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穎,張金功,阿不力米提·烏布力哈斯木
(1.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69;2.中國石油西部鉆探定向井技術服務公司)
?
特低滲透油藏壓裂層位優(yōu)選研究
——以G644區(qū)塊特低滲透油藏為例
吳穎1,張金功1,阿不力米提·烏布力哈斯木2
(1.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69;2.中國石油西部鉆探定向井技術服務公司)
為提高特低滲油藏壓裂效果,以某特低滲油藏G644區(qū)塊為例,通過“四性”關系研究,建立了油藏評價標準,給出了壓裂層段優(yōu)選結果,并分析了影響壓裂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指出精細研究油層發(fā)育情況,提高比產液能力,確定合理壓裂時機是提高壓裂效果的重要保證。
特低滲透油藏;產能評價;油層分類;壓裂層位
壓裂作為特低滲透油田增產的主要措施,壓裂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油田開發(fā)效果以及后期開發(fā)方案的調整[1-3]。目前特低滲油田壓裂面臨著三個不利因素,一是老油田進入高含水開發(fā)階段,壓裂井條件逐漸變差,措施挖潛難度大,壓裂增油效果變差;二是新油田儲層致密,開采層位少,油水井連通性差,油井受效程度低;三是部分儲層裂縫比較發(fā)育,壓后油井見水快,易水淹[4-6]。
G644井區(qū)屬典型的特低滲透巖性油藏,儲層物性差、非均質性嚴重、埋藏淺等特征,造成該區(qū)塊無自然產能;由于儲層天然裂縫發(fā)育、壓裂施工難度大且規(guī)模小,壓裂穩(wěn)產期短、遞減快、產量低,嚴重制約著該區(qū)塊的開發(fā)。因此,為了提高單井產量,優(yōu)化壓裂選層顯得愈發(fā)重要。
1.1建立研究區(qū)“四性”關系
“四性”關系指儲層巖性、物性、含油性與電性之間互相聯(lián)系的內在規(guī)律,其中,含油性是儲層評價的最終目的,巖石性質是儲層評價的基礎,物性是代表儲層儲集性能和油氣產出能力的重要參數,電性則是研究的手段。通過對目標區(qū)塊長6油層四性關系的研究,得出了儲層巖性、物性、含油性、測井參數各因素的下限值,對壓裂選層提供定量的參數優(yōu)選。
(1)巖性與電性關系。細砂巖是長6地層的主要含油儲集層,以自然電位高負異常、對應低自然伽馬值及微電極差異幅度大為特征。對研究區(qū)60口井106個壓裂油層砂體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發(fā)育較好的砂層自然伽馬(GR)值一般均小于90 API,其中,GR值小于75時砂體發(fā)育最好,GR值75~80時砂體較好,GR值80~90時砂體發(fā)育次之。當GR值大于90 API時砂體一般發(fā)育較差,泥質含量增高,夾層增多。
(2)儲層物性與電性關系。電測曲線對儲集物性的反映,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電位及聲波時差上。孔、滲相對較好的儲層,自然電位曲線上反映較明顯的負異常以及相對較高的聲波時差值。對該區(qū)塊長6儲層巖心孔隙度及滲透率測試表明,細砂巖儲層孔隙度主要為7%~12%,通過“四性”關系確定該區(qū)孔隙度下限為8%,油層滲透率下限為0.15×10-3μm2。根據研究區(qū)儲層特征研究,當孔隙度大于10%時儲層物性最好;孔隙度9%~10%時儲層物性較好,孔隙度8%~9%時儲層物性次之,孔隙度7%~8%時儲層物性較差。根據聲波時差數值與對應巖心孔隙關系,擬合回歸公式(Φ=0.1734Δt-30.50)得出,對應的聲波時差值分別為>233.6 μs/m,228~233.6 μs/m,222~228 μs/m,217~222 μs/m。由孔隙度-滲透率關系分析表明,孔隙度對應滲透率分別為>0.8×10-3μm2,(0.5~0.8)×10-3μm2,(0.3~0.5)×10-3μm2,(0.15~0.30)×10-3μm2。
(3)含油性與電性關系。長6油層4.0 m視電阻率平均值一般為50~200 Ω·m,深感應電阻率一般為50~150 Ω·m,聲波時差大于220 μs/m。并通過巖電實驗得到含油飽和度計算公式,用聲波時差與油層視電阻率值可以計算儲層的含油飽和度。
通過對“四性”關系分析,得出了儲層巖性、物性、含油性、測井參數各因素的下限值,如表1。
表1 長6油層巖性、物性、含油性及測井參數下限值
1.2建立油層評價標準
對于低滲透砂巖儲層的有效性評價,必須以儲層達到工業(yè)油流為基礎來確定儲層壓裂優(yōu)選級別的標準[12]。通過“四性”關系分析及油層壓裂產量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油層壓裂產量與巖性、含油性、測井曲線及儲層物性特征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油層的儲層物性越好,壓裂產量越高;砂體發(fā)育越好,壓裂后該層產量也越高;電阻率值越高,含油飽和度越高,油層越好,壓裂產量也越高。根據上述相關關系,將本區(qū)油層分為五類,見表2。
表2 油層評價標準
根據油層評價標準,結合研究區(qū)剩余可利用油層精細評價,選擇15口井進行壓裂層優(yōu)選,其中8口井剩余可動用油層共14層,Ⅱ類油層1個,Ⅲ類油層5個,Ⅳ類油層6個,Ⅴ類油層2個,見表3。
表3 優(yōu)選壓裂層段統(tǒng)計結果
3.1壓裂時機不合理導致壓裂效果差
該區(qū)塊郭621-1井分別于2004年11月、2011年4月、2014年8月壓裂3次。2011年4月實施壓裂后最高月產量21.37 t,投產后產量下降幅度不明顯。至2014年8月,該井月產量保持在8.2 t,高于該區(qū)塊油井的月平均產油量6.21 t,處于壓裂穩(wěn)產期。該井在2014年4月選取長61-4層段的637~639 m井段進行了第三次壓裂。郭649井2004年8月選取702~707 m層段壓裂,壓后月產油量由最高的34.63 t遞減到5 t,此后產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未進行二次壓裂,導致開發(fā)效果較差。由此可見,合理的壓裂時機對油井穩(wěn)產至關重要。
