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杰
關于文物保護修繕理念的思考
——從太原市唱經樓修繕過程中引發(fā)的一點思索
□苑杰
唱經樓位于太原市鼓樓街。明代科考鄉(xiāng)試秋榜揭曉時宣唱“五經魁首”之地,為禮制性建筑?,F存古建筑以唱經樓為主,其與正殿、春秋樓、通廊相組合,構成一“工”字形院落。依照文物修繕最小干預的原則,保留唱經樓原有構件,修理和補配殘損構件。
基礎抬升木構件局部加固和防腐處理彩繪部分加固保留 《威尼斯憲章》
唱經樓位于太原市鼓樓街。坐北朝南,明代科考鄉(xiāng)試秋榜揭曉時宣唱“五經魁首”之地,為禮制性建筑。唱經樓創(chuàng)建于明代初期,據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劉魯重修。另據春秋樓東壁所嵌碑文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1709年)也曾修葺?,F存古建筑以唱經樓為主,其與正殿、春秋樓、通廊相組合,構成一“工”字形院落。2013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唱經樓古建筑自明代初創(chuàng)建,歷經多次修葺,現存古建筑主體結構構架及總體平面布局仍保持明初創(chuàng)建時的原構原物,但也還可看到許多后代拆修加固和局部改造的遺痕。從該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現狀和各部結構做法可以準確了解其使用功能。
唱經樓古建筑群
唱經樓主體
唱經樓位于院南端,為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方形,重檐十字歇山頂。建筑結構及建筑造型獨特大方。其作用主要是太原府的官員在秋榜揭曉時站在樓上高聲宣唱“五經魁首”。
唱經樓后部通廊(南北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位于唱經樓與正殿之間,為單檐卷棚頂,構造簡練。各柱間所設隔扇,應為后世為利用其空間加裝的。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府縣官員在唱經樓和正殿之間通行的過道。
正殿位于院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不設斗栱。雖經清代重建,但主體結構仍保留明代風格。清代維修時于后檐設小單步梁及檐柱,以增加使用面積,至使平面布局不對稱,建筑造型不諧調。正殿的功能主要是府縣官員在唱榜前后用來祭祀的處所。
春秋樓位于正殿東側,兩層,一層為三間窯洞。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設單步梁,單檐硬山頂前廊式建筑。結構簡單,用材隨意。反映了建筑的民俗性。
通過以上考察分析,基本搞清了唱經樓古建筑群建造之初的平面布局格式及使用功能。這為下一步的文物保護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
唱經樓建筑群總斷面圖
唱經樓古建筑雖自明代初創(chuàng)建,歷經明、清多次修葺,但由于近、現代其功用的廢棄,后被作為市民居住地,致使古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唱經樓主體構架保存尚好,但建筑局部損壞,主要表現在柱、額及建筑飾件風化,屋頂局部坍塌,琉璃構件、隔扇裝修遺失、木樓梯不存等。
通廊現存建筑梁架保存較好,由于常年失修,導致椽、飛、望板及部分檁枋糟朽,檐頭、柱子局部糟朽腐爛、劈裂。
正殿主體梁架保存完整,局部損壞,柱、額糟朽劈裂,屋頂局部坍塌,導致椽、飛、望板及部分檁枋糟朽,檐頭、柱子局部糟朽腐爛、裂縫劈裂,已侵害到建筑主體梁架。墻體局部坍塌,多處裂縫、風化。
春秋樓由于二層大面積漏雨,導致椽、飛、望板及部分檁枋糟朽,檐頭、柱子局部糟朽腐爛、裂縫劈裂。門窗裝修全部遺失無存。窯洞墻體有裂縫風化現象。
鑒于以上所述原因,唱經樓建筑由表及里廣泛存在著殘損病害和構造險情。其建筑已處于局部坍塌、構架部分損壞的危險狀態(tài)。
唱經樓平面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二層結構,規(guī)模不大。金柱為通柱,通到二層作為檐柱。一層總開間6.38米,明間開間3.48米,次間開間1.45米,總進深6.38米。一層南向明間設卷棚抱廈,不設斗栱。二層面寬一間,進深一間,設平座,座上周圍設孔雀藍琉璃欄板,各柱間設隔扇裝修。二層梁架為徹上明造,補間設雙翹五踩斗栱二朵,承托檐檁。斗栱在建筑中明代以前起結構作用,自明代以后演化為起裝飾作用為主,其用材相對較小,且造型華美。唱經樓雖為明初所建,但已顯現出這些變化。其外拽斗栱中的令栱被做成云紋樣,且不托散斗,完全是裝飾性的??梢泽w現出“小式結構,大式做法”的一種工藝手段。
