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婧 王天夫
?
志愿組織尋求合作的意向、機會與制度
羅婧王天夫
內容提要在轉型社會中,志愿組織建立合作是其生存、發(fā)展的關鍵,也是動員、整合社會資源的典型機制,所以理解志愿組織為何尋求合作、如何促成合作、如何進行合作十分必要。本文圍繞此構建了“意向——機會——制度”的分析框架,并以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為例,通過統(tǒng)計分析進行檢驗。本文認為,由于資源的稀缺,志愿組織往往根據(jù)自身的任務目標與內部結構特征,采用實用主義的策略——比如“迎合”合作方的目標或規(guī)劃、通過“外聯(lián)邏輯”來動員資源、拓展團隊的弱連帶等,其同時也面臨制度環(huán)境帶來的合法性困境——對“合法身份”的渴求和該身份所帶來束縛的沖突。
志愿組織合作行為意向機會制度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組織的生成與發(fā)展是改革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志愿組織是社會組織的一種重要類型,其逐步成長,不斷“伸出援手”為社會大眾提供內涵豐富的公共服務,也為我國的制度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社會基礎。伴隨我國“志愿服務運動”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志愿組織深入、貼近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了我國新的“社會基礎體系”的核心(陶傳進,2007)。
大多數(shù)志愿組織都具有“草根”(自下而上)的生長邏輯(朱健剛,2004),其普遍面臨資金不足、國家控制等問題(廖雪飛,2007;張緊跟,莊文嘉,2008)。所以對于志愿組織而言,十分需要其他組織“伸出合作之手”,從而拓展自身渠道資源、提升運轉的自主性。這一合作的過程,不僅是志愿組織能否順利開展活動、走向成熟的關鍵,還是社會自發(fā)生長、社會資源有機整合的典型機制。
因此,理解志愿組織的合作行為十分必要。志愿組織為什么尋求社會合作?其又如何抓住有利機會來尋找合作方、促成合作?并且,在制度約束下,志愿組織如何選擇合作策略?本文圍繞這些問題建構了“意向——機會——制度”的理論框架,從分析志愿組織建立合作的機制出發(fā),討論志愿組織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從這一角度理解社會整合與建設的過程,探索現(xiàn)代社會組織體制的改革方向。本文以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為例,通過統(tǒng)計分析來檢驗上述理論框架。
合作,就是當各個組織面對一個復雜的問題時,從自身的綜合條件出發(fā)提供不同的建設性意見和方案,進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Barbara Gray,1989)。志愿組織一方面在合作中完善運作機制、建設治理結構,另一方面動員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事務中,所以其合作行為正是發(fā)揮能力、號召資源解決我國轉型期社會問題的過程。當前國內外對社會組織合作的研究主要從四個視角出發(fā)(例如,姚華,2013;Chao Guo,Muhittin Acar,2005),即資源依賴理論、成本分析視角、社會網(wǎng)絡理論和組織制度理論。
(一)依賴資源:需求滿足
資源依賴理論的根源是社會交換理論(馬迎賢,2004:36),其將組織置于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中,認為組織需要通過交換獲取外部資源來維持生存、成長。該理論把組織內外部的因素結合起來,將合作視為一種根據(jù)資源稟賦控制外部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策略行為。
從資源依賴理論出發(fā),有學者發(fā)現(xiàn)非營利組織的規(guī)模、類型與其是否建立合作有顯著的關聯(lián),然而這種關聯(lián)卻被組織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所影響(Mary Foster,Agnes Meinhard,2002)。當然,合作的參與方對于相互資源的依賴程度并不一定相同,有學者就認為我國基金會和政府的合作關系建立在一種“非對稱性依賴”之上,對于基金會而言,雖然其賴以生存的關鍵資源來自于社會,但需要通過政府將這些資源進行轉化(徐宇珊,2008)。所以,組織在資源結構中的位置會塑造其為建立合作采取的策略以及合作關系的形態(tài)。
(二)成本分析:提高效率
在成本分析的視角下,組織是否選擇合作取決于合作可以帶來的收益和成本,當收益大于成本的時候,組織就傾向于建立合作關系(Beth Gazley,2010)。成本分析框架可以將合作的雙方或多方?jīng)Q策共同考慮,當相關組織都能通過合作降低成本時,合作關系才會建立,提供服務的效率也隨之提高。
