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潤華(1999.12-),女,漢族,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人。
奉獻是一個人的胸襟,催生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奉獻是用愛心和責任鑄成的一道亮麗彩虹,帶給人們的是溫馨與快樂。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我們真誠呼喚奉獻精神能夠服務人民,永駐人間!
時代需要偉大的人物推動和傳播奉獻精神。古往今來,特別是中國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一副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無私奉獻的壯麗畫卷。魯迅先生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胸懷舉起執(zhí)著的雙手擦洗著人們心靈的灰塵;周總理為了新中國的解放建設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雷鋒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孔繁森心系農(nóng)民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阿里;李素麗在公交車上奉獻出一道熱情服務的美麗風景。他們以博大的胸懷和奉獻的精神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默默地奉獻、無私地付出,他們用“平凡"兩字詮釋了奉獻精神的真正內(nèi)涵。
我慶幸出生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感受著社會飛速發(fā)展帶來的雨露甘霖。然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夾雜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人們的價值取向有失偏頗,有人錯誤地認為奉獻就是為了更多的索取,甚至把奉獻當做謀取私利的工具;面對物質(zhì)利益的誘惑,有的思想浮躁,唯利是圖,把不住道德的底線,喪失了一名合格黨員的素質(zhì)要求;在對待本職工作上,有的奉獻少了、索取多了,實干少了、浮夸多了,不比貢獻比待遇,不比奉獻比享樂。這些現(xiàn)象,實際上是人們價值觀念缺失的表現(xiàn),是缺少奉獻精神的累積。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大力倡導奉獻精神、樹立實干意識,喚醒人們心底的勤勉、善良和友愛,共筑美好社會。
奉獻不難做到,奉獻就在身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在自我奉獻著,也在享受著他人奉獻的成果。奉獻并非高不可攀,體現(xiàn)的是給予者的態(tài)度。要把奉獻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最廣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自覺主動地在本職崗位上恪盡職守、孜孜不倦,而這正是老師們偉大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老師是清貧的,永遠保持著校園這方凈土;老師是富有的,“桃李滿天下”讓老師倍感自豪和滿足;老師是無私的,你們培育了一批批棟梁之才,而向社會索取的很少很少;老師是崇高的,對那些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沒有抱怨,想的是怎樣把學生培養(yǎng)成國家的有用人才,而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我常常把老師比如成桑樹,因為如果沒有桑樹的品格,哪來春蠶的精神!
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實現(xiàn)這個中國夢,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甘于付出、無私奉獻。你加我、我加他,一千個、一萬個奉獻者的心凝聚在一起,就能形成無堅不摧的生動力量!講奉獻就要愛崗敬業(yè),干一行愛一行,把本職工作當做生活的需求和精神的支柱,像柳永的詞描述的那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奉獻就要全力以赴,認真做好每件事,熱情對待每個人,全心全意、心無旁騖,用李商隱的詞來比如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講奉獻就要精益求精,對工作要有更嚴格、更高標準的要求,像杜甫詩詞描述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竭盡所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這就是奉獻精神。作為我們在校學生,倡導奉獻精神,就是凈化思想靈魂,團結(jié)友愛互助,遠離社會誘惑,一心一意完成好學業(yè),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和厚愛,做一個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實踐者、推動者!
構(gòu)建和諧社會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時代發(fā)展呼喚奉獻精神!時代需要奉獻才能進步,每一個奉獻精神的疊加,就能鋪就一條時代發(fā)展的光明坦途!讓我們攜手并肩,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