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增菊
?
彝鄉(xiāng)跳菜,一場民俗文化的盛宴
●施增菊
相信嗎,第一次看到彝鄉(xiāng)宴席跳菜,我的眼里滿含淚水。同是跳菜,在舞臺上和在民間,感受卻是大有不同。平日里看慣了舞臺上的跳菜,但到了才知道,跳菜不是單純的娛樂節(jié)目,而是彝家人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全部歷史的凝練和傳承,全部文化的儲存和展開。
一
想看一場地地道道的彝鄉(xiāng)宴席跳菜,由來已久。
秋天,受碧溪鄉(xiāng)阿開度村跳菜藝人茶鳳高之約,終得成行。
從縣城出發(fā),一路向西,50分鐘后,便到達碧溪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府所在地回龍山。阿開度離回龍山有10公里左右,只有一條崎嶇的鄉(xiāng)間土路可供摩托車通行。
一夜小雨,已經是上午十點多,整個回龍山街依舊霧雨迷蒙。節(jié)令已過了秋風,剛下車來,便覺一股寒氣撲面而來。
雨一直下,一時半會沒有放晴的意思。我和同事有些發(fā)愁,不知如何才能進村去。
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向在鄉(xiāng)政府里工作的哥哥求救。可偏偏不巧,打通電話得知哥哥已經下村里去了,要兩小時后才回來。就在我們不知該怎么辦時,三輛摩托車“轟隆隆”停在了我們面前,摘下頭盔,竟然是茶鳳高和兩位不認識的小伙子!我?guī)缀醪桓蚁嘈抛约旱难劬?,茶鳳高在電話里明明說了來不了的!
在百感交集中我們上了摩托車。冒著細雨,開始沿著一條黃泥路行進。經過一夜雨水的浸泡,道路上的黃土被充分發(fā)酵,車輪碾壓而過,便帶起大坨大坨的泥濘。摩托車忽左忽右地打滑,我們艱難地前行。
大約上午11點,我們終于到達阿開度村口。阿開度小村依在兩座青山的腳下,被密密匝匝的核桃樹包圍。雨后的山峰,淡淡地立在霧里。霧靄緩緩,青山隱隱。黑潓江從兩山之間流淌而下。
有白的云朵,淡的煙靄,在離阿開度小村不遠處的黑潓江上繚繞。那些云朵的白,是那種柔軟的似剛彈出的棉花一樣的白,干凈,溫暖。那煙靄的淡,是那種不施粉黛的彝家女子的淡,純凈,剔透,帶著包谷飯和苦蕎花的清香。這樣的白,這樣的霧,與阿開度小村的青瓦房、與對面的青山,構成了一幅如夢似幻的水墨畫。
如今想來,最令我們驚嘆不已的不是阿開度小村的如畫風景,而是在這個小小村寨里的大乾坤。
在南澗,大多數(shù)彝族同胞雜居在漢族中,彝人的形象已經看不真切了,不著彝族服飾,不會說自己的母語。僅留下一張薄涼的身份證,在必要時拿出,用來證明自己是彝族人。
而在阿開度小村,彝族服飾,彝族語言,彝族人的所有傳統(tǒng)保留得完完整整,沒有漏掉一絲一毫。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彝族人生活的全部,包括親臨一場彝族人的最高接待禮儀——跳菜盛宴。
跳菜盛宴楊澤新攝
二
來到阿開度小村,那些被時光遮住的跳菜往事,順著泥土里的根須,努力地生長出來。
茶鳳高和兩位小伙子把雨衣給了我和同事,前半身已被雨水完全淋濕。可他們堅決不肯回家換衣服,執(zhí)意把我們先送到辦喜事(娶兒媳婦)的蔡文衛(wèi)家,說這樣能讓我們多拍一些跳菜的場景。
