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靜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300204)
古代日本漆藝對中國的影響
藺靜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300204)
中日兩國的古代文化,一般認為在中國是指鴉片戰(zhàn)爭(1840年)以前,在日本是指明治維新(1868年)以前的文化。就中日文化關(guān)系而言,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全盤學習中國,中國單方面向日本輸出文化、知識、工藝的籠統(tǒng)認識具有普遍性。但這樣的看法是否全面?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盡管總是從高勢向低勢,但通過長期交流,可以彼此受益、共同提高。因此,古代日本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亦不容忽視。
古代;漆器;漆藝;交流
日本的漆文化在源頭上就深受來自中國漆藝、繪畫、佛教等多方面的影響。唐代大量流入日本的漆器,現(xiàn)大多數(shù)珍藏在日本奈良正倉院,如“平螺鈿花鳥背八角鏡”、“平螺鈿背圓鏡”、“螺鈿紫檀琵琶”、“漆背金銀平脫八角鏡”、“銀平脫合子”等20多件螺鈿。這些漆器作品或是從中國傳來,或是歸化人所做,傳入日本后,使日本漆藝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保存在正倉院的還有“檜和琴”。該琴琴身是紫檀,共鳴箱的表面畫有鳥獸花卉圖案,琴頭、琴尾處裝飾著螺鈿、玳瑁、金銀等。和琴是日本固有的樂器,故此琴被研究學者判斷出自日本奈良時代的工匠之手。這說明日本在奈良時期已經(jīng)開始學習唐代的漆器制作藝術(shù),并已能運用此技術(shù)。另外,還有“螺鈿玉帶箱”。高橋隆博認為,與正倉院中大多數(shù)螺鈿制品在木底上鑲嵌貝材不同,該作品是在黑漆底上進行裝飾,并且是正倉院中唯一一個同時使用螺鈿和平脫技法的例子,在唐代尚沒有發(fā)現(xiàn)先例,因此可視為日本之創(chuàng)新。也許將兩種技法并用是日本在模仿唐代漆藝時的獨特創(chuàng)舉,以黑漆地代替紫檀地也確實成為日后日本漆藝發(fā)展的主流。
日本通過大量吸收學習中國漆藝之后,加以變通,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shù)風格和技術(shù)特點。
唐代,末金鏤技術(shù)流入日本,奈良工匠通過吸收和不斷摸索,在末金鏤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蒔繪技術(shù)?!吧P”是日語漢字,播撒的意思,“蒔”字表達出了日本蒔繪播撒金粉成相的基本工藝特點;“繪”是指用金、銀、彩粉所繪制成的花紋。蒔繪就是利用漆的粘性,將金銀色粉固定在漆器上的技法。隨著蒔繪技藝不斷精進,日本已開始將本國所制漆器作為禮品贈送給國外。如1015年,入宋日僧寂照為重建天臺山大慈寺,派弟子回日本國募捐,當時左大臣藤原道長施舍的蒔繪器有3件:螺鈿蒔繪小櫥一對,蒔繪盒兩個,海圖蒔繪衣箱一對。想必藤原道長所施之物必定是當時日本引以為自豪,宋朝能夠給予青睞并且能換得好價錢的工藝制品。此后,平安時代后期又產(chǎn)生平蒔繪、高蒔繪、肉合蒔繪等技法。平蒔繪是漆面上繪制花紋,之后涂上一層漆,撒上金粉,再在花紋部分涂上第二層漆,使金粉固定,然后用木炭打磨表面,使金粉顯露出來的技法。鐮倉時代,出現(xiàn)高蒔繪。高蒔繪是在花紋部分涂抹幾層漆,使之突起,有立體感,然后再撒上金粉,并打磨表面,比起平蒔繪來說,高蒔繪的橫切面比較高,立體感強,故因此而得名。
除了漆藝,日本蒔繪的紋樣也漸漸展露出本民族的審美。蒔繪器的紋樣不再僅僅是華麗繁縟的唐草、佛教繪畫,開始以自然景物、動物和花草裝飾為主,體現(xiàn)了日本風情。
明朝時期,中國皇室獨愛雕漆,中國漆藝走上了單一品種的發(fā)展道路。雕漆技術(shù)發(fā)展,其他傳統(tǒng)技法被摒棄,最后逐漸衰落。而這時,種類豐富、工藝精美的日本漆器則通過貿(mào)易運輸來到中國,滿足了中國各階層的需求。據(jù)《海國圖志》記載,在明代勘和貿(mào)易中,日本向中國朝貢的法定漆器貿(mào)易品有:貼金扇、涂金妝彩屏風、灑金廚子、灑金手箱、灑金木銚、灑金文臺、描金粉匣、描金筆匣、抹金銅提銚。從漆藝技法來看,明代輸入中國的日本漆器技法有貼金、描金、灑金、抹金、涂金,這些在日本都屬于蒔繪器。
關(guān)于當時日本漆器在中國的盛行,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列舉了當時文人書齋的陳列擺設(shè),其中有很多日本漆器,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之為“漆器惟倭為最,而胎胚式亦佳”、“蓋口描金,毫忽不茍”、“倭人之制漆器,工巧至精極矣”、“其費心思工本,亦為一代之絕”、“種種精細,工奪天巧”。
與此同時,日本漆藝引起了明朝政府的重視,曾派漆工去日本學習?!敖滥嘟甬嬈嶂ū境鲑羾麻g嘗遣漆工楊某至倭國,傳其法以歸?!碑敃r,中國漆藝界也出現(xiàn)很多擅長日本漆藝的漆工,開始效仿日本蒔繪漆器的制作,當時被稱為“仿倭漆”或者“仿洋漆”,主要指蒔繪中的黑漆描金工藝。到了清代,中國江南地區(qū)洋漆十分盛行,在清代長篇敘事小說《紅樓夢》中,多次提到過洋漆漆器,如第三回中,“臨窗大炕上鋪著猩紅洋罽……兩邊設(shè)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第四十回中“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罄,旁邊掛著小錘”、第六十二回中,“寶玉正欲走時,只見襲人走來,手內(nèi)捧著一個小連環(huán)洋漆茶盤,里面可式放著兩種新茶。”由此可見,這些制作精美,且具有異國風情、種類豐富的工藝品受到當時中國上流社會的喜愛。清朝時期,日本漆器大量出口歐洲,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日本被歐洲視為漆器大國,“japan”也為漆器之意??梢哉f,日本漆器以風格優(yōu)美、制作精良的特點在中日漆器交流中更勝一籌。時至今日,在日本的家庭生活、飲食生活中還經(jīng)常可以看到漆器制品,但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卻已經(jīng)不多見了。
[1]劉曉路.日本美術(shù)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
[2]高橋隆博,韓騄(譯).唐代與日本正倉院的螺鈿[J].學術(shù)研究,2002(10).
J527
A
1005-5312(2016)08-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