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謝肅方
《鬼谷子》淺說
〔英〕謝肅方
近年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一日千里,對《鬼谷子》的研究很少,西方讀者拜讀過《鬼谷子》的幾乎沒有?!豆砉茸印肥且徊砍錆M爭議的著作,長久以來都與“合縱連橫”聯系在一起。為了鼓勵兵學愛好者擴大視野,促進對《鬼谷子》的研究,本文嘗試介紹文本的主要內容。
《鬼谷子》淺說主要內容
近年對孫武子《兵法》的研究一日千里;反之,對《鬼谷子》的研究很少?!秾O子兵法》已經受到全球兵家和商界承認,被翻成幾十種語言并作為世界多所軍事學院必讀的文本?!豆砉茸印分形陌姹竟灿嬘惺畮追N,有局部的一本德文版本(已絕版),一本英文版本,另有韓文、日文版本,但沒有附帶英文翻譯。上述罕見的學術著作,在普通讀者中不流行。西方讀者知道鬼谷先生的人很少,拜讀過《鬼谷子》的幾乎沒有,還沒有機會分享《鬼谷子》的智慧。因此,這也是我們中國學者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鬼谷子》并非兵書。它是作為“伐交”的具體說明書、說客的指南書。《史記》記載,鬼谷先生是張儀、蘇秦兩位縱橫家的老師;不過,經過對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的研究,我們知道張儀、蘇秦不可能同一時間做同一位老師的學徒,因為他們二人活躍的時候有幾十年的差異。鬼谷先生當孫臏、龐涓的老師的傳說,《史記》沒有記載。其實這個傳說從元代平話(民間喜劇小品)才開始流傳,即是說沒有可靠的歷史根據。
《鬼谷子》是一部充滿爭議的著作。它的內容是如何成功說服當權者采納游說者的觀點或政策建議?!豆砉茸印烽L久以來都與“合縱連橫”聯系在一起,而“合縱連橫”正是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和蘇秦在支持或反對秦國擴張時所宣揚的縱橫之術。研究表明,《鬼谷子》事實上與這兩位歷史人物及其策略只有間接的關系。
經過引用現代語言學研究成果及通過考察描繪戰(zhàn)國和漢代禮制及習俗的文物,我們能夠清楚地表明,《鬼谷子》的作者使用了日常生活和禮制習俗中的形象來闡釋文本中的論點。這些形象,再加上文本中的音韻規(guī)律和偶句,均會令人相信《鬼谷子》是一部真實的著作,其基礎是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和口頭傳統。它應是文本在后漢時代成文,晉代和南北朝時期又增加了新的章節(jié)。
《鬼谷子》的文筆與后漢時代許多作品相似,對一般讀者不會引起太大挑戰(zhàn)。盡管如此,今天多數流行的版本采用了后梁道士陶弘景的注解。陶弘景的注解又詳細又全面,不過他對《鬼谷子》的見解十分神化。 如果采納陶弘景的注解,那么《鬼谷子》就會變成一本非常難理解的文本。為了鼓勵《兵法》的愛好者擴大自己的視野,促進對《鬼谷子》的研究,以下嘗試簡單地介紹文本的主要內容,拋磚引玉,希望引起讀者對《鬼谷子》的興趣。
第一篇:《捭闔篇》
《捭闔篇》第一句直接引用《尚書》頭一句話?!豆砉茸印芬粫嗵幪峒啊笆ト恕保杭础渡袝返膱?、舜、禹、盤庚等歷史人物。一般人以為作者這樣做不過是按照當時的文學作風(見《淮南子》《修務訓》)而為。 但值得我們留意的是:《鬼谷子》的內容直接與辯論有關系, 而《尚書》里面所記載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圣人”之間的辯論(見《堯典》《盤庚上、中、下》《湯誓》)。我認為,《鬼谷子》的作者希望讀者能向《尚書》中“圣人”的辯論技術、口才借鑒。
