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物質充盈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人與人之間逐漸變得冷漠,在衡量人際關系時利益得失成為重要指標,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交往關系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博弈權衡的“交易關系”。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異化現(xiàn)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延伸,也就是說,這種人際關系的扭曲其實質就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因此,采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才能更好地分析、解決現(xiàn)實中所存在的人際關系扭曲現(xiàn)象。
關鍵詞:市場經(jīng)濟;交往;人際關系;異化
一、“人與人的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勞動開始,在分析過程中提出了“四個規(guī)定”,逐層遞進,層層推演,最后收歸于“人與人的異化”。而人與人的異化實際上就是指人際關系的非常態(tài)化。想要更清楚地分析和運用人與人的異化這一理論,就先要整理清楚得以推理出“規(guī)定四”的前三條規(guī)定的邏輯演進。
馬克思首先指出勞動者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越多,勞動者就越貧窮,“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變成廉價的商品”[1]P47而且“隨著實物世界的漲價,人類世界也正比例地落價”[1]P47因此,勞動產(chǎn)品是同勞動對立的。這就造成勞動者為勞動產(chǎn)品所奴役的局面,也就是勞動者同勞動產(chǎn)品的異化產(chǎn)生。在此之后馬克思又指出,對于勞動者而言屬于外在的東西的勞動是被迫和非自愿的,所以并不能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肯定自己,反而很可能否定自己。因此,相應的給勞動者造成了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害。相反地,勞動者只有在勞動之外才能感受到自由和幸福,于是這種外在的勞動便不是勞動者自己的勞動,這就是勞動者與自身勞動(生命活動)的異化關系。根據(jù)前兩條規(guī)定,馬克思推出了第三條規(guī)定:人作為類存在物,其類本質應該是區(qū)別于動物的,但是“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單純的手段,從而把人的類的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1]P51使“人所具有的類的意識由于異化而改變,以致類的生活對他來說成了手段”[1]P51進而造成了人同人的類本質的異化。最后,馬克思指出,當人從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異化出去之后,就直接導致人同其自身的異化,而且“當人與自己本身相對立的時候,那么其他人也與他相對立”[1]P51。
雖然馬克思的上述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異化現(xiàn)象同樣存在且十分嚴重,人們迫于生計而參與社會生產(chǎn),很自然地無可選擇地被工作(勞動)所束縛,雖然物質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但是自由度和幸福感卻并沒有隨之增加。更為嚴重的是,社會關系正向著趨利性方向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被社會地位、財富損益、利害關系等所利用和包裹,人與人之間的單純的交往關系逐漸被功利性的交往關系所取代。因此,異化理論對于現(xiàn)階段的中國社會同樣適用,想要盡快解決這些異化現(xiàn)象,需要結合理論進行更深一層次的分析。
二、“單向度的人”
物質利益的不可或缺和有限性使得異化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物質不夠充盈的社會中?!半S著經(jīng)濟與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利益追求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道德價值核心將自我否定、自我消解”[3]P67。馬克思曾經(jīng)這樣說“異化既表現(xiàn)為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所有物;也表現(xiàn)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而最后,——這也適用于資本家,——則表現(xiàn)為一種非人的力量統(tǒng)治一切。”[4]P80在繁復且反復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忙碌到以忙碌為目的而別無他愿,因為忙碌所帶來的直接效益是物質(財富),這恰是生存所必須的(也是大多數(shù)人所最關心的),于是物質(財富)成了忙碌的唯一追求。用馬克思的話來理解,當物質(財富)存在于別人的世界中時,人就會試圖得到和別人等同或者起碼是接近的份額,于是投身工作以求可以實現(xiàn)愿望,這里物質(財富)的吸引性就是馬克思所說“非人的力量”,于是人變成“單向度的人”——“失去了精神的旨趣與追求”[4]P81,物質(財富)追求成為一切。
到這時,還不能算是馬克思所說的“統(tǒng)治一切”,也不足以引起人際關系的扭曲和失衡。再進一步,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交換為人與人的交往帶來一種新的模式,成為新的人際關系類型。這種新的模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當物質(財富)追求與這種新的方式不謀而合的時候,就威脅到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用來交換,于是所有的東西都被待價而沽,包括愛情、友情、信任、德性……人與人的關系很自然地成為物質交換的籌碼。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根據(jù)利害關系進行擇友,制定遠近親屬的標準,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的標準也就此變成了他能夠帶來何等利益,最可怕的是人們在給別人貼上籌碼標簽的同時,在別人給自己貼上籌碼標簽的時候,其自身也為自己貼上了籌碼標簽,開始以自身的所謂“價值”為自己募得新的人際交往。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中,人們都變成了物質利益的附屬卻渾然不知。馬克思在《手稿》中就已經(jīng)指出:“在這里任何個人都是各種需要的整體,并且就人人互為手段而言,個人只為別人而存在,別人也只為他而存在”。[5]P29至此,“非人的力量”實現(xiàn)了對一切的統(tǒng)治。