然而,對于志愿組織而言,成本分析框架的局限在于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問題——成本的類型、范圍難以界定,在此同時,合作的效益也很難完全量化。
(三)關系網(wǎng)絡:連帶作用
社會網(wǎng)絡的視角下,組織合作受到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網(wǎng)絡的影響,并且組織內部的成員或部門的社會網(wǎng)絡關聯(lián)也會影響組織建立合作(Chisung Park,2008)。有學者就認為,組織的社會網(wǎng)絡通過深化、加強相互間的認知、信任,為其建立合作帶來了更多的機會(Larson,1992)。
有研究以藝術類的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當更多的企業(yè)主管成為非營利藝術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后,其得到的企業(yè)捐贈也就越多(Galaskiewicz,Rauschenbach,1988)。這說明,能否建立與潛在合作對象間緊密的聯(lián)系,是社會組織“儲備”合作資源的重要途徑。
(四)制度環(huán)境:合法規(guī)范
組織身處在要求合法性的制度環(huán)境中,這意味著組織行為不僅要符合國家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要求,還要受到文化制度、觀念制度、社會期待等非正式制度的規(guī)范和約束(Meyer,Rowan,1977)。
一個組織如果十分依賴社會層面的制度資源時,組織會遵從制度的影響,選擇是否建立合作以及合作的目標、形態(tài)、邏輯。有的非營利組織在申請政府資助時會表示將所獲資源分享給其他服務提供者,來“迎合”政府“以點帶面”的政策意圖,從而有更高的概率獲得政府支持(Snavely, Tracy,2000)。朱健剛、賴偉軍(2014)認為,之所以社會組織在汶川地震救災中形成了“不完全合作”的關系,是由于政治機會結構狹小、合作網(wǎng)絡的非正式性、不完全的合作意愿導致的。
行業(yè)規(guī)范也會對組織行為產生影響,并且,社會層面的合法性影響在行業(yè)規(guī)范中得到加強(Chao Guo,Muhittin Acar,2005)。
從這個視角來看,組織間的合作不一定都是自發(fā)的,可能是因為權威的命令強制而成的(Oliver,1990)。
前述理論是一般意義上的組織合作研究,為解讀志愿組織特殊的合作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以 “意向——機會——制度”的三維框架概括具有自身特定性質和目標的志愿組織合作的行為模式:合作意向——不論是為了獲取多元資源還是減少組織成本——是志愿組織努力尋求社會合作的起點;合作的建立還需要機會,志愿組織需要抓住嵌入在組織及其成員社會網(wǎng)絡中的合作機會,去聯(lián)系其他組織,才能促成合作關系的建立;并且,社會層面和行業(yè)層面的制度規(guī)范對于組織的合作行為提出了合法性要求,尤其影響了組織如何選擇合作策略。合作意向、合作機會、制度環(huán)境是解答志愿組織為何合作、如何促成合作、如何進行合作的關鍵所在。
這一框架對于我國志愿組織合作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這是因為國內目前圍繞非政府、非營利機構的合作行為多以合作對象為區(qū)分,分別對于NGO與政府、企業(yè)以及NGO之間的合作行為進行了探討(張文禮,2013;江伶俐,2012;黃曉春,嵇欣,2014),主要是圍繞組織性質的差異和NGO發(fā)揮的社會影響而進行的合作關系研究,卻鮮有以NGO為研究中心、挖掘其合作條件和策略的理論建樹或經(jīng)驗總結?!耙庀颉獧C會——制度”的框架則讓我們看到,建立合作對于志愿組織的生存和目標達成有著決定性作用,因為通過合作,志愿組織才能獲取成長必需的各類資源,以及組織賴以生存的合法性,并且由于志愿組織內部特征和外部制度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的志愿組織會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合作策略,也面臨不同的制度約束。然而,由于合作對象的不同,志愿組織建立合作的意向、機會和制度環(huán)境都相應有較大差異,這也是在應用該框架提出假設時不可忽視的。
以支教為主題的志愿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其是以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為主導,各個社會成員廣泛組織、參與的活動。而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普遍規(guī)模較小,其廣泛分布在各個高校中,從發(fā)起方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四個類型,即研究生支教團、三下鄉(xiāng)暑期實踐支教組織、高校分團委支教組織、學生社團或個人發(fā)起的支教組織。共青團、企業(yè)和社會組織是它們開展支教活動最主要的合作對象,但是這些合作關系的特征差異明顯(見表1)。本文據(jù)此提出“意向—機會—制度”的分析框架。
