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翊 王洪峰 王昆
在路上,是他的生命狀態(tài)。
整整35年,他的行走足跡始終印在太行山、繞著太行山、貼著太行山。他的身影,定格于莽莽太行,留在了太行百姓心中。
他叫李保國,河北農業(yè)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1年,23歲的李保國剛剛大學畢業(yè)留校,就隨河北農業(yè)大學課題組來到邢臺太行山區(qū),再也沒有離開。
深厚的緣分起于心、成于愛——他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哪里最窮最苦,哪里就是家
八百里太行,巍峨神圣。
邢臺縣漿水鎮(zhèn)前南峪村,是李保國在太行山區(qū)的第一個家。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解放幾十年了,但太行山區(qū)人民依然貧困。河北農業(yè)大學課題組來到前南峪村,就是為了考察建立產學研基地,以研究解決那里土壤瘠薄、干旱缺水、“十年九旱不保收”“年年造林不見林”的重大難題。
“我是農民的兒子,看不得農民受苦……太行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黨員,我有責任、有義務為太行人民脫貧致富做實事?!痹谔羞@片貧窮而光榮的土地上,李保國立下“初心”。
后來,李保國妻子郭素萍作為課題組成員帶著兩歲的兒子也來到前南峪村,岳母跟著進山照看孩子。一家四口擠在山上一間低矮陰暗的平板石頭房里,一住多年,直到孩子上學。
多年艱苦的觀測、爆破、實驗,李保國主持的太行山石質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術、太行山高效益綠化配套技術研究相繼獲得成功,核桃、蘋果、板栗等經濟林成活率從10%提高到90%以上,前南峪村成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老百姓開始過上了好日子。
“我得去別的地方、別的山里了。你知道我的脾氣,我是哪兒窮往哪兒鉆,哪兒窮往哪兒跑?!崩畋@樣對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郭成志說。
1996年8月,一場特大暴雨把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沖了個精光。
李保國把家搬到了崗底村。在崗底村,他培育出了被評為“中華名果”、北京“奧運專供果品”的富崗蘋果。而今,崗底村年人均收入3.1萬元,成為太行山區(qū)聞名的“首富村”“小康村”。
在太行山區(qū),李保國不像個教授,更像個流動工,在前南峪村、崗底村等地做“長工”,又在各地打“短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住在哪里。他年均200多天在外、四萬公里的行車里程,記錄了他以大山為家的生活軌跡。他的微信名,就叫“老山人”。
今年春節(jié)前,“老山人”回到“第二故鄉(xiāng)”崗底村。在村里的聯(lián)歡會上,鄉(xiāng)親們非得讓他唱首歌。李保國為鄉(xiāng)親們唱了一首《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
唱歌前,李保國說了幾句話,好些鄉(xiāng)親聽后掉淚:“這么多年,我覺得自己一直在‘流浪,在太行山上‘流浪,我‘流浪是為了更多的人不流浪。我希望大家學到技術后,開發(fā)好家鄉(xiāng),不要再去外面流浪……”
把最美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在山區(qū)從事農業(yè)科研極為艱辛。
在前南峪村研究爆破整地方法聚土截流,李保國冒著生命危險親手制作土炸藥,一次次親自點炮、炸石;
在臨城鳳凰嶺,為掌握核桃開花授粉的第一手資料,他在核桃林里從早到晚盯了一個月;
…………
“老百姓脫貧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李保國的科研攻關目標始終明確,“山山嶺嶺都綠起來,父老鄉(xiāng)親都富起來,我的事業(yè)才算成功!”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后完成山區(qū)開發(fā)研究成果28項,示范推廣36項標準化實用技術,示范推廣面積1080萬畝,應用面積1826萬畝,增加農業(yè)產值35.3億元,純增收28.5億元,10萬山區(qū)人民脫貧致富……
