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生 張瑩
摘 要:種植密度是林木定向培育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密度過小會造成土地浪費,密度過大會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如何對密度進行合理控制,是所有林木培育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對林木定向培育密度進行研究。
關鍵詞:林木定向培育;密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47
林業(yè)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很多領域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為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環(huán)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林木培育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密度就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對培育密度進行研究,對營林生產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林木定向培育密度公式概述
我國對林木定向培育密度的研究比較深入,主要針對8類草、木本植物,但是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公式并不適用于蘋果苗嫁接中,為了實現(xiàn)密度公式的橫向無阻應用,建立了倍數(shù)式。而從縱向的角度來說,進行試驗的32塊林木中,最大基莖為13.76cm,而密度公式中,基莖的最大范圍為37cm,為提高公式的普適性,需要對種植密度進行進一步研究。
這一問題的起因在于,試驗林木中出現(xiàn)了半徑為54mm的泡桐,如果采用之前的密度公式來計算密度,最終就會得出負值。也就說,在計算林木密度過程中,需要將那些基莖較大的植株排除,因此,有必要對對接式進行深入研究。
林木規(guī)格在構件過程中,需要考慮單位生物量(以kg為單位)與其所占空間之間的關系,得到公式:V=qD基p,公式中的V代表每株林木所占空間(以立方米為單位),D基代表林木直徑(以cm為單位),q和p表示系數(shù)。將這一基本公式為基礎構建起對接式。所謂的對接式,就是指林木規(guī)格較大,不能使用傳統(tǒng)的密度公式時所應用的密度計算公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林木直徑較大。經過一系類推導以后,發(fā)現(xiàn)當基莖為36.898685cm時,另個密度公式得到的數(shù)值相近,幾乎不存在誤差[1]。
2 密度計算公式的普適性研究
通過以上分析得到了對接式,這里假設林木的高度為15m,將其帶入到密度計算式和對接式中會發(fā)現(xiàn),最終得到的密度值在小數(shù)點后7位都沒有誤差。經過四舍五入以后,最終將37cm確認為2個公式的對接點。也就是說,當林木直徑在37cm以下時,要使用傳統(tǒng)的定向密度培育公式,如果林木直徑在37cm以上時,就應當使用對接式[2]。
3 林木定向培育密度公式的驗證及應用
3.1 結論驗證
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的正確性,選擇平均直徑分別為18.942cm、34.363cm以及33.200cm的林木,并使用定向培育公式對其進行驗證,將公式計算得出的理論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平均精度在97%左右,這就說明,大規(guī)格林木種植中,比較適合使用傳統(tǒng)定向培育密度公式。
3.2 定向培育的必要性研究
為了驗證定向培育的必要性,選擇3塊試驗地,試驗地中種植的林木類型、年齡相同,樹高也沒有明顯差距,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標地”,3塊標地中唯一的差距就是密度,之后對林木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其中1號地為定向培育,林木中最大胸徑與最小胸徑分別為37.58cm和24.45cm,該標地中有75%為特選等級規(guī)格林木,胸徑在25~40cm之間,剩余25%最小胸徑都達到了24.45cm,說明進行定向培育達到了理想標準。而2號地和3號地則沒有達到培育要求,屬于盲目種植,沒有實現(xiàn)預期經濟效益。總結來說,林木種植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土地及木苗資源的有效利用,必須采取定向培育方法,根據(jù)直徑合理安排種植密度,避免盲目性,這樣才能實現(xiàn)預期經濟效益。
3.3 行道樹木定向培育應用
林木培育中會發(fā)現(xiàn),在片林培育中,標地一般情況下基莖一般不會超過37cm,但是在行道樹中,這種情況卻比較常見。在對行道樹木進行培養(yǎng)時,可以利用以上2個公式對樹木生長情況進行驗證。仍舊取3塊試驗地,對3塊地中的林木進行定向培養(yǎng),如果平均基莖在37cm以上,會發(fā)現(xiàn)在使用對接式對密度進行計算,理論值與實際值更接近,計算精度在98%以上。而如果培育泡桐,則需要使用倍數(shù)式,需要額外計算一個倍數(shù)值K,計算表明,如果處理倍數(shù)式應用對接式,處理精度可以達到96%左右。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樹木類型以及直徑合理選擇培育方法[3]。
總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林木平均基莖在37cm以下時,可以采用定向培育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如果平均基莖在37cm以下,則應當使用密度對接式,泡桐等特殊樹種則應該使用倍數(shù)式。另外,定向培養(yǎng)在林木種植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控制密度可以達到理想的培育效果,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方升佐.中國楊樹人工林培育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10):2308-2316.
[2] 段愛國,張建國.速生豐產林培育理論與技術探討[J].林業(yè)建設,2014(2):27-31.
作者簡介:張連生(1962),男,工程師,漢族,任職于吉林省四平市林木種子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