3.2最高月產對壓裂選層時機的影響
合理的壓裂選層時間對特低滲透油田的開發(fā)至關重要,油層壓裂后最高月產量是衡量油層物性好壞的重要指標[9]。根據研究區(qū)61個油層壓裂段產油情況及其變化特征,將研究區(qū)61個壓裂層產量按“>45 t,30~45 t,15~30 t,10~15 t,<10 t”五個產量區(qū)間統(tǒng)計,分析壓裂層產量變化特征。
油井壓裂后的生產特征一般分三個階段:一是線性流階段,為壓后高產階段,但產量下降較快;二是擬徑向流階段,此時產量低于第一階段,但生產能力仍高于油層改造前的產量,此階段產量較穩(wěn)定;三是徑向流階段,此階段裂縫已失去高導流能力,原油產能恢復到壓前水平,此時可對該井實施壓裂。
部分油井壓裂后月產量在生產24個月后降至5 t左右,但仍有部分油層生產能力高于改造前的產量5 t,此階段為產量穩(wěn)定期。對于月產量降至5 t左右的油井,此階段裂縫已失去高導流能力,壓裂形成的裂縫已經閉合,可對油井實施重復壓裂。因此在選層分析壓裂時機時,應以單井產量動態(tài)變化情況為主要依據,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3比產液能力對壓裂選層影響分析
比產液能力分析是壓裂選層時的重要依據。比產液能力是指峰值產液量與目前產液量的比值,該比值越高,壓裂措施越有效[10-11]。對研究區(qū)60口油井進行壓裂選層結果表明,再次壓裂的27口油井可選層中優(yōu)選層15段,可推遲選層7段,不選層5段,共22口油井適合進行再次選層壓裂。
3.4油層發(fā)育較差時的壓裂選層
郭650-6井長63-1油層段平面連續(xù)性較差,僅在郭650-2、郭650-6井附近發(fā)育,油層厚度僅為5 m,壓裂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通過測井曲線及油層發(fā)育情況判斷,該油層段適合壓裂,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選層的不確定性,無法保證后期壓裂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油層厚度對壓裂選層的影響。
從研究區(qū)344個壓裂層厚度與最高月產量關系來看,最高月產量與壓裂層厚度并非線性關系(圖2),綜合來看,當選壓裂段油層厚度為1.5~3 m時,壓后產量較高,當壓裂段油層厚度大于3 m時,壓后產油效果降低。
圖1 壓裂層厚度與最高月產量關系
兩次壓裂層最小間隔為4 m,因此對6 m以上油層可以進行多次壓裂,2~5 m油層僅能進行一次壓裂。選擇結果見表4。
(1) 通過對“四性”關系及油層綜合統(tǒng)計分析,建立了研究區(qū)油層評價標準,對該區(qū)油井已壓裂油層及可利用剩余油層進行了精細評價,實現(xiàn)區(qū)域上油層有序合理的利用。
表4 壓裂層選層厚度與油層厚度關系
(2) 通過精細研究油層發(fā)育情況、最高月產量及比產液能力,確定壓裂合理時機,完善了壓裂選層方法,對提高特低滲透儲層開發(fā)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3) 對研究區(qū)壓裂段厚度統(tǒng)計表明,當選層厚度為1~3 m時壓裂增產效果往往比選層厚度大于3 m時好。
[1]李陽,于永波,尹喜永.大慶低滲透油田增效壓裂技術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5,12(2):65-67.
[2]楊濤,肖立國.榆樹林油田優(yōu)化壓裂研究與實踐[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22(3):72-74.
[3]趙驚蟄,李書恒,屈雪峰,等.特低滲透油藏開發(fā)壓裂技術[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29(5):93-94.
[4]陳曉源,任茂.坪北特低滲透油田整體壓裂工藝技術研究[J].鉆采工藝,2006,29(5):43-45.
[5]李善維,劉戰(zhàn)營,焦雙志,等.留西低滲透砂巖油藏壓裂技術[J].石油鉆采工藝,2011,33(4):95-97.
[6]甘云雁,張士誠,陳利,等.復雜斷塊油藏不規(guī)則井網整體壓裂優(yōu)化設計[J].石油學報,2006,27(4):81-83.
[7]王鳳江,丁云宏,路勇.低滲透油田重復壓裂技術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9,26(1):71-73.
[8]陳民鋒,姜漢橋,周琦.低滲透砂巖油藏水井壓裂參數優(yōu)化數值模擬研究[J].石油鉆采工藝,2007,29(1):54-55.
[9]尹建,郭建春,曾凡輝.低滲透薄層壓裂技術研究及應用[J].天然氣與石油,2012,30(6):52-53.
[10]溫慶志,蒲春生,曲占慶,等.低滲透、特低滲透油藏非達西滲流整體壓裂優(yōu)化設計[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9,16(6):102-104.
[11]寇永強.大型壓裂技術在特低滲透薄互層油藏的應用[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4,11(3):61-62.
編輯:李金華
1673-8217(2016)05-0085-03
2016-04-05
吳穎,工程師,1984年生,西北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油氣勘探與開發(fā)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
TE35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