拗不過他們的好意,我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沿著炊煙升起的方向,約摸走了四五分鐘,就到了蔡文衛(wèi)家。之前就認識蔡文衛(wèi),是一位和茶鳳高一樣的跳菜高手,他們是在跳菜第一次登上舞臺時就開始參加跳菜表演的演員。曾問過他們何時學的跳菜,都說記不清。隨后,又帶著憨憨的笑說,似乎記事起就會跳菜了。
他們沒有說謊。的確,彝族天生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的傳承完全靠的是口傳心授,耳聞目染。彝族民眾世世代代喜歡依山而居,受日月精華的滋養(yǎng),山水靈氣的浸潤,天性就是粗獷豪放、簡單快樂,能唱會跳似乎與生俱來。因而,在彝鄉(xiāng)南澗,類似茶鳳高等人一樣說不清何時學會跳菜的民間藝人比比皆是。
我們到達時,蔡文衛(wèi)笑容可掬地站在他家門口。皮膚黝黑的蔡文衛(wèi)話不多,只一個勁邀我們進門。眼前,人頭攢動,氣氛熱烈。一腳跨進大門,一股松針的清香撲面而來,間或夾雜著食物的香味。似乎聽見誰的肚子咕嚕嚕叫了幾聲,我不由自主地閉上眼睛深深吸了幾口氣。待我滿足地睜開雙眼,差一點把一棵芭蕉樹撞倒。幸好一旁的同事及時伸出手穩(wěn)住了那棵搖搖欲墜的芭蕉樹。但院內已傳來了幾聲輕笑。尋聲望去,是一群身著彝族服飾的女子。待與我的目光相遇時,她們又都匆匆低下頭忙碌起手中的活來。
不知何時,同去的兩位同事已拿出了長槍短炮,開始了緊張的工作。我也趕緊拿出筆和筆記本,臨時請茶鳳高當講解員。茶鳳高是這場婚禮的總理(即主事人),整場喜事,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籌劃安排??粗呀洷幌鄮偷苄謧儾贾煤玫膱鼍?,茶鳳高的眉宇間溢滿了笑,聲音也比平時高了幾分。
茶鳳高說婚宴上的跳菜,是整場喜事的重中之重,是整場喜事能否圓滿的關鍵。因此彝家人把跳菜儀式看得非常重。跳菜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招一式,神圣不可馬虎。
在農村,一場完整的宴席跳菜,起落需要三天時間。
辦事頭天即第一天,當?shù)厝朔Q“相幫天”,也叫“丑席”。這天的主要任務是布置跳菜場景。
相幫們先把主人家的庭院打掃干凈,在地面上鋪滿青松毛,并用竹、木和松枝搭建青棚(也稱布棚)。青棚的頂用篷布拉成斜面,順正房繃成“人”字形。“人”字形篷布一側垂直拉至地面,并在其上懸掛“三星神”(福神、祿神、壽神),正前方擺放一張放有貢品和香燭的高八仙桌。青棚四周掛上各種裝飾紙花,主要是藍色、紅色、黃色,花形多呈“梅花”狀。在青棚里面的松杈上懸掛牛郎織女卷畫、福祿壽掛畫及親友贈送的對聯(lián)。
青棚搭好以后,還要樹一道棚門。我進門時撞到的便是棚門右側的喜樹。喜樹,也叫牌坊樹,多用松樹或芭蕉樹。棚門左右兩側各一棵,順兩棵喜樹掛有一對喜聯(lián),棚門兩側懸掛紙花窗,上方懸掛賀喜字匾。
當講到這兒時,茶鳳高把聲音放得很低,故作神秘地在我耳邊說:“撞到喜樹是喜神照拂,必有桃花運!”
“難怪,那些彝家女子向我看了又看,想必是羨慕我嘍!”我也小聲嘀咕了一句。
跳菜場景的布置都是聽茶鳳高介紹,沒有親眼目睹。因我們來時已經是辦喜事的當天了。這天稱為“正席”,也叫“寅席”。
此時,院里彩條飄舞,到處裝點著親人朋友對新人的祝福。親朋鄰里在院里院外忙忙碌碌,屋外的土灶一字排開,上頭的大鍋里,紅紅的醬汁翻滾,大紅肉正煮得沸騰,用來待客的八大碗正緊張準備著。
“大紅肉、酥肉、芹菜炒肉、豆腐……”想著,想著,又聽到了咕咕的聲音,這次是我的肚子叫了。
其實,主人家蔡文衛(wèi)和總理茶鳳高已經催了三次了,他們早就準備好了上午吃的相幫飯。同事笑嘻嘻地拍著我的肩說:“走,吃飯去。吃飽了,才有力氣享受下午的跳菜大餐!”