表1 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與三種合作對象的關系差異
(一)合作意向
志愿組織的合作意向主要來自其維持生存、不斷發(fā)展的資源需求,一方面其需要通過和其他組織合作從外部環(huán)境中獲得資源,另一方面志愿組織也要建立合作關系努力減少自身的組織成本。
當志愿組織服務規(guī)模越大時,需要其提供的資源也就越豐富、越多元,其對于建立各類合作關系的意向都會更強。
假設1.1 服務對象規(guī)模越大的支教組織,更多地建立各類合作。
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很多志愿組織具有固定的服務對象,像有的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就建立了服務基地。固定的服務對象意味著固定的資源投入,當支教組織有固定的服務對象時,其對各類外部資源的依賴會更強,合作意向也就越強烈,也更可能與其他組織建立合作。
假設1.2 具有固定服務對象的支教組織,更多地建立各類合作。
對于共青團系統(tǒng)、企業(yè)和社會組織而言,其與支教組織合作的目標都包含向社會更好地提供服務,所以三類組織都希望合作關系可以減小自身組織成本、提高投入物資使用效率。如果支教組織不能幫助其他組織減小成本,那么,共青團系統(tǒng)、企業(yè)、社會組織與之合作的意愿、傾向就勢必減弱,合作就難以建立。
假設1.3 不能為其他組織減小成本的支教組織,更少地建立各類合作。
但是,支教對象與不同組織合作意向的強烈程度在有些情況下并不相同。支教組織根據(jù)開展活動的具體情況對于資源提供的某些特征——比如穩(wěn)定性——具有特別要求時,其就會挑選更為合適的組織建立合作——比如合作規(guī)劃周期較長、提供資源穩(wěn)定的組織。
相比企業(yè),共青團和社會組織的合作規(guī)劃周期較長,其向志愿組織提供資源支持的穩(wěn)定性就相對較強,合作一旦建立后往往可以持續(xù)多年。而企業(yè)則要根據(jù)自身每個周期的經(jīng)營情況來選擇是否繼續(xù)合作,所以合作規(guī)劃周期較短,提供資源不夠穩(wěn)定。
假設1.4 對穩(wěn)定資源依賴越強的支教組織,也更多地與合作規(guī)劃周期較長的組織合作。
對于共青團系統(tǒng)而言,其合作首要目標是扶持支教組織本身。支教不僅是志愿服務活動,還是服務性學習的平臺,與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合作、向其提供多元支持,可以增加學生參與支教活動的機會。所以,共青團系統(tǒng)更傾向去支持組織規(guī)模小的支教組織。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首要目標則不同,二者主要是通過促成支教服務的提供來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責任,其越傾向與組織規(guī)模大、服務提供能力強的支教組織合作。
假設1.5 規(guī)模越小的支教組織,更多地與以扶持組織而非提供服務為首要目標的組織建立合作。
當支教組織對資源的需求規(guī)模較大時——比如開展長途的支教活動、需要志愿者投入較多的資金和時間,其會主動地尋求提供大額支持的組織建立合作,以解資金的“燃眉之急”。共青團系統(tǒng)提供支持的方式主要是“匹配邏輯”(合作方將資源“打包”安排給支教組織)和“申請邏輯”(合作方將合作方案、項目進行公開發(fā)布,在申請的組織中選拔后再行匹配),支持力度是固定的。而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為單個支教組織提供的支持額度相對較大,建立合作主要是通過“外聯(lián)邏輯”建立的——也就是支教組織首先提出支持和合作方案,然后向社會各方動員資源,通過“對外聯(lián)系”獲得支持。
假設1.6 對資源的需求規(guī)模較大的支教組織,更多地通過“外聯(lián)邏輯”與提供大額支持的組織合作。
(二)合作機會
合作機會是志愿組織建立合作關系的前提,而這種合作機會是嵌入在志愿組織及其成員的關系網(wǎng)絡當中的,如果志愿組織和其他組織已經(jīng)建立聯(lián)系,或者可以通過中間組織認識、了解具有合作意向的潛在合作方,那么志愿組織也具備更多的合作機會。當支教組織負責人的團隊關系網(wǎng)絡重復度越低時,亦即弱連帶關系更多,支教組織的合作機會也越多。但由于大學生支教志愿組織是依托高校進行組織、開展活動的,支教組織負責人的團隊關系網(wǎng)絡主要限于學生關系,而在三個主要的合作方當中,只有共青團系統(tǒng)深入高校,在廣大學生日常社交范圍內。
假設2 負責人關系網(wǎng)絡重復度越低的支教組織,更多地與關系網(wǎng)絡嵌入高校的組織建立合作。
(三)制度環(huán)境