“捭闔”本來意思是拉開、關閉屏門。 在第一篇,作者運用這個戰(zhàn)國時代人熟悉的形象來解釋,說服別人的核心技巧必須分兩個方面。 第一,“闔”,是讓對象脫離他本來歸屬的想法和人際關系,脫離本來的立場和同盟者;進行“闔”的功夫所用的形象、語言表達相對地是負面。第二,“捭”,是說服并與游說者的立場同心理,目的是開始令對象來同意游說者的立場;作者說明,進行“捭”所用的形象、語言表達全是正面?!稗恪钡墓Ψ虿荒芰⒖坛晒?,并不等同于失敗: 作者解釋,經過“捭闔”的過程,游說者能更清晰地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推測對象堅持他的立場的強度。整個游說的過程是循環(huán)的,所以一次不成功的“捭闔”工作會強化游說者以后的努力。
作者繼而介紹“因論”的要點?!豆砉茸印芬笥握f者有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通過仔細的觀察,游說者能夠找到最理想的時刻(因)來把對象從他本來的同盟者裂開。作者提醒讀者,任何人與他多年堅持的立場很難動開,結果面對“闔”的出現時,對象可能越來越會采取保護自己的狀態(tài)。最后,作者提醒讀者,游說工作很危險。戰(zhàn)國時期一般被游說的國君是通過利用暴力的手段才爭取權威。國君很容易會把“闔”當作批評,因而對游說者進行極端的處罰?!掇汴H篇》作為《鬼谷子》開幕篇章,奠定了《鬼谷子》游說技術的基礎。
第二篇:《反覆篇》
《捭闔篇》已經提到游說工作的過程是循環(huán)的,第二篇繼而說明三種循環(huán)的過程:
1.“反以知古,復以知今”;
2.“反以觀往,復以驗來”;
3.“反以知彼,復以知己”。
在《反覆篇》,作者說明了一些重要的聆聽對象時所用的工具。其中最有用的是“像”(形象) 和“比”(比倫)?!豆砉茸印返淖髡哒J為,當被游說的人不愿意透露他的內心時,游說者通過仔細觀察被游說的人在言語中所用的形象和比倫,就能完全掌握對象的內心。除了聆聽被游說的人的言語外,游說者必須注意他的“像”和“比”,免得被對象蒙蔽。作出種種說明以后,作者馬上用一大批“像”和“比”來說明“反覆”的功夫。作者文中生動地描寫了戰(zhàn)國到漢代流行的狩獵活動。經過對秦漢時代的出土竹簡和儒家的禮書的記載,我們可知道當時狩獵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并受禮治的各種約束。狩獵的目的不是殺獵物,而是要‘牧’獵物,來作為禮儀的犧牲動物。另外,禮治與狩獵有關的規(guī)定顯示,當時人很理解持續(xù)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豆砉茸印返淖髡哂昧诉@種比倫,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反覆”的做法。
《反覆篇》旨在說明,游說并不是一種面對面的斗爭,而是一種像趕羊群的動作。此外,游說策略所需輸入的元素不但是對象的直接言說,而且是他間接的語言元素,像比倫、形象等。“反覆”動作的另一個作用,是讓游說者充分與被游說的人同心理。只有與對象同心理,才可以有機會說服他。最后,作者提醒讀者要注意某人與不同地位的人溝通所引起的語言上的差異,因為作者認為地位低與地位高的人講話,定會出現蒙蔽。
第三篇:《內鍵篇》
“鍵”是“門閂”。“內”(納na)是閂鎖銷的窟窿。在這里,《鬼谷子》的作者引用了戰(zhàn)國時代人熟悉的形象。引用這個形象,作者想討論三個重要的問題:
1. 游說者怎么設法與國君見面?
2. 怎么保持游說者能繼續(xù)地與國君見面?
3. 怎么防止游說者的競爭對手與國君見面?
