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平 武忠 丁健 郭建芳
摘要 從育苗前準備、溫床制備、種薯篩選及處理、苗床管理、采苗等方面總結了甘薯分段式育苗技術,并對其優(yōu)勢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甘薯;分段式育苗;發(fā)芽特點;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 S5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50-01
Abstract Sweet potato segmented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from preparation of before raising seedling,preparation of breeding ground,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f seed potato,seedbed management,gather etc,and its advantages were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sweet potato;segmented germination;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advantages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屬旋花科甘薯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塊根植物,它的產量高,用途廣,適應性強,既是我國糧食作物之一,又是飼料和工業(yè)原料作物之一[1]。
甘薯塊根和馬鈴薯塊莖不同,它沒有休眠現(xiàn)象,具有很強的發(fā)芽特性,塊根發(fā)芽時,不定芽從不定芽原基萌發(fā)出來,不定芽原基起源于塊根中柱鞘或韌皮部的薄壁細胞,在薯塊膨大過程中就已分化形成,數(shù)量很多,為潛伏狀態(tài),在一般育苗條件下,芽原基大部分不能分化形成芽,出芽數(shù)占芽原基總數(shù)的20%~30%[1]。此育苗法首先是利用電熱線對甘薯進行集中“爆花”催芽處理,在特定的溫度、濕度、氧氣條件下,把薯塊表面大量潛伏狀態(tài)的芽原基激活,在芽眼萌動之前,薯皮表面凸起疙瘩,裂開口后,便出現(xiàn)白花絨狀,即稱為“爆花”,隨即萌發(fā)出芽,待芽長5 mm時,然后再將“爆花”處理的薯種在釀熱物溫床排種。釀熱物溫床為后期恒溫長芽提供了充足的熱量來源,是一種節(jié)能、高效的育苗方法。此法有效地解決了苗床種薯腐爛問題,還能早育苗,育壯苗,適時早栽,此法提高了甘薯育苗效率,節(jié)約了種薯,有力地促進了山西北部甘薯育苗技術的發(fā)展,同時也為高寒山區(qū)甘薯育苗技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育苗技術
1.1 甘薯育苗前準備
1.1.1 制定育苗計劃。晉北地區(qū)一般開始栽插時間在5月初,按照薯量600~750 kg/hm2來育苗。
1.1.2 選地建棚、修置凹槽畦。選擇背風向陽,土質疏松肥沃,無病蟲,地勢稍高,排水良好,有水源、電源,管理方便的地塊建棚,棚寬6 m,高2.5 m,棚架用水泥、鋼筋制成,扁半圓形,縱橫交叉固定,棚膜選用0.065 mm長壽無滴膜,棚膜寬9 m,用壓膜線固定,在種薯處理前蓋好棚膜,旋耕整平,做成寬1 m、深30 cm的凹槽畦,畦與畦之間做成25 cm寬的土埂,畦長根據(jù)地塊而定,一般為30~50 m。
1.1.3 釀熱物溫床制備。在排薯7 d前,在溫室大棚凹槽畦鋪設釀熱物。先在底部鋪墊4~5 cm的麥糠或雜草,以隔絕散熱,然后用鮮騾馬糞、雞糞或羊糞(未發(fā)熱的)填入,這種釀熱物發(fā)酵快,溫度高。也可用3份鮮騾馬糞配1份浸透水的雜草、秸稈、樹葉等拌和均勻,填入坑內。每填1層,潑1次稀人糞尿。釀熱物踏實厚度為12 cm,墊上3 cm厚營養(yǎng)土,再鋪上2 cm厚細沙。釀熱物填入初期,要保持疏松,不踏不壓,白天蓋上薄膜,使溫度保持在10 ℃以上,以利于細菌活動,促進釀熱物升溫。當釀熱物苗床溫度升到25 ℃時,選晴天的中午揭開薄膜,把床面踩實、整平,蓋上2 cm左右厚的細土,最后用塑料薄膜遮蓋育苗床備用,以備排薯[2]。