本文研究的四種支教組織類型體現(xiàn)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過渡,研究生支教團是嚴格按照團中央、教育部等聯(lián)合發(fā)文進行執(zhí)行,組織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邏輯,團隊的自主性最低,受到的制度約束最大,但是其會依照安排開展一系列教師培訓等提升志愿者服務能力活動,志愿者素質更“有保障”,組織提供服務的身份合法性也最強。學生社團或個人發(fā)動的支教組織是“自下而上”成長出的,自主性最強,制度約束也就較小,但提供服務的身份合法性不如研究生支教團。三下鄉(xiāng)暑期實踐和分團委支教組織的自主性和身份合法性則在兩者之間。
在本研究中制度約束程度與身份合法性緊密相關,共同表現(xiàn)在支教組織的類型上。當支教組織受到的制度約束越強的時候,其可能越容易獲得對其進行監(jiān)管的共青團系統(tǒng)的物資支持。另外一方面,當支教組織受到制度約束越強時,其身份合法性也就越強,而企業(yè)在選擇合作的支教組織時,非??粗刂Ы探M織的組織身份——是否得到學校更多的認可和重視。但社會組織并沒有這一考慮,其更希望與自主性較強的支教組織進行合作。所以,可以得到以下假設:
假設3.1 受到制度約束越強、身份合法性越強的支教組織,更多地與產生制度約束較強或提供服務合法性較弱的組織建立合作。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非營利組織所處的領域專業(yè)性越強,越難以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Murray,1998)。受助學校類型不同,對支教組織提供服務的專業(yè)性要求也不同。當受助方對服務專業(yè)性要求較高的時候,支教組織可能更難聯(lián)系到資質相符、理念相同的合作對象,也就越難建立合作。
假設3.2 受助學校類型對服務的專業(yè)性要求越高,支教組織越少地建立各類合作。
圖1 志愿組織合作的“意向—機會—制度”理論模型
大學生支教活動體現(xiàn)了志愿組織開展活動的諸多典型特征,其主要通過志愿者投入自身的時間、能力,尤其是感情來嘗試改善部分地區(qū)、群體的教育水平——“心手相連”是其最形象的寫照。所以在支教組織建立合作時,其不僅要考慮組織自身和合作方的特征,還要根據(jù)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的特點來選擇“執(zhí)誰之手”,這使得志愿組織建立合作的過程十分復雜。綜合來看,支教組織及其服務對象的特征決定了其合作意向,成員的關系網(wǎng)絡為其帶來建立合作的機會,而支教組織所處的制度環(huán)境對其合作行為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由此,可以構建如下的理論模型進行分析。
本研究自2011年起,在清華大學校團委的協(xié)助下,開始在北京、成都的十所高校調研,通過整群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以支教組織者為對象,以2010至2011學年為時間跨度,覆蓋十所學校在時間跨度中所有開展過活動的326個大學生支教組織(包含研究生支教團、暑期支教組織、高校分團委支教組織和支教社團),最終獲取了299個支教組織及其合作關系的信息,并在2012年至2014年間,針對其中40個支教組織負責人進行結構式訪談獲取相應資料。
合作意向方面,支教組織的服務規(guī)模即通過“該支教組織上次進行支教服務時的受助對象人數(shù)”來測量。通過詢問支教組織負責人是否“是已經(jīng)建立支教基地的支教組織”來測量支教組織是否具有固定的服務對象。而支教組織是否能為其他組織減小成本則通過 “支教組織傾向哪種方式聯(lián)系受助地”測量①。
支教組織對穩(wěn)定資源的依賴程度主要通過受助學校所在地區(qū)的“城市——農村”歸屬為測量途徑②。本研究通過志愿者規(guī)模(人數(shù))來衡量支教組織的規(guī)模,支教組織對資源的需求規(guī)模即通過支教者去往受助學校往返路程所用小時數(shù)來測量,因為長途的支教活動對于支教組織投入資源的要求更高。
合作機會方面,通過詢問支教組織負責人“在進入支教組織前,支教組織團隊中已經(jīng)相識的人數(shù)和總人數(shù)”的問題,得到的已經(jīng)相識的人數(shù)與團隊總人數(shù)的比例作為支教組織負責人的弱連帶比例。
制度環(huán)境方面,支教組織類型受到制度約束和身份合法性主要通過支教組織的類型進行測量,即“研究生支教團”、“暑期支教組織”、“高校分團委支教組織”、“支教社團”。研究通過支教組織去往學校類型類衡量服務專業(yè)性要求,問卷中將支教組織去往的學校類型劃分為 “小學”、“初中”、“高中”、“成人職業(yè)學?!?、“殘障學?!?。
因變量方面,支教組織與共青團系統(tǒng)的合作關系建立,主要通過詢問支教組織是否“獲得共青團系統(tǒng)的物資支持”為測量。同樣的,支教組織與企業(yè)、社會組織的合作關系建立也通過詢問支教組織是否“獲得企業(yè)的物資支持”、“獲得社會組織的物資支持”來測量。
由于因變量均為二分變量,所以本文選取二分變量的logit模型為分析模型進行研究。
(一)單變量統(tǒng)計描述