看來,大家都餓了。
三
到了下午,天空徹底放晴。陽光把水分蒸發(fā)得干干凈凈,把蔡文衛(wèi)家的院落照耀得溫暖無比。
院內8張桌子一溜擺開,左右各四張,中間留出一條空道。桌上早擺放好了8套碗筷,兩個碟子(分別裝鹽和油辣子),兩摞酒盅,兩把酒壺。彝家人辦事講究好口風,喜歡雙數(shù),取好事成雙之意。
南澗跳菜楊澤新攝
大約下午4點鐘,門外響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接著嗩吶聲、叫喊聲、歡笑聲匯成一股聲音洪流涌入耳中,幾乎所有坐在席位上的客人都站了起來,爭先恐后,都想一睹新娘子的芳容。
我站在原地不能動彈,也無法再拍照。心被一種久違與莫名的感動充盈著,怦然跳不停。
新娘進門后,院里的氣氛更加熱烈。只聽茶鳳高敲響大鑼,高喊:“順路!”吹師迅速把《開堂調》轉換成《拜虛空》,跳菜師傅們端著盤子開始敬獻四方(四方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四房(四房即茶房、廚房、庫房、禮房)。接著,大銅和長號齊鳴,跳菜開始了。
在嗩吶和蘆笙的伴奏聲中,首先出場的是身著艷麗彝族服裝的四名女子,她們手里揮舞著毛巾,款款扭動腰身,頭頂?shù)恼郯ɑㄖξ㈩?。這些女子柔美的曲線在逆光中,波浪一樣,山峰一樣展現(xiàn)迷人的線條,讓我沉醉。
可她們并非主角,她們是引領主角出場的引菜人。女子們揮舞毛巾,做出進退逗引的姿勢,眉飛色舞,臉上的表情很是豐富夸張。一個個,與早先看到的羞怯人兒判若兩人。
第一撥被引出的跳菜高手,竟然是茶鳳高和蔡文衛(wèi)之弟蔡文勝。一直里里外外忙碌不停的茶鳳高,不知在何時已經換上了光鮮的彝族傳統(tǒng)服飾。兩人皆耳掛大耳環(huán),身穿毛色發(fā)亮的黑山羊羊披,煞是灑脫豪邁,氣度不凡。兩個如虎般壯實的漢子,此刻頭頂托盤,雙手十指伸開,每只手分別托起重疊的4碗菜,雙腳踢踏著節(jié)拍,和著鼓樂上場。一會兒是兩人扮演“公羊打架”、“孔雀開屏”、“喜鵲蹲窩”,一會又自顧模仿“蒼蠅搓腳”、“野雞吃水”。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舞步歪來復去。他倆卻怡然自如,重疊在一起的菜碗在他們雙手里忽上忽下,看得人心驚,卻始終穩(wěn)穩(wěn)當當,連湯汁也不見外溢一星半點。
第二撥被引出的跳菜高手,是阿開度小村跳菜隊較為年輕的隊員蔡文舉和茶鳳軍。他倆的動作更加靈活豐富,在傳統(tǒng)的跳法上創(chuàng)新了一些動作。一人以“空手疊塔跳”退場,另一人以連續(xù)后滾翻退場,院內口哨聲、歡呼聲不斷。
最后出場的依然是茶鳳高一組,只見年輕力壯的蔡文勝用牙咬著方桌,菜肴在上頭擺放,所有重量全靠蔡文勝的嘴咬著,懸空的方桌與菜肴隨同蔡文勝的腳步一起躍動,同時,他撐開的雙手還托著兩碗菜肴……
我的心,乃至我的整個人,被這里的人們,這里的場面徹底穿透。口中喃喃自語,只覺有熱乎乎的汗液順著臉頰酥癢癢地流下來。
四
被一陣陣嗩吶聲驚醒,一時竟不知自己身居何處。
睜開眼,陽光穿過薄薄的窗簾投下一屋的明亮。床尾的土墻上一幅花花綠綠的照片特別顯眼。仔細一瞧,是12張燦爛的笑臉,“阿開度小村跳菜隊”一行字在他們頭頂閃爍。