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這些異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侵蝕著每個人的心。權力、地位和貪念最終取代友誼和善良,“人們的社交需要漸漸地變成了一種利益需求,人們開始失去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因此,個人的感情漸漸地被壓縮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利益空間里,盡管人們得到了更多的物質財富,但人的精神卻越來越空虛。”[6]P59所以,消除異化,讓人際關系回歸正常十分重要。
三、“合理的交往行為”
想要消除異化,就要嘗試尋找合理的交往方式。馬克思曾說:“我們彼此進行交談時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語言,是我們的彼此發(fā)生關系的物品。我們不懂得人的語言了,而且它已經(jīng)無效了;被一方看成并理解為請求、哀訴,從而被看成屈辱,所以使用它時就帶有羞恥和被唾棄的感情;它被另一方理解為不知羞恥或神經(jīng)錯亂,從而遭到駁斥。我們彼此同人的本質相異化已經(jīng)到了這種程度,以致這種本質的直接語言在我們看來成了對人類尊嚴的侮辱,相反,物的價值的異化語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當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認可的人類尊嚴的東西?!盵4]P80在此也許可以將馬克思的意思理解為,語言是消除異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但是,很顯然想要消除異化絕非單單改變語言那么簡單。哈貝馬斯曾經(jīng)以語言為重要基點提出一套完整的交往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加以借鑒以消除異化。哈貝馬斯所提出的交往首先是一種不以主體的自我目的理性為前提,而旨在互相理解以達到共識的行為。所以消除異化的重點還是落在要使人們摒棄企圖在交往中獲取利益的念頭,而把著眼點重新放回到交往本身上。在哈貝馬斯看來,整個交往過程的重點應該在于“理解”和“達成共識”,為此他提出三項有效性要求,“命題或實際前提具有真實性,合法行為及其規(guī)范語境具有正確性,主體經(jīng)驗的表達具有真誠性”[2]P100所以,在端正意圖后,延續(xù)“真”才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所要求的。
很多哲學家試圖尋找過合理的人際交往方式,“非目的性”是一個不約而同的前提。哈耶克的“自生自發(fā)”理論中指出交往中所形成的無論是社會活動還是社會規(guī)則都是“非計劃性”的,這和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中“非目的性”是相一致的。他強調人們的交往不應該是因目的而起的,目的性交往不應該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交往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在非商業(yè)關系中應該是這樣的,這種交往不以“求得”為目的,沒有預期的計劃,而是一種人情或理念的溝通。這也應該是在合理交往中,人與人應該有的關系原則。
在非商業(yè)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不應有“利益”牽扯,人們能夠擺脫“利益”驅動,在平等的基礎上而形成穩(wěn)定關系,這樣所形成的社會人際關系才是社會生活中合理交往中所應有的。
當然,必須明確上面所說的這種合理交往不包含上下級等專屬工作關系的交往,上下級等專屬的工作社會關系是要區(qū)別于社會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交往關系要另當別論的。因為它涉及到專屬工作領域的工作成敗及效率問題。這樣說自然不是說這些工作專屬社會關系可以涉及個人利益,而是因為他們無法擺脫社會中某一個小的集體的利益,所以,在這些專屬個人關系中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尤其是在上下級的工作關系中,人與人的部分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種特殊的情況是被允許的。也就是說,最求合理的交往關系不是要打破所有物質利益關系(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必須對利益需求予以照顧),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正如哈貝馬斯所說分屬于生活世界和系統(tǒng)世界中的同一個體,在不同世界中應該注意不同的身份體現(xiàn)。即作為個體的人必須分清場合、環(huán)境,工作中上下級的不平等狀態(tài)絕對不允許帶入和滲透到純粹的生活交往領域,而純粹的生活交往必須堅持“非目的性”(或者最起碼是非物質利益目的)原則。(作者單位: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2]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上海人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 羅克全.道德與利益追求的雙重消解——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的辯證法指向[M].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11):67-72.
[4] 成海鷹.人的尊嚴與人的異化[J].哲學動態(tài),2012(3):77-82.
[5] 何中華.論馬克思語境中的“自主活動”[J].東岳論叢,2012(4):28-34.
[6] 趙志華.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人的幸福感關系研究[J].現(xiàn)代婦女,2014(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