合作意向方面,不同支教組織中,其服務規(guī)模和組織規(guī)模相差甚遠(見表2)。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像研究生支教團這樣的實踐周期比較長的支教項目,志愿者往往面對的是整個年級或整個學校的學生,但是有一些支教社團的活動則是“家教型”的,志愿者只是作為固定受助學生的輔導老師,所以服務規(guī)模就會比較小。從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來看,有63.5%的支教組織建立了自己的支教基地。有66.2%的支教組織都更愿意通過高校、社會組織和企業(yè)聯(lián)系受助學校。所調查的支教組織去往的受助地區(qū)較為偏遠。而不同的支教組織往返受助地的時間在分布上也有較大的跨度。高校分團委或支教社團組織的日常支教項目一般都去往高校所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弟小學或者周邊小學,這些項目的往返路程時間都較少,而長期的或暑期的支教項目一般去往較為偏遠的地區(qū)。
合作機會方面,平均情況而言,負責人在進入支教組織前已經(jīng)與團隊中近半數(shù)的人建立連帶。
制度環(huán)境方面,所調查的大部分的支教組織屬于支教社團、暑期支教組織或高校分團委支教組織,這是因為研究生支教團在每所學校最多一個。支教組織去往的學校類型以小學為主。
表 2 單變量統(tǒng)計描述
從因變量的統(tǒng)計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支教組織與共青團系統(tǒng)的合作關系是最為普遍的,調查中77.6%的支教組織都得到過共青團系統(tǒng)的物資支持,而其與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則相對較少,13.3%的支教組織得到了企業(yè)的物資支持,而僅有11.7%的支教組織與社會組織合作過。③
(二)支教組織合作關系的影響因素分析
支教組織與共青團、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合作關系的影響因素由表3中的9個模型表現(xiàn)出來。
1. 合作意向:雙方的共識
基地的建立,意味著支教組織需要盡己所能吸納各方資源來維持組織的運轉和服務的提供,同時也說明支教組織比較成熟,能夠穩(wěn)定地招募志愿者、進行成員的更替,而這種成熟又是企業(yè)在尋找“伙伴”時最為看重的一點。所以,支教組織建立基地和企業(yè)合作關系建立的正向關聯(lián)也就是這種雙向推動下所形成的,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建立基地的支教組織與企業(yè)合作的幾率是沒建立基地支教組織的12.7倍(參考模型b3,假設1.2部分證實)。
表3 支教組織合作關系的影響因素的logit模型結果
注:括弧內的數(shù)值為t-統(tǒng)計量;顯著性標志如下:p≤0.10; * p≤0.05; ** p≤0.01; *** p≤0.001。
需對方支付聯(lián)系成本的支教活動,支教組織不能減小合作方的聯(lián)絡成本,相比其他“自主聯(lián)系”的支教組織,其與共青團合作的可能性降低63%(1-e-0.994),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可能性降低近80%(1-e-1.528),與企業(yè)合作的關系不顯著(模型b3),部分證實了假設1.3。
去往偏遠地區(qū)的支教組織對于持續(xù)提供服務的需求越高,對穩(wěn)定性資源的依賴程度越強,像DN大學支教協(xié)會負責人W同學就說道:
“我們協(xié)會‘至善黔程’的項目已經(jīng)開展三期,主要去往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高芒村高芒小學,連續(xù)兩年的支教我們力所能及的給高芒小學帶來不少小變化,但我們也越來越感受到高芒小學教學資源匱乏的現(xiàn)狀靠我們這些大學生每年短短暑假的支教確實很難改變,所以應當有更多的社會力量能一直加入我們,所以后來在DN大學團委和協(xié)會共同努力下,聯(lián)系了‘南京無敵少兒團’的公益組織和我們一同前往?!?/p>
可見,去往偏遠地區(qū)的支教組織十分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資源的注入——當支教組織對于穩(wěn)定資源依賴性每增加一個比率單位,其與共青團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增加76.8%(發(fā)生比值比:e0.570),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可能性增加1.7倍(發(fā)生比值比:e0.995)。相比企業(yè)而言,共青團系統(tǒng)和社會組織提供的物資支持穩(wěn)定性較強,像XNJT大支教團隊的組織者L同學也在訪談中說到,
“其實企業(yè)贊助都是拉得到的。但是學生自己(在聯(lián)系合作組織的時候)度把握不好,可能合作一段時間后會被(合作方企業(yè))要求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由于)企業(yè)自身情況使得贊助力度有變化,要不就是后面(幾年)沒有(支持項目)了。所以在(這樣的問題能)有效解決之前,還是先是避免這樣的資助關系?!?/p>
