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化工博物館 周傳榮
毛澤東、周恩來閱批引進首套30萬噸乙烯裝置
文/中國化工博物館 周傳榮
乙烯生產(chǎn)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石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乙烯的年生產(chǎn)能力僅為6萬噸。為加快我國石化工業(yè)的發(fā)展步伐,經(jīng)毛澤東主席圈閱,周恩來總理批準了北京石化總廠從國外引進全國首套30萬噸/年乙烯及其配套裝置的報告文件,成為中國化工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1972年1月16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22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華國鋒、余秋里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呈報了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2月5日,周恩來批示:擬同意。即呈主席批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圈閱了文件。9月9日,燃化部向國家計委上報了《建設北京石油化工基地和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問題的報告》。報告提出,在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建設從國外引進的30萬噸/年乙烯裝置及其配套裝置。12月,石化總廠上報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工程計劃任務書》。12月25日,與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簽訂了引進30萬噸/年乙烯裝置(包括丁二烯裝置)的合同。1973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做了重要批示,葉劍英、紀登奎、李德生、華國鋒、吳德、陳云、李富春、鄧小平等對文件進行了圈閱。
毛澤東主席圈閱、周恩來總理批示的文件
燃化部轉發(fā)國務院對國家計委的批示
項目包括:30萬噸/年乙烯裝置、18萬噸/年高壓聚乙烯裝置、8萬噸/年聚丙烯裝置、6萬噸/年乙二醇裝置、10萬噸/年脫烷基制苯裝置、4.5萬噸/年丁二烯抽提裝置、2.7萬噸/年對二甲苯裝置等14套石油化工裝置,以及相應的供水、供電、供氣、運輸?shù)扰涮坠こ蹋€有機修廠、儀修廠、大修廠及城鎮(zhèn)設施。整個工程計劃投資19.7億元,是當時中國石油化工工業(yè)史上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為復雜的建設項目。
1973年8月29日,乙烯項目破土動工。參與此項工程建設的包括3個國家、9個承包公司、6個專利公司,來華外籍技術人員達1961人次。國內(nèi)有11個設計單位、16個施工單位參加會戰(zhàn),國內(nèi)配套的供貨廠家達1800多家。在乙烯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解決了1500立方米乙烯球罐焊接、丙烯精餾塔整體吊裝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1975年12月,一期工程的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丁二烯抽提等引進裝置全部按合同期完成施工任務。1976年5月8日,乙烯裝置正式投料,只用9天15小時就生產(chǎn)出合格的乙烯、丙烯和碳四,而當時國外同類裝置開工的平均速度為21天。“四烯”開車取得一次成功,比原計劃投料試車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在乙烯現(xiàn)場工作的美國技術人員給魯姆公司打電報,報告了中國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就生產(chǎn)出了乙烯,該公司認為根本不可能,回電要求“再調查核實”。那位在場工作的美國技術人員說:“在沒有乙烯制冷的條件下,用這么短的時間生產(chǎn)出合格乙烯,這確實是世界第一流水平。”該項目,從裝置開槽打基礎,到試車出產(chǎn)品,僅用了27個月。
丙烯精餾塔吊裝現(xiàn)場
在這一時期,在北京石化總廠共有15套生產(chǎn)裝置投產(chǎn)或試生產(chǎn)。到1977年,生產(chǎn)裝置總計達43套。原油年加工能力為700萬噸,乙烯年生產(chǎn)能力30萬噸。
1977年1月1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通訊《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三十萬噸乙烯工程在京勝利建成投產(chǎn)》,同時配發(fā)了評論文章,稱這一項目是“又快又好的建設工程”。
北京石化總廠(燕山石化)的30萬噸乙烯裝置是我國從國外引進的第一套大型化工裝置。該裝置及其配套工程,從破土動工到全部建成投產(chǎn),只用了二年零三個月,創(chuàng)造了我國建設大型引進裝置的成功范例。這一工程的建成投產(chǎn),不僅使北京石化總廠一舉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石化聯(lián)合企業(yè),而且把我國石化工業(yè)推進到現(xiàn)代化的新階段。因此,人們都把北京石化總廠的30萬噸/年乙烯裝置稱為中國石化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