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李家琪
摘 要:林天苗的創(chuàng)作以個人體驗化的方式,對生活中瑣事雜物進行探討,從而反思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的關系。身體與線的纏繞以及復雜的手工感是林天苗藝術中傳遞意義的三種個人式的符號,三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林天苗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纏繞;身體語言;象征符號;女性藝術;手工
林天苗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中最具代表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涉足裝置藝術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林天苗的藝術強調對生活中瑣事雜物的反思,以個人體驗化的方式對藝術、生活、身份、社會以及倫理進行深入探討,被批評界評為最具女性主義特征的藝術家之一。然而,她自己對于“女性主義”這種評價卻并不認同。她確實曾以女性的視角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女性的作品,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就是女性主義藝術家。在這個男權主義社會中,女性藝術家很容易被貼上標簽,不管是男性藝術家,還是女性藝術家,只是觀察的視角和其擅長的領域不同而已,都是藝術家。本文提及的女性藝術、女性意義,單純只是從一個女性藝術家的視角出發(fā),并未有特殊意義。
一、編織作為象征
編織藝術一直是林天苗藝術中重要的元素,林天苗首個公開展示的作品《纏的擴散》《辮》《白日夢》《不零》等,編織藝術都是她不斷探索、不斷深入,力求做到極致的個人符號化語言。編織藝術是通過復雜的手工把軟性材料交叉組織起來,賦予其新的功能與意義。編織是極其豐富的藝術語言,也是一種有著無限創(chuàng)作力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而纖維材料“線”作為編織的主要材料,為編織的豐富藝術表現(xiàn)提供了可能性。林天苗手中的線,以其復雜的手工感,纏繞、交疊、探索林天苗所關注的精神維度。
線作為林天苗作品中獨特的象征符號,負責“意義的傳遞”,皮爾斯用semiosis這個術語來表示“意義的傳遞”,或者說是符號發(fā)生效應的過程。意義傳遞的過程遠非某個固定不變的意義的單向傳遞,而是介于觀者和符號之間的積極互動過程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包含了符號和符號觀者之間一種雙向交流,有時甚至帶有帶有某種“談判”的味道。
一團線比一朵花更具本質上的女性意義,線 不僅是女性勞作的主要內容,而且,線可被賦予一切狀態(tài):柔弱 、華美、渾厚、纖細、天然……藝術家林天苗,利用線這種賦予女性化寓意的材料,去探知女性題材,把線纏繞 、組合,重置出新的物象,賦予其新的意義,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致華美空靈詭異的裝置和平面作品。觀者通過觀看這種軟性材料,其視覺感受更加接近林天苗所想傳達的觀念。在這些作品中,出現(xiàn)了棉線 、真絲 、頭發(fā)、鐵絲等不同材質的線性材料,藝術家選擇某種材料,必先確信它是能有效表達自己想法的載體。
棉線,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溫暖、潔白、柔軟好似女人,更像是一位母親。作品《辮》中,林天苗把自己4米高的影像掛在展廳里,一端長長短短的棉線交錯地拖在地板上。暗喻著由各種生活雜物瑣事最后都能形成某種超控人的文化定式。林天苗通過棉線去表達一位中年婦女,同時也是一位母親,風韻漸失,卻增加了許多生活責任。絲線,是一種動物的分泌物,所以和植物性的棉線相比,更柔軟、有溫度、華麗、敏感并且易損的特性吸引著林天苗。作品絲綢的自然白色,有著未漂白的純凈感,因此作品變得純粹。頭發(fā)是人體或者動物的毛發(fā),同時黑色給人神秘詭異的感覺。林天苗2006作品《無題》系列,用頭發(fā)構建出一個一個模糊的人影,或躺,或站立,畫面中給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陌生又神秘。鐵絲表面堅硬、易朽,是人類造的,具有社會性。1998年,林天苗將鐵質的自行車用柔軟的白棉線完完全全地纏起來,從兩種材料的交織變化,可以看到強硬和軟弱 、女性與男性,以及反叛和傳統(tǒng)的對比。林天苗作品的線是林天苗傳達觀念的媒介,作為這種象征性的符號,他大量運用,傳遞其每個時期對人、生活 、社會以及倫理的反思。
二、身體語言作為身份
梅洛·龐蒂根據(jù)身體現(xiàn)象學的原理指出:“作為具體形象的美,只能通過身體的感受,才能被人所認知和鑒賞。”也就是說,藝術的創(chuàng)造,都必須通過身體的感知為載體和基礎。梅洛·龐蒂還說過,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林天苗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以身體作為一種符號、 載體、象征,探索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可能性,并在與身體對話中解決自己的困惑?!秼尩摹纷髌分械呐泽w態(tài)臃腫,沒有面孔和表情,姿態(tài)各異,與各種物品發(fā)生關系,相互混生在一起。暗喻母體和母性是相互存在的,從作品中感受到了對母性的感恩和敬仰。當然,我們可以從“媽的”這個字面意義上聯(lián)想到日常生活里罵人的含義,神圣的母性經(jīng)常被褻瀆,試圖探索母性在社會中的身份,帶給人們對于女性 、母性更多的思考。我們可以從白色的線團,一根根白色絲線聯(lián)想到母親穿針引線的情境,也可以從白色的絲線中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作品《卵》系列中以中年婦女的形象為主體,體態(tài)臃腫,面部表情茫然。四米高的帆布的另一面,大大小小的線團由一根根線與身體相連,好似動物一個一個的卵。亢長的白線糾纏困擾,讓人聯(lián)想到中年婦女被各種繁縟的家務所纏身,風韻漸失,肩上所背負的責任更多。林天苗試圖通過這組作品,探討女性進入到中年階段的社會身份問題以及人與動物社會責任的聯(lián)系,也是對林天苗現(xiàn)階段生活的一種反映。
女性的身體作為觀念的載體,總是 “言于此而意于彼”,林天苗通過身體這種媒介試圖探討作為女性 、母性在社會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個個層面的身份問題。
林天苗的藝術創(chuàng)作屬于直覺的藝術,就是這種對生活直接的反應推動著林天苗去做藝術,但同時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她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纏繞方式總是以極致的完美地手工感呈現(xiàn)。作品的視覺感,也強化了觀者的心理反應,也同時與作品形象中生理性的視覺轉換結合起來。從林天苗的作品來看,纏繞的線,身體語言及精美的手工勞動量三種符號完美的呈現(xiàn)在一個作品里,從而帶來新的意義。這種意義被觀看的個體內化,又形成了不同的觀念,這就是林天苗的視覺藝術所要追求的。
參考文獻:
[1]晉玉帛.母性的祭壇:長征空間“媽的”林天苗裝置作品展[J].藝術與投資,2008,(08).
[2]王葳.所有皮力.極致之美(節(jié)選)[J].中國美術館,2010,(09).
[3]陳澈.從身體語言到精神預言——林天苗的藝術創(chuàng)作[J].藝術當代,2015,(09).
[4][英]科羅著.視覺符號[M]. 程曉婷譯.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5][英]伊麗莎白·賴特(Elizabeth Wright)著.拉康與后女性主義[M]. 王文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
王艷,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油畫技法與創(chuàng)作。
李家琪,華中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油畫技法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