討論了一些不同方法后,作者偏于以低調的方法來作出一些國君想取得的成果。最好游說者的競爭對手無法看到游說者怎么作出了成果,防止他們能夠半途中阻礙計劃的進行?!皟孺I”的關鍵要求是要準確地了解國君的意愿,并在最適合的時刻采取行動。作者警告:不完全掌握這個技巧的人千萬不要嘗試用它,否則身危。(道理與《韓非子》《說難》一樣)
第四篇: 《抵巇篇》
“抵巇”是彌補毛病的意思。這個很短的篇章主要是對在游說工作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分析。作者再次引用形象,描寫在墻壁出現裂痕時,人家會怎么樣處理。作者再三強調游說工作的危險性,鼓勵游說者為成功、失敗兩者均做好準備,做到如果面對失敗則仍能活下去。
第五篇: 《飛箝篇》
“飛箝”這兩個字,長期令人費解。通過研究戰(zhàn)國時代出土的文物和文獻才可以理解到,“飛箝”原來是描寫戰(zhàn)國時代禮治弋射(用繳矰,即系有絲繩、弋射飛鳥的短箭捉鳥:見下面圖案圖)的習慣。
弋射的獵物是雁?;钪难闶菛|周時代貴族求婚時候必用的道具。標志著“孝順”和“長合”的意思。在《飛箝篇》,作者說明怎么找中間人來與國君溝通。作者先教讀者怎么準備他的論點,確認有關的事實,與中間人確定哪些信息是可以與被游說的人分享的,哪些是“內部”的。這樣,中間人是游說者的“雁”,而國君是“求婚的對象”。作者也教讀者怎么分析中間人將會活動的環(huán)境,好讓他能夠有效地運作。
第六篇: 《忤合篇》
表面上,“忤合”所提到的是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合必有分,分必有合” 的關系。再深一層查看,這篇所提及的原則是:長期來說世界一定會變遷,而游說者不可以老依靠一些過時的思想。要影響現行的制度,必要實事求是。作者引用了《尚書》伊尹、呂尚兩個人物的故事來說明這個事實?!垛韬掀纷詈髱拙溆刑岬娇v橫;不過這個“縱橫”并不是張儀、蘇秦的“縱橫術”,而是軍隊陣列用長、短兵器的技術。 即是說,像軍隊一樣,要正確地運用兵器。(見《虎韜》 軍用: “螳螂武士共載,可以縱擊橫、可以敗敵?!保?/p>
第七篇:《揣篇》
“揣”的本意是從衣服里面拿出東西。在《鬼谷子》“揣”的意思是“心理評估”,就是對被游說的人進行心理評估。 事實上,本篇的內容包括了對人的評估和對他所作主的國家進行經濟和政治評估。首先,作者說明怎么樣將被游說的國君的國家和臨近國家作比較。然后,作者解釋對被游說的人進行心理學測量的方法。最后目的是要充分了解被游說的人的意愿(“欲”)是什么。只有這樣的透視,游說者才能有效地進行工作。作者作出了假設:被游說的人不想透露他的意愿。 要他顯出他真正的意愿,先要令他很高興,然后令他悲哀,詳細地查看他的行為。利用這些做法所得,游說者可以準備他的游說戰(zhàn)略。另外,作者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情:游說者要把自己的情緒與所在現實嚴格分開,也必須避免被對象的魅力花了眼。
第八篇:《摩篇》
“摩”的意思是“心理操控”。當然,這是一種十分秘密的工作?!澳Α钡淖龇ú皇窍褛s牛,而是像深水釣魚。“摩”的功夫如果成功,那么沒有人能了解怎么樣有了這個成果,也不會出現任何反效果。
第九篇:《權篇》
篇名“權”不能準確地反映它的內容,可能本來篇名不是“權”。這篇頭一部分是講解一些修辭手法,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諛詞。諛詞在當時的社會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行為,而作者對諛詞手法沒有表示任何批評。本篇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分析游說者的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他列出可能阻礙游說工作的一些病征,還對被游說的人的性格做出分類。
第十篇:《謀篇》
《謀篇》主要討論怎么樣用“因論”作為游說的謀略。它的形象是東周時代的射擊活動。 作者解釋,射擊依靠瞄準(“儀”)。射手的瞄準有瞄高(超過目標)、中(即中目標)和低(達不到目標)。為游說作謀略也需要包括同樣的考慮。馬基雅維里在他的“君主”討論同樣的情況也引用了這個射箭形象。作者的這種教訓,是為了教游說者不要靠一套規(guī)范的手段,像鄭國人找玉如果沒有帶指南針就沒法找路回家。這就是孫武子的“奇戰(zhàn)”:“巧施詭道,出其不意,因形而變,使敵莫測,反常用兵,奇招制敵?!薄豆砉茸印分\略的第一段是在兩個國君之間來測量,兩個之間的互益互損關系。作者在分析不同游說對象后,提出“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則。
最后,作者教導讀者,“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薄爸姓痹跂|周禮射上是“中靶中心”的意思。那么,他的結論是不要老遵守傳統的道德準則,要達到目標而已。像這種教訓,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多處出現。
