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榮耀,劉 春,蔡澤偉,蔡國雄,邱傳明,趙 宇
(1.茂名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 茂名 525000;2.茂名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廣東 茂名 525000)
苦瓜白粉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危害莖蔓和葉柄,是嚴重威脅苦瓜產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主要病害。該病喜溫濕、耐干旱,發(fā)病后病部形成孢子,通過氣流或雨水傳播到寄主葉片上,引起初次感染,病菌在感病寄主上產生新的孢子進行再侵染,形成苦瓜大面積發(fā)病。由于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戶形成了長期連茬種植,不進行水旱輪作,不重視清園,濫施農藥的種植習慣,更加劇了白粉病的發(fā)生。為掌握該病的發(fā)病程度,對高州市泗水鎮(zhèn)苦瓜產區(qū)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調查,結果顯示:病害流行期為每年3-5月和10-12月,生產大田植株感染率達100%,葉面感染率超過35%,嚴重的達100%,部分農戶種植苦瓜出現(xiàn)失收現(xiàn)象。
在苦瓜白粉病防治過程中農戶一般采用多施藥、重施藥的方法,不僅加大了成本投入,也影響著苦瓜的食用安全。為找到合適的藥劑及其濃度防治苦瓜白粉病,2015年11月采用4種不同的藥劑及不同的濃度對苦瓜白粉病進行防效試驗,以期篩選出最佳防治藥劑及使用濃度,有效防治苦瓜白粉病的發(fā)生,降低種植成本,保證食用安全。
1.1.1 供試苦瓜品種
豐綠苦瓜,由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及來源見表1。
1.1.3 試驗地點
試驗選擇在往年白粉病發(fā)病較重的高州市泗水鎮(zhèn)灘底村,試驗地沙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為番茄。2013年10月5日播種,栽培規(guī)格為1.8 m×0.6 m。苗期的管理、日常施肥、病蟲害防治、除草灌溉等均與其他大田管理一致。試驗期間天氣干燥,晴朗,氣溫在17~26 ℃。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A、B、C、D、E、F和CK這7個處理,各處理藥劑及濃度見表1,每處理4次重復,共28個小區(qū),試驗田面積約500 m2,每小區(qū)面積25 m2。隨機區(qū)組排布,四周設保護行。
1.2.2 施藥方法
每小區(qū)按設計方案藥液計算對水量,配好藥液后進行噴藥,葉背葉面均勻噴灑,每隔7 d噴藥1次,連續(xù)用藥3次。
1.2.3 調查方法
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6株,調查植株離地面高1.0~1.6 m區(qū)間主蔓葉片5片,于初次施藥前、3次施藥后7 d進行防效調查,按照如下公式統(tǒng)計病害發(fā)生率、病害嚴重度和相對防效。同時,觀察每次噴藥后是否產生藥害。
病害發(fā)生率=發(fā)病葉片數(shù)÷調查總葉片數(shù)×100%
病害嚴重度=侵染葉片面積÷調查葉片總面積×100%
相對防效=(對照區(qū)病害嚴重度-處理區(qū)病害嚴重度)÷對照區(qū)病害嚴重度×100%
試驗數(shù)據(jù)用SPSS Statistics V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Duncan法多重比較的顯著性檢驗(LSD法)。
表1 試驗用藥類型及其用量
表2 不同藥劑對苦瓜白粉病發(fā)病率的影響 %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對苦瓜葉片白粉病發(fā)病率的影響不一。處理A、B、C隨著使用濃度的增加發(fā)病率有所降低,第3次施藥后7 d,C處理發(fā)病率下降到32.25%,而A處理發(fā)病率為74.00%,兩者分別與其他6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D和E處理施藥后發(fā)病率變化不大,與CK差異不顯著;F處理第3次噴藥后,發(fā)病率由用藥前的92.25%下降到0.00%,與其他6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F處理極大地降低了發(fā)病率,C處理也有效降低了發(fā)病率。
從表3可知,白粉病對各處理葉片的侵染程度不同。處理A、B、C隨著噴藥濃度和噴藥次數(shù)的增加,侵染百分率逐漸減少,病害嚴重度有所降低。第3次施藥后7 d,C處理病害嚴重度由藥前40.67%下降到4.63%,與其他6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D和E處理施藥后病葉侵染程度稍有加重,其中D與CK差異不顯著,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E與其他6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F處理最后一次施藥后,病害嚴重度由噴藥前的41.02%下降到0.00%,與其他6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4試驗結果表明,F(xiàn)處理對苦瓜白粉病防效最好,3次施藥后防效分別達76.38%、99.13%、100.00%;其中第1次施藥后,F(xiàn)與C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第2和第3次施藥后,F(xiàn)處理與其他5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C處理防效次之,3次施藥后防效分別是67.37%、82.51%、91.43%,其中第1次施藥后,與F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第2次施藥后,與其他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第3次施藥后,與其他處理差異也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D和E防效最差,其中E處理3次施藥后防效分別是30.46%、4.79%、13.28%;D處理3次施藥后防效分別是22.09%、5.66%、0.60%,D和E處理與其他4個處理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 不同藥劑對苦瓜白粉病嚴重度的影響 %
表4 不同藥劑處理對苦瓜白粉病防效的影響 %
試驗結果表明,25%乙嘧酚750倍液對苦瓜白粉病防治有特效,經過3次施藥后防效達100.00%,病葉感染為0;36%硝苯菌酯833倍液對苦瓜白粉病次之,在3次施藥后防效達91.43%,葉片發(fā)病率為32.25%,該劑量在3個濃度中效果最佳;25%阿米西達750倍液與50%翠貝3 000倍液對苦瓜白粉病防效差,建議在苦瓜白粉病防治上謹慎使用。調查發(fā)現(xiàn),7個處理施藥后對苦瓜未見產生藥害,試驗中36%硝苯菌酯劑量越大對苦瓜白粉病防效越好,下一步將繼續(xù)對此藥品進行試驗,進一步探索其防效,以找到適宜的濃度;25%乙嘧酚、36%硝苯菌酯這2種藥劑在白粉病防治上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