支教組織規(guī)模與共青團合作關系建立呈顯著的負相關(模型a3,部分證實了假設1.5)。很多高校的支教機會是“供不應求”的,像R大學陶行知研究會的負責人就在訪談時提到,
“學校里只有我們一個協(xié)會是(開展)比較成體系的暑期支教(活動),所以每年報名的人很多,我們只是根據(jù)活動安排選拔一部分報名的同學作為志愿者,其他同學就沒有支教的機會了。”
所以在高校團系統(tǒng)來看,如果能扶持更多的支教組織發(fā)展起來,才能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才能夠讓學生在“做貢獻”的同時“受教育、長才干”。此外,對資源的需求規(guī)模方面,往返受助地的時間與共青團合作關系的建立呈負相關聯(lián),與企業(yè)合作關系和社會組織合作關系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證實假設1.6)。
可見,合作的建立以雙方的合作意向相互對接、磨合為基礎,只有雙方達成共識,合作才能真正建立。不僅是支教組織自身及其服務對象的特征,共青團、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資源類型、合作偏好、雙方組織的理念差異等也會影響支教組織對合作策略的選擇。
2. 合作機會:來自關系網(wǎng)
模型b(3)中,當負責人關系網(wǎng)重復度越高時,支教組織與共青團系統(tǒng)建立合作的概率越低(每增加一個比率單位時,概率降低62%,比值比:e-0.980),與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沒有顯著關系,假設2得證。負責人在團隊關系網(wǎng)絡中的弱連帶比例越高(關系網(wǎng)重復度越低),也越可能從不同的信息渠道得知共青團系統(tǒng)發(fā)布的支持信息,從而合作機會也越大。在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約90%的支教組織主要是通過團隊內私人關系來建立與合作方的溝通渠道。所以,支教組織及其成員的關系網(wǎng)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支教組織擁有合作機會的多少。在訪談中,很多支教組織都非常重視組織成員和志愿者的更替工作,因為“新鮮血液的加入可以帶來更多可能性,社會關系能多一些吧。”(摘自對C大學L支教組織負責人的訪談記錄)
3. 制度環(huán)境:合法的困境
受到約束越強、身份合法性越高的支教組織顯著地更多與企業(yè)建立合作(發(fā)生比值比為e4.533=93.037,參見模型b3),顯著地更少與社會組織建立了關系(發(fā)生比值比為e-1.911=0.147,模型c3),部分證實假設3.1。由于企業(yè)本身是營利性質的,其相對缺乏提供社會服務的合法性,所以在選擇合作對象時,就對合作支教組織的身份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會組織顯然更傾向與自主性較強的支教組織進行合作。這也說明,志愿組織在建立合作的過程中面臨一個“合法的困境”,一方面能否塑造“合法性”十分重要——支教組織可以通過制度“認證”獲得建立合作的身份優(yōu)勢,但另外一方面,這種“合法性”又勢必影響其運轉的自主性——使其失去了對某些組織與之建立合作的吸引力。
服務專業(yè)性方面,去往小學的支教組織比去往初中的支教組織更多與社會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模型c3),但去往高中比去往小學的支教組織顯著更多地與共青團合作(模型a3),去往殘障學校也比去往小學的支教組織顯著更多地與企業(yè)合作(模型b3),假設3.2未能得到證實。共青團系統(tǒng)和企業(yè)很可能是基于自身的合作規(guī)劃以及制度規(guī)范的影響下偏好不同類型的受助學校,這還需要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來證實。
當前的轉型時期是一個從“總體性”政府壟斷資源朝著市場與社會分散資源的過程。比較起來,通過三十多年的經(jīng)濟建設,市場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整合資源的能力。而起步不久的社會建設則正處于探索整合資源途徑的階段。
本文以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為例,揭示了社會組織在達成其提供社會服務的詳細過程。顯然,志愿組織有著崇高的目標與滿腔的熱忱,但是它們開展活動并達成目標則往往是一個艱辛復雜的過程。首先,因為缺乏資源,志愿組織必須尋求外部合作,而這些通過合作引入的資源成為它們開展活動的基礎。其次,由于資源的稀缺,社會組織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往往根據(jù)自身的任務目標與內部結構特征,采用實用主義的策略——比如“迎合”潛在合作方的合作目標或規(guī)劃、通過“外聯(lián)邏輯”來動員合作資源、促進成員更新來拓展團隊的弱連帶等等——達成合作的目的。最后,在建立合作以后,合作的過程以及隨后開展活動的過程也受到了制度環(huán)境的制約,志愿組織不僅僅要盡力完成任務、達成最初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有要使自己在制度環(huán)境中保有合法性存活下來,但這種合法性有時也成為阻礙志愿組織開拓資源的絆腳石,使其陷入合法性的困境中。