第十一篇: 《決篇》
“決”就是“決戰(zhàn)”的意思。作者認為,如果游說的結果留下了敗軍的一方,那么結果就會缺乏能持續(xù)性:懷灰心的一方遲早會再起身動手。作者也建議,若要不動用巨大努力而達到目標,就要運用“因論”的科學方法,不要學古人的迷信手法來預測未來。這正跟孫武子“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一樣。
第十二篇: 《符言篇》
《符言篇》的內容就是跟《管子》的《九守》一樣。它有可能不屬于《鬼谷子》的原文。它主要內容亦在漢代其它作品出現,它應該屬于一些當代流行的斷言。
傳說,《鬼谷子》第十三篇為《轉丸》,第十四篇為《胠亂》,但兩篇已佚。
第十五篇: 《持樞篇》
這篇很短,內容在多漢代作品出現,旨在要順著大自然運作,不要逆反四季的循轉規(guī)律而行。
第十六篇: 《中經篇》
《中經篇》是《鬼谷子》最后一篇。它的文筆明顯與頭十篇有差異,應該是后漢的補充作品。盡管如此,它的內容豐富而與《鬼谷子》前一部分息息相關。《鬼谷子》前十篇是“動功”;《中經篇》是“內功”。 它是中國古代心理學的寶藏?!吨薪浧诽峒暗狡邆€具體案例,它作為《鬼谷子》的游說理論的實用案例。在《中經篇》,作者(可能與《鬼谷子》前一段不同人)始表示出一種道德觀點:“《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執(zhí)窮,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zhí)者,養(yǎng)使小人?!睆倪@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測,《中經篇》是一本后漢與“忠”有關的作品, 像馬融《忠經》:“忠者中也,至公而無私也?!?/p>
《鬼谷子》的思想被按字面理解運用于社會生活中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孫子兵法》也是一樣。然而,《孫子兵法》在最早被傳授的兩千五百年之后,還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研究。希望以后中國和非中國語言環(huán)境中會出現更好的翻譯及注釋,讓《鬼谷子》中的學說能夠為全世界理解和平談判藝術(“伐交”)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第二篇《反覆篇》、第三篇《內鍵篇》的用字為作者所考證認定。
(責任編輯:曹永孚)
An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of Guiguzi
Stephen Selby (UK)
In recent years, fas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Art of War.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launch in Guiguzi. Almost no western reader has read Guiguzi, which is disputed book. For a long time it is has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opposite theorie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lliance of states with the state of Qin as pivot. With a view to encouraging the military enthusiasts to widen their perspective and promoting the study of Guiguzi,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roduc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book.
Guiguzi;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Main Contents
E8
A
2095-9176(2016)02-0032-05
2016-1-13
謝肅方,英國人,著名漢學家,曾任香港知識產權署署長,榮獲過香港銀紫荊獎章?,F擔任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香港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深圳市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孫子研究》雜志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