唱經樓使用抹角梁。抹角梁在明代用法與宋、元時期不同。將梁身向外移,使角梁后部落于梁上并繼續(xù)向后挑出,角梁尾部與搭交金桁扣搭相交,使角梁對搭交金桁形成懸挑式結構。
唱經樓建筑群總平面圖
唱經樓修繕前
唱經樓內部梁架
唱經樓古建筑修繕工程,是為配合太原建城2500年由太原市人民政府設立的重點工程項目之一。
唱經樓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分為唱經樓、通廊、正殿、春秋樓四個建筑修繕內容,其中以唱經樓修繕為重中之重。由于古建筑群結構體系相同,殘損程度相似,故維修中所采用的方案對策及工程做法也頗多雷同之處。
唱經樓古建筑的修繕需進行現狀加固。對建筑構件進行構件修補、加固及屋頂揭瓦翻修,梁架維修、大木構件加固及部分構件復制。拆除后世為增加實用功能而增加的構件及裝修。
基礎部分由于自然因素和城市建設,現唱經樓古建筑群院內地平比院外自然地平低0.55米。實施中,在現有建筑基礎上增高1米,從而可使現室內地平比原室內地平抬升1米,院內地平達到院外自然地平高度。能有效地防止院內積水和解決建筑物防潮問題。
隨著修繕保護工程的推進,許多勘察測繪階段中難以發(fā)現的信息逐漸顯露出來。根據這些新信息,運用考古學方法對建筑基址進行研究,仔細找尋和梳理其中內在的關系。通過解剖唱經樓、通廊、正殿基礎,發(fā)現唱經樓金柱、通廊廊柱為磉墩式基礎。唱經樓山墻、正殿山墻和后墻為條形基礎。三個建筑基礎相互關聯。為了保留原始依據,經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專家組專家對原建筑基礎進行研究后,決定對原基礎遺址進行保護,在原基礎不動的情況下,在其周圍擴腳并上置條石,再繼續(xù)砌筑抬高的部分。
木構件部分在對梁枋、柱額、檁椽等大構件出現的劈裂、糟朽等現象,能在剔糟補制、可逆化學材料加固處理延續(xù)使用的,不得隨意更換。如:對劈裂和糟朽程度還不足以影響屋頂構件荷載的梁枋、柱額、檁條等構件,采取補殘修復、鑲嵌補縫及剔糟補固的方法進行局部加固和防腐處理。在施工前,曾對多種粘接材料反復實驗、比較,找出效果最好的粘接材料和配比,最后確定:對較大裂縫先采用長條木楔拼縫,待粘固后再加鐵箍1~2道,再進行彌補;對表面小裂隙采用將縫內雜物及塵土清理干凈之后,進行彌補。對一些糟朽不太嚴重的構件只做清理及滲刷防腐劑即可,對一些糟朽嚴重直至影響其整體受力及展示效果的構件,采用截朽墩接、剔朽嵌補和榫卯接補的方法進行修補加固處理,同時進行滲刷防腐劑;針對一些劈裂、糟朽、變形現象非常嚴重,且失去自身作用直至不能繼續(xù)使用的少部分構件,堅決更換,不留任何隱患。更換時堅持選用與原構件材質相同的材料,制作時必須以原構件的做法及風格為本進行復制,不得改變原構件的材質和風格手法;對梁袱、檁條、額枋中出現的裂紋、通縫、糟朽現象,采用灌漿加固的方法進行處理。
彩繪部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彩繪,體現當年藝術風格,對其原有彩繪采取固色劑進行加固保留。去除后世涂刷的油漆,采用噴灑脫漆劑處理。由于油漆本身比較牢固,一般需噴灑3~10次脫漆劑才能基本去掉構件表面的油漆。這樣做,不會對木構件造成損傷,且能保留原有彩繪。
下面,我們針對其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唱經樓的修繕開展敘述。
由于現唱經樓古建筑群院內地平比院外自然地平低0.55米,在現基礎上原址修繕,就會造成整個古建筑群處于鍋底狀態(tài),院內易積水和建筑物易反潮等,對文物本體的保護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體現不出建筑物的高大、宏偉。實施中,在現有建筑基礎上增高1米,從而可使現室內地平比原室內地平抬升1米,院內地平達到院外自然地平高度。
由于唱經樓需要整體抬升,我們采用落架方式進行維修。對磉墩基礎進行保護,在其周圍擴腳并上置條石。一是原基礎已存在近400年,基礎相對穩(wěn)定,承載力相對平衡。二是保護好原有結構和工藝,為后人的修繕和研究提供原始的依據和憑證。
依照文物修繕最小干預的原則,唱經樓原有構件能保留的盡量保留,能修補的全部修補后使用,需要補配的再補配。唱經樓四根金柱、脊檁、檐檁、闌額、普拍枋、斗栱等為原構件,先采用鑲嵌補縫及剔糟補固的方法進行局部加固,然后用熟桐油進行防腐處理,使其延年益壽。經過這樣處理以后,既增強了建筑構件的耐久性,又體現出古建筑的歷史滄桑感。
由于部分斗栱或糟朽損壞,或丟失無存,在補配中采用按原材料、手工加工方式盡量與原構件相一致,做到補配的構件與舊有構件能完美地結合。