本文提出的“意向——機會——制度”模型有效地概括了大學生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活動的過程,分析了支教組織為何建立合作、如何促成合作、如何進行合作——合作是意向引導、機會累積、制度塑造的結果,所得到的分析結果對廣大的志愿組織建立合作關系也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也對如何理解志愿組織、建設現(xiàn)代社會組織體制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當今社會組織所處的制度環(huán)境中,“一手包辦”的體制已不復存在,尤其是伴隨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與企業(yè)社會責任理念的推廣,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志愿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中,相應的政策資源——稅收優(yōu)惠、政府購買等也愈發(fā)豐富,這對于我國發(fā)展尚不成熟的社會組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梢?,“束手旁觀”的社會組織治理體制顯然不適應當前的國情。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既能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消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又能切身為服務對象考慮、高質量提供社會所需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所以,社會組織迫切需要在一個平等合作的氛圍和體制下成長,其需要聯(lián)合各方的力量,但又需要保持運轉的自主性——合作對象要能“伸出雙手”與其合作,又忌“伸手過長”完全主導社會組織活動的開展。所以,如何建設一個多元、包容的協(xié)作治理平臺極為關鍵。
志愿組織的合作行為實質上是我國當前動員、整合社會資源的代表性機制。在其合作的過程中,來自國家、市場、社會的資源與力量交織在一起,為志愿組織構造出一個“資源環(huán)境”??梢哉f,志愿組織在這個“資源環(huán)境”的約束中尋求自主,其也逐步探索出了突破資源限制、制衡約束環(huán)境的策略,在社會自發(fā)生長的基礎上建設社會。
①主要分為他人聯(lián)系和自主聯(lián)系,自主聯(lián)系的支教組織可以為其他組織減小聯(lián)絡成本。
②具體分為四個序列,即“城市”、“城鄉(xiāng)結合部”、“普通農村”、“偏遠農村(屬國家級貧困縣)”。
③在應用二分變量的logit模型進行分析之前,本文對所有自變量進行了雙變量的相關性分析,沒有發(fā)現(xiàn)自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情況。
1.黃曉春、嵇欣:《非協(xié)同治理與策略牲應對——社會組織自主性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6期。
2.江伶俐:《非營利組織與企業(yè)跨部門聯(lián)盟的風險——基于組織信任演變視角的探索式案例研究》,《社團管理研究》2012年第9期。
3.廖雪飛:《草根NGO的“公募”之路——以“農家女文化發(fā)展中心”為例》,《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年第1期。
4.馬迎賢:《組織間關系:資源依賴理論的歷史演進》,《社會》2004年第7期。
5.陶傳進:《草根志愿組織與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從村莊社會的雙層結構中看問題》,《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5期。
6.徐宇珊:《非對稱性依賴:中國基金會與政府關系研究》,《公共管理學報》2008年第1期。
7.姚華:《NGO與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為例》,《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1期。
8.張緊跟、莊文嘉:《非正式政治:一個草根NGO的行動策略——以廣州業(yè)主委員會聯(lián)誼會籌備委員會為》,《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2期。