這時,才算徹底清醒了。昨晚阿開度小村一夜無眠。歌不停,舞不停,全村男女老少為新人打歌祝福,通宵達旦,日出盡興方散。而我在晨光微熹時沉沉睡去,夢里不知身是客。
待我起床,眼前的景象讓我無地自容。那些徹夜打歌的彝家兒女,來不及拭去身上的塵土,又不知疲倦地在蔡文衛(wèi)家忙出忙進了。在嗩吶聲里,男人們忙著拆青棚,殺雞宰羊,女人們打掃庭院,洗菜蒸飯……
這已經是婚禮的第三天,也是整場跳菜活動的最后一天。這天,彝家人稱為“卯席”,也稱“謝相幫”。雖說是謝相幫的日子,可奔忙不停的依然是前兩天幫忙的親朋好友,而在他們臉上卻看不出半點的不悅和懈怠。
不善言辭的彝家人,或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深情厚誼,或寄情于山水日月,花鳥魚蟲。比如以“母虎日歷”十二生肖中的牛、虎、兔來稱呼辦事這三天。第一天為“丑席”,丑即丑牛,意在贊美來幫忙的親朋好友像牛一樣任勞任怨;第二天為“寅席”,寅即寅虎,虎者,大山里的王中王,崇拜虎的彝家人把辦事當天稱為“寅席”,意在提醒相幫弟兄這是最重要的一天,凡事都得虔誠有理;第三天為“卯席”,卯兔跑得快,借以表達相幫們歸家心切。而卯時,是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也暗指新人如東升的旭日,風華正茂,應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婚宴上的每一道菜同樣寄托著親人的殷切祝福,飽含著親人深深的情誼。比如排骨,是希望新人有骨氣;豆腐,期望新娘心地善良;豆芽,祝愿夫妻不離不棄;竹筍,祝愿新婚夫婦多子多孫;川芹,祝愿新人勤勤懇懇,生活富足;紅燒肉,愿日子紅紅火火;最后上一碗清湯,意為教育新人要清清白白做人……
紅紅火火,生活富足,白頭偕老,兒孫滿堂……對日子的祈愿大抵如此。心地善良,清清白白,勤勤懇懇,錚錚傲骨,責任擔當,對兒女的教誨千古如是。
彝家人一言不發(fā),卻勝似千言萬語。彝家人敦厚老實,卻是大智若愚啊。
五
從阿開度小村回來已經很久很久了??擅棵繎浧?,那些生動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揮舞的毛巾后頭是起起伏伏的菜肴,跳菜高手高超的舞步,咧開嘴笑的漢子,風里飄滿了豪情萬丈的祝酒歌。小孩子雀躍,老人瞇著眼角的笑紋,空氣里還殘留飯菜香味和咂咂的喝酒聲。這是對快樂最簡單最直接的詮釋,盛酒的土缽頭碰得哐當當作響,溢出的酒順著桌腿流進土地,快樂讓這片大地也醉意朦朧,愉悅地發(fā)出一聲聲呢喃。
在彝鄉(xiāng),歌舞匯集了這個勤勞智慧的山地民族太多太多的思想和情感。跳菜,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娛樂而存在,而是像山泥一樣滲透了彝家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跳菜是一種載體,傳教著人間的道德和情感,傳教著民族的千年歷史和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
一場彝鄉(xiāng)宴席跳菜,便是一場民俗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