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
分類本身就是一種干預和暗示,這會使被分類者處于畫地為牢、難以自我突破的狀態(tài)。
人類思考的習慣之一,就是把自己、他人或者事件進行分類。比如把人分成好人、壞人或者勇士、懦夫等等。這樣分類之后,對象就變得清晰起來,可以幫助克服由模糊而引起的恐懼感,并且可以使相應的行動變得干脆果決。
分類是對對象的藐視和貶低
但是,一切分類都只是關注了被分類對象的部分屬性。從理論上來說,只要關注到其全部屬性,對其分類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比如,我們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這就只是考慮了兩種人的生殖系統(tǒng)的不一樣,而忽略了其他的相同之處。當我們完整地看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都不可能屬于任何一個類別,“他就是他”——唯一而不可替代。
特殊性經(jīng)常是存在的終極價值。所以,分類甚至可以說是對對象的蔑視和貶低。遺憾的是,很多人在被這樣貶低的時候,竟然還以為發(fā)現(xiàn)了真相而興高采烈。
分類本身就是一種干預和暗示,這會使被分類者處于畫地為牢、難以自我突破的狀態(tài)。例如,一個人在被“分類”為“性格內(nèi)向”時,就可能為自己回避社交、避免表達的行為找到一個現(xiàn)成的借口。
分類,弊大于利
目前精神衛(wèi)生機構(gòu)所使用的癥狀學診斷標準,就是一種過度分類的系統(tǒng)。實際上,從這個系統(tǒng)誕生之日起,就被很多有識之士詬病。像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強迫癥之類的診斷,都是弊大于利??杀氖牵喈敹嗟尼t(yī)生和來訪者卻都相信這是科學的診斷。
有一次,遇到一個對《易經(jīng)》很有研究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給我占了一卦,并根據(jù)這一卦象對我是一個什么人做了一些說明。我的第一印象是,他說的全部都很準確。但是,僅僅過了幾分鐘,我就對這些說法產(chǎn)生了懷疑。我試著從反方向說我的特點。我說,你說我是一個靦腆的人,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其實骨子里是特別大膽“無恥”的呢?這位老先生道行的確了得,短暫的驚異之后回答說:當然,完全有可能。只是這樣說來,當初將我“分類”為靦腆之人又有什么意義呢?
分類是人在應用了判斷、歸納、推理之類的高級大腦功能之后所作出的反應。我們曾經(jīng)以為,經(jīng)過這樣的“理性”的過程之后,事情會變得更加真實一些。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放棄以上說到的大腦高級運作過程,而直接描述我們的感覺器官所感覺到的東西,是一種更加好的方式。舉個例子,我聽說一個朋友有1000萬元存款,然后我只告訴你一個“分類學”的判斷說,這個朋友是“富人”。我這樣“分類”,是因為我已經(jīng)把他的存款跟我的存款做過比較了(運行了高級大腦功能)。但是,你卻是個有10億存款的人。所以面對這樣的事情,最好的辦法是不做窮富的“分類”,而直接說:他有1000萬。
老子提倡“絕智”,也就是提倡不用大腦的高級功能,比如分類。但是,千百年下來,怪癖已經(jīng)養(yǎng)成,改掉又談何容易。不過一切都有一個開始,而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應該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