9.張文禮:《合作共強: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
10.朱健剛:《草根NGO與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開放時代》2004年第6期。
11.朱健剛、賴偉軍:《“不完全合作”:NGO聯(lián)合行動策略——以“5·12”汶川地震NGO聯(lián)合救災為例》,《社會》2014年第4期。
12.Chao Guo, Muhittin Acar. 2005. 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Amo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mbining Resource Dependency,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4(3):340-361.
13.Chisung Park. 2008. Do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Nonprofit, Public and Business Sectors Blu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3(2):81-95.
14.Galaskiewicz, J., Rauschenbach, B.. 1988. The corporation-culture connection: A tes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ies. In C. Milofsky(E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tudies i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exchan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9-135.
15.Gazley Beth. 2010. Why Not Partner With Local Government? Nonprofit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ve Disadvantag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9):51-76.
16.Gray Barbara. 1989. Collaborating: Finding common ground for multiparty problem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7.Larson, A.. 1992. 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1): 76-104.
18.Mary K. Foster, Agnes G. Meinhard. 2002. A Regression Model Explaining Predisposition to Collaborat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1(4):549-564.
19.Meyer, John W., and Brian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83(2):340-363.
20.Murray, V. V.. 1998.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J. M. Shafirtz(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1192-1196.
21.Oliver, C. 1990. 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2):241-265.
22.Snavely, K., Tracy, M. B.. 2000. Collaboration among rur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11(2):145-165.
23.Stata Corp. 2009. Stata Base Reference Manual(vol.I-P). College Station, TX: Stata Press:901-913.
〔責任編輯:畢素華〕
羅婧,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luo-j15@mails.tsinghua.edu.cn;王天夫,清華大學教授,tfwang@tsinghua.edu.cn。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