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珊珊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中風預防門診 朱鑫璞
唱歌跑調是一種病得治
文/任珊珊
醫(yī)學指導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老年神經??聘敝魅蝿④娊淌?/p>
不知唱跑調,表現(xiàn)?!按裘取?/p>
近年來,“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具體來說,“失歌癥”是指因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病變,大腦內部對音高識別出現(xiàn)障礙,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
劉軍表示,根據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的研究,“失歌癥”患者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
首先,他們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shù)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對于不和諧的和弦,他們也不會覺得刺耳。
其次,“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但卻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跑調了,甚至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再次,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有些患者卻很享受音樂帶來的韻律感。
最后,對大多數(shù)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少數(shù)患者覺得“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
母豬的妊娠期為110~117天。妊娠母豬飼養(yǎng)管理對受精卵授精、胚胎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產仔數(shù)多少、仔豬成活率、仔豬初生重、日增重、泌乳力和下一周期發(fā)情配種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為獲得數(shù)量多、初生重和健壯的仔豬,防止母豬流產,必須加強妊娠母豬飼養(yǎng)管理。不同類型、不同生產階段的妊娠母豬,對營養(yǎng)的需求也不同。如初產的青年母豬要保證其本身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要,對于妊娠后期,為保證哺乳期的泌乳,應有良好的膘情。因此,掌握好飼養(yǎng)技術,運用得當,可節(jié)省飼料,又可滿足營養(yǎng)需要。要根據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采用相應的飼養(yǎng)方式。
此外,研究還顯示,部分患者經常顯得很“呆萌”,因為可能存在一定溝通障礙。例如有些患者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的生氣、害怕或諷刺意味,經常會遺漏對方語調的“弦外之音”。
音樂“模塊”發(fā)育不全 空間感或受累
劉軍指出,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笆Ц璋Y”患者的大腦對音高識別出現(xiàn)認知障礙,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外,患者自身過強的表現(xiàn)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對“失歌癥”患者腦掃描發(fā)現(xiàn),他們一個大腦區(qū)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而這個區(qū)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目前,研究尚未準確定位可導致“失歌癥”的基因。
較早進行“失歌癥”研究的加拿大學者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其發(fā)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xiàn)“失歌癥”。正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劉軍說,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huán)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國外學者發(fā)現(xiàn), “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袄缃o他們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fā)育有關。”劉軍說,大腦的功能精細而復雜,一個腦區(qū)不會僅僅與音樂處理能力相關,例如額葉功能受損的患者,除了表現(xiàn)為記憶力下降,還會伴隨性格和行為的改變。因此,人們推測,這可能是導致“失歌癥”患者空間處理能力差的原因。
發(fā)音訓練可改善跑調 “棄療”也無礙
唱歌不好,是不是必須治療呢?
劉軍指出,如果一個經過音樂訓練的成人,經常不能唱準音,屬于“失歌癥”的范疇,因為他喪失了“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的能力。但如果小孩唱錯音調,則不能被貼上疾病的標簽,因為孩子還不曾“具有”歌唱的能力。
劉軍指出,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唱不好歌并不是大問題。有些五音不全的人可以接受現(xiàn)實,放棄治療,悅納自己,要么大方地讓出麥克風,投入地扮演“熱情觀眾”的角色,要么在縱情歌唱的時候,不介意自己被別人稱為“跑調王”。
如果得了“失歌癥”,仍希望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用歌聲獲得別人的肯定,那么就應該正確看待病情,積極進行發(fā)音訓練。
“‘失歌癥’并非無法改善,國外研究顯示,有些患者可以通過發(fā)音訓練得到糾正?!眲④娊ㄗh,也可以先從糾正過強的表現(xiàn)欲開始,例如把自己唱的歌錄下來,和原唱對比播放,請朋友在一旁提醒,找到自己容易在哪些地方“跑偏”。
在曲目選擇上,“失歌癥”患者不必貪多嚼不爛,可以精選若干曲目,反復練習,將其作為“不跑調”代表作。此外,由于兒童大腦的可塑性很強,從小進行音樂訓練,有助于改善“失歌癥”。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中風預防門診朱鑫璞
臨床上,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中風患者出現(xiàn)偏癱時,上肢比較嚴重,下肢則較輕;康復過程中,往往也是上肢恢復得慢,下肢恢復相對較快,往往是下肢可以走路了,上肢(尤其是手)還不見明顯恢復。
從中風的血管解剖分析,不管是缺血性中風(腦梗死),還是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其病變部位大多分布在大腦半球的“大腦中動脈”分布區(qū)。這個區(qū)域的缺血容易造成對側肢體的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但是,支配下肢的運動和感覺皮層及它們的一部分傳導纖維比較靠近大腦的中線,此區(qū)域同時還接受了“大腦前動脈”的供血,故大腦中動脈系統(tǒng)的中風對下肢影響較小。也就是說,支配下肢運動和感覺的腦組織,能夠得到了更多的血液供應,這部分腦組織生存機會較大,故下肢癱瘓會相對較輕。
此外,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精密儀器損壞的維修,往往比一般工具的維修要麻煩得多。從神經功能解剖分析,人類逐漸復雜的勞動使得支配上肢的神經中樞越來越發(fā)達,神經細胞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在大腦的神經功能解剖上,支配上肢功能的區(qū)域比下肢區(qū)域要廣,損傷的機會也越大。
一般來說,人類特有的生理功能,進化時間越晚、越復雜,一旦喪失,恢復起來就越不容易。因此,癱瘓一側的手部精細動作恢復最慢。
所以,在中風后患者中,??漆t(yī)生都會精準評估患者的“腦組織損害”及“腦血管病變”情況,幫助患者提前判斷疾病的預后及病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