝距離要大于光圈值,走進兩步比加一擋光圈更有用;再次,這只鏡頭有防抖,這使得1/4秒手持拍攝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第四,這只鏡頭擁有9片光圈葉片,小光圈拍攝點光源時可以獲得更加迷人的18條星芒,而EF 16-35mm f/2.8L II USM只有7片光圈葉片;最后,新一代EF 16-35mm f/4L IS USM的鏡頭解像力,從中心到邊緣會給人驚艷的感覺,而且能滿足5Ds/R的高像素需求,而現(xiàn)售的EF 16-35mm f/2.8L II USM二代畢竟還是“老”了。
再來說對焦問題,EF 16-35mm f/2.8L II USM屬于A組鏡頭組,能夠充分運用EOS機身中最強勁的雙十字對焦點,EF 16-35mm f/4L IS USM屬于C組鏡頭組,無法使用雙十字對焦點。所謂“雙十字對焦點”的優(yōu)點,佳能官方的解釋是:“被攝體追蹤性能卓越,對焦精度比使用其他自動對焦點時高。”也就是說,面對動態(tài)物體拍攝,前者的合焦幾率和精度要優(yōu)于后者,在近距離拍攝體育、新聞事件時,前者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蓡栴}是,對不常用廣角鏡頭拍動體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這點優(yōu)勢便不存在。何必為了一項用不上的功能花錢呢?更何況,EF 16-35mm f/4L IS USM就不能拍動態(tài)運動題材么?當然不是。
我經(jīng)常拍舞臺表演,時常需要隨時跑位將演員表演和舞臺布景、燈光效果等方面綜合呈現(xiàn)。因此小光圈(點光源星芒表現(xiàn))、手持(方面跑位找角度)、慢門(表現(xiàn)畫面動勢)拍攝是經(jīng)常的事,這樣EF 16-35mm f/4L IS USM就是我最好的選擇。
EF 70-200mm f/4L IS USM VS EF 70-200mm f/2.8L II IS USM
“70-200”系列應該是愛好者們第二款必選鏡頭了。佳能的“小白”系列可以說是鏡頭中的無冕之王,從無防抖版“小白”(1996年發(fā)布)到二代防抖版“小白兔”(2010年發(fā)布),20年來從未有過任何鏡頭能像這只鏡頭一樣受到我國攝影愛好者廣泛的喜愛和強烈的追捧。
在聽我講課的學員中,幾乎每位佳能用戶都有一只“小白”,其中有EF 70-200mm f/2.8L II IS USM的朋友居多,然而這只鏡頭的使用率其實并不高。尤其是使用最大光圈F2.8鏡頭的朋友很少背它出門旅游。原因很簡單:太沉了!個別朋友會背著它出去旅游,原因很有意思:“鍛煉身體”、“別人都背了,所以我也背上了”。
“小白”能拍什么呢?無外乎運動、舞臺、風光題材。大家追求的是突出主體、壓縮透視關系、虛化背景和遠攝能力。如果以風格、旅游人像為主,那EF 70-200mm f/4L IS USM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價格和重量更具優(yōu)勢,小巧的體積還能降低拍攝時對被攝者產(chǎn)生的壓迫感。如果平時拍攝以運動、舞臺為主,那EF 70-200mm f/2.8L II IS USM則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屬于A組鏡頭組,而前者還是屬于C組。
如果你的機身是EOS 5Ds/R的話,那只有EF 70-200mm f/2.8L II IS USM可選,因為EF 70-200mm f/4L IS USM“喂不飽”高像素機身的大胃口。如果你的機身并未配備“雙十字對焦點”的話,也沒有必要一定苛求使用前者來保證合焦精度。在光線充裕的情況下,后者是完全足夠的。
EF 24-70mm f/4L IS USM VS EF 24-70mm f/2.8L II USM VS EF 24-105mm f/4L IS USM
標準變焦鏡頭中,這三只鏡頭是佳能的主力鏡頭。有些愛好者卻覺得這個焦段鏡頭不好用,因為廣角焦段視覺沖擊力不如16~35毫米鏡頭,中長焦段透視壓縮不如70~200毫米鏡頭,畫面表現(xiàn)有些平庸。但實際上,24毫米至70毫米是在褪去了影像夸張與虛化的包裝,最能體現(xiàn)內(nèi)容的焦段。
無論是EF 24-70mm f/4L IS USM還是EF 24-70mm f/2.8L II USM配合EOS-1D X或者EOS 5Ds拍攝時,性能讓人放心,畫質讓人安心。尤其后者擁有強大的畫面解像力,配合5千萬像素的5Ds拍攝時,畫面表現(xiàn)無可挑剔。使用EOS 5D Mark III 、EOS 6D等機身拍攝家庭、旅游、風景照片的話,EF 24-70mm f/4L IS USM完全足夠。這只鏡頭小巧輕便、自帶防抖,提升弱光拍攝成功率,內(nèi)置的微距模式可進一步擴展拍攝題材。更重要的是,它價格便宜,77毫米的濾鏡口徑也能進一步降低濾鏡投入成本。
有人問我,為什么EOS 5D系列的標配套頭EF 24-105mm f/4L IS USM卻缺席5Ds/R套機?我認為不僅鏡頭能力無法滿足機身需求,機械設計上的缺陷還會導致鏡筒“自動伸長”令人不爽。這不就砸招牌了么?所以選鏡頭時,這只鏡頭就算了吧,廉頗老矣。如果你覺得70毫米焦距不夠長,向往105毫米,那就觀望傳聞中的新一代24~105毫米鏡頭吧。
定焦鏡頭
我出門旅游時一般喜歡帶幾只定焦頭,焦段集中于24毫米、35毫米、50毫米和85毫米。這個組合其實相當于一只24~70毫米鏡頭或24~105毫米鏡頭。不過,我需要更小巧、更快速、更便捷的鏡頭。說句開玩笑的話,旅游中萬一不幸磕壞一只鏡頭,至少還有另兩三只可以用。EF 24mm f/1.4L II USM、EF 35mm f/1.4L II USM和EF 50mm f/1.2L USM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佳能頂級定焦鏡頭,它們的最大光圈表現(xiàn)出色、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但在旅游或者掃街時我更會選擇“小銀定”,比如EF 24mm f/2.8 IS USM、EF 35mm f/2 IS USM和EF 50mm f/1.8 STM等。這些鏡頭都是非常經(jīng)濟實惠的選擇,相比“大紅定”更加低調(diào),性能上卻沒有什么折扣。
低調(diào)不僅能夠降低大機身大鏡頭產(chǎn)生的拍攝壓迫感,也能降低對“賊人”的吸引力。即便在拍攝時無意中觸犯了對方的禁忌,歉意的微笑和看上去很不專業(yè)的器材往往能更容易得到諒解。如果不是在極端情況下拍攝特定要求的照片,“小銀定”所拍攝的畫面不會和“大紅定”的畫面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真正好的照片是靠畫面內(nèi)容的表達,不是靠鏡頭的價位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