近年來,李保國根據太行山氣候特征,把蘋果樹形由紡錘形改成垂簾形,更加通風透光,果形更正、著色均勻;針對青壯年進城打工、年老體弱者留村耕種的現(xiàn)狀,又推出了一次性整地、架黑光燈誘殺害蟲等新技術,省工又省力……他用不斷的創(chuàng)新,把最好、最實用的新技術帶給老百姓。
推動農民向知識型、技術型、職業(yè)化轉變,以“扶智”提升山區(qū)“造血”功能、徹底拔去“窮根”,是李保國堅持了幾十年的課題。
這位穿得比農民還農民、臉膛比農民還黑的教授一次次爬上樹梢,向果農演示剪枝疏果、枝接芽接……李保國晚上也不閑著,經常在村委會、村小學教室,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果農作技術培訓。每次講課,他首先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手機號碼。
“就怕你們不找我呢,我24小時開機,我不煩。”李保國的手機里,存著四五百位農民的電話號碼。30多年,他舉辦培訓班800余次,培訓果農、技術人員9萬多人次。
2010年,崗底村191名村民通過考試獲得果樹工證書。這些村民走出太行山,當起了老師,在省內外傳授果樹栽培經驗……
“把自己變農民,把農民變自己”——這是李保國自己感到做得最滿意的一篇“論文”。
赤子情懷鑄就永恒豐碑
35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發(fā)生巨變。行走風景,不復往昔。
在高??蒲信c市場經濟結合日益密切、大學教授與“老板”“公司”日漸關聯(lián)之時,李保國行走如常、心無旁騖,不改“農民教授”本色。
“鄉(xiāng)親們,要是治理失敗,我把工資抵押在這里”,“兄弟,趕緊雇人疏果吧,工錢我來出”,“要是套袋減了產,賠了是我的,賺了是大家的”……一次次,為推廣新技術,李保國用自己身家作承諾。就這樣,同樣的地,種活了樹,同樣的樹,結出金果;就這樣,農民聽他的。
30多年來,李保國為農民提供培訓服務從來都是無償的,甚至自己墊錢;他培育出多個著名果品,幫助農民和企業(yè)育出了大片苗木,自己和家庭沒有掙過一分苗木錢;他把自己發(fā)明的山地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專利,無償送給一家農業(yè)灌溉企業(yè),讓其推廣出去,服務于民……
“通過我的技術,早一年進入盛果期,一畝地可以增收2000公斤蘋果、增收8000元,多值??!”這是李保國心里的“賬本本”。
作為知名經濟林專家,多年來,很多企業(yè)找李保國合作。他始終嚴守:業(yè)務可作主,錢一分不收。前提是:成果可復制、可推廣、可產業(yè)化,能帶動農民致富。他所扶持、培育的幾十家山區(qū)開發(fā)樣板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他自己沒有分過一份股份、拿過一分紅利。
“不為錢來,農民才信你。不為利往,鄉(xiāng)親們才聽你的?!崩畋f。
長年奔波勞累,透支了李保國的身體,他患了嚴重的糖尿病和疲勞性心臟病,幾度突發(fā)心梗。他的行走步履越來越沉重。
今年4月10日,大清早。
李保國的手機又響了,是太行山區(qū)老鄉(xiāng)打來的,但手機的主人卻永無回音了。35年日夜奔波、辛勤勞作的“趕路”者,生命在太行山上畫上句點。
4月12日,成千上萬的群眾從太行山區(qū)、從河北各地趕到保定,送李保國最后一程。
不久前,記者來到太行,尋找李保國的足跡,尋找“老山人”的身影,尋找這位共產黨人的英魂。
“太行最綠”的前南峪村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崗底村建成了極具特色的“農業(yè)觀光示范園”,臨城綠嶺已是全國最大優(yōu)質薄皮核桃生產基地,南和縣賈宋鎮(zhèn)成為全國最大紅樹莓種苗組培中心……李保國駐留過、指導過的任何一個地方,無不綠浪如海、果實累累、生機盎然。
這一幕幕,讓人震撼于奇跡的創(chuàng)造,更懷念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
讓崗底村干部群眾感到欣慰的是,李保國的一部分骨灰將安葬于“第二故鄉(xiāng)”崗底村后山上。他將永遠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守望太行,守望豐收,守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