二層平座上周圍設置的孔雀藍琉璃欄板遍布雕飾圖案,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成為唱經樓獨有的一道風景,是為唱經樓古建筑增添光采的亮點。而由于年久失修和無人管理,大部或損毀,或丟失,只剩為數不多的幾塊。經補配和做舊,現在的唱經樓又恢復往昔的風采。
經過半年多的緊張施工,唱經樓主體工程完工?,F今,當人們走在鼓樓街上,遠遠就能看到紅墻碧瓦的古建筑群屹立在鋼筋混凝土叢林中,顯得是那么古樸、莊重,成為廣大市民探古尋幽,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去處。
唱經樓修繕中
通過唱經樓古建筑群修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我們針對中國古建筑修繕理念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就是如何把握維修的“度”。
遵照《威尼斯憲章》第七條“古跡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huán)境分離。除非出于保護古跡之需要,或因國家或國際之極為重要利益而證明有其必要,否則不得全部或局部搬遷古跡”所規(guī)定,為了體現唱經樓的歷史風貌及它在太原城建布局中原始的坐標性作用,我們采取在原址上開展修繕的方法,以利于保存更多的歷史信息。但由于《威尼斯憲章》是基于西方以磚石材料為主導的文物修繕理念,有些并不適用于我國以磚木結構為主導的東方建筑。西方建筑即使有所損壞,不加修繕也大多能夠在殘損狀態(tài)下保存較長時間,而東方建筑必須不斷地及時維修,否則很快便會毀壞無存。例如:古建筑的柱網部分,是一座建筑力的主要支撐與傳遞構件,如果柱根出現糟朽,就會造成建筑整體發(fā)生傾斜、歪閃,直致垮塌;再如斗栱部分,因自然或人為因素而缺失和損壞的,如不及時補配、修理,就會造成建筑的上層梁架整體不穩(wěn)定。特別是元代以前的建筑,由于斗栱在整個建筑體系中起結構作用,如果它出現問題,將影響整座建筑的受力結構;再如梁架部分,是承載屋頂的建筑構架,中國屋頂特有的“反宇飛檐”形態(tài),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象征,梁架結構穩(wěn)定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屋面結構的穩(wěn)定。如果梁頭糟朽、梁枋劈裂下沉、椽子望板糟朽等都會造成屋面漏雨,進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如不及時修繕,可能使整座建筑坍毀。
《威尼斯憲章》第十二條:“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須區(qū)別于原作,以使修復不歪曲其藝術或歷史見證。”對東方古建筑修繕就不太適合。因為以木結構為主的東方古建筑受建筑材料所限,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受到自然損壞要比石質建筑快得多,若不加以外部防護,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因風雨侵蝕、蟲蟻蛀嚙、自然糟朽等原因而損毀。采用桐油防腐、油飾彩繪等方法延緩其使用壽命是先人工匠經過多少代摸索總結出的經驗做法。而油飾彩繪作為裝飾并兼有防腐功能,是中國建筑最古老的傳統(tǒng)之一,已形成規(guī)制。如果在補配的木構件上采用其他顏色加以區(qū)分,勢必會破壞建筑的整體風格。因此,我們在進行文物建筑修繕中,必須在做好翔實工程記錄基礎上,以原工藝、原材料、最小干預的原則來保持與原建筑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中明確規(guī)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就為我們開展文物修繕指明了方向,就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文物修繕理念,要結合我國古建筑的實際特點,走自己的文物維修道路。在能最大程度保留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延長其使用壽命,向后人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決不能造成修繕過程中的破壞,從而失去其歷史價值。
的風格。
(作者工作單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