1.1.4 催芽床制備。種薯集中處理前7 d,在大棚內,預留出一塊長2.5 m、寬2 m的平整地塊作為集中催芽床使用,選用1 000 W電熱線(長100 m)按照間距為5 cm進行“Z”字形鋪設,然后在其上鋪設5 cm厚草墊,以全部覆蓋住電熱線為準,外接溫控儀、電源備用。
1.2 種薯篩選和處理
1.2.1 精選種薯。選擇具有原品種皮色、肉色、形狀等特征明顯的純種,要求皮色鮮艷光滑,薯塊大小適中,無病無傷,未受凍害、澇害和機械損傷,生命力強健的薯塊。凡薯塊發(fā)軟、薯皮凹陷、有病斑、不鮮艷、帶有病態(tài)的不能作種薯。要求薯塊大小均勻,單塊重150~250 g為宜[3]。
1.2.2 種薯藥劑處理。催芽床通電后,使苗床溫度穩(wěn)定在30 ℃左右,將篩選的種薯分裝到規(guī)格為50 cm×80 cm的塑料網袋中,用51~54 ℃溫水浸種10 min,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5~10 min,然后整齊地碼放在催芽床上,碼放高度為100~150 cm,用溫水淋濕薯層,再用雙層棉被覆蓋封嚴,使整個催芽階段濕度保持在83%~85%之間,溫度控制在36~37 ℃,最外面用塑料布封嚴。待3~4 d薯塊“爆花”后,將溫度降低至30~33 ℃,9~10 d后,待90%薯塊芽長5 mm,床溫控制在23~25 ℃,13~14 d后,準備排薯。
1.3 排薯
采用平排法排薯,保持薯面“上平下不平”,密度20~30 kg/m2,種薯排好后,澆水適量(約為種薯重量的1.5倍),種薯上覆濕潤細砂土2~3 cm厚,再覆地膜,注意地膜下撒些作物秸稈,留些空隙以防缺氧爛種。
1.4 苗床管理
排薯后12 d左右,幼苗出土,苗床溫度控制在28~33 ℃。當幼苗出土達到60%~70%時,揭去地膜,澆1次透水,苗床溫度控制在25~28 ℃,晴天氣溫較高時,白天揭開大棚兩端以防高溫燒苗,防止高溫(40 ℃以上)燒苗。濕度以床土見干見濕為準。薯苗長20 cm左右,有展開葉6~7片時采用低溫(18~20 ℃)進行煉苗(白天通風晾曬)3~5 d[4-5]。
1.5 采苗
薯苗長到25~30 cm時,應及時剪苗,采苗高剪苗,不及時剪苗,會導致薯苗倒伏,降低了苗的質量,同時也延長了繁殖周期,采苗次日追施尿素20~25 g/m2,施肥后用清水淋洗葉面和澆水。
2 優(yōu)勢分析
分段式育苗技術是利用薯塊發(fā)芽特點,在特定的溫度、濕度條件及充足氧氣供給條件下,把薯塊表面大量潛伏狀態(tài)的芽原基活化,既挖掘出薯塊出苗潛力,也保證了薯塊的出苗整齊性,有效地解決了苗床爛薯問題,還能早育苗,育壯苗,為適時早栽、甘薯連年高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苗床出苗多,薯苗整齊,苗質好,節(jié)能高效
火坑育苗法、釀熱物育苗法溫度不容易控制,溫度過高容易燒苗,過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往往會造成頭茬苗不齊,不勻,數(shù)量少,影響栽期。釀熱物育苗法,是用大量纖維素的釀熱物發(fā)出的熱量和太陽熱能來提高床溫。優(yōu)點是做床簡單、成本低,用過的釀熱物還可用作肥料,省工、出苗早、粗壯、苗成活率高;缺點是升溫慢,可控性差,頭茬出苗較少?;鹂佑绶ㄓ捎跍囟炔灰卓刂疲瑴囟冗^低達不到催芽效果,溫度過高,由于苗床各部位受熱不均而造成局部溫度過高,薯塊容易發(fā)生熱傷腐爛。
而分段式育苗技術,通過電熱線高溫控儀控制催芽階段的溫度,把潛伏狀態(tài)的芽原基激活成幼芽,不僅提高了種薯出苗量,而且溫度可控,不容易出現(xiàn)燒苗現(xiàn)象,薯塊在集中 “爆花”催芽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而火坑育苗法、釀熱物育苗法均采用直接排種法,覆土澆水后,氧氣供給有限,限制了種薯的呼吸強度,抑制了芽的誘導和分化,影響了出芽的數(shù)量。因此,“爆花”催芽法更有利于芽的生長,不但出苗多,苗齊,均勻,長勢強,而且頭茬芽數(shù)量明顯增加。研究表明,此育苗法頭茬苗出苗數(shù)量比直接排種法數(shù)量增加30%~60%以上,比釀熱物育苗法頭茬苗數(shù)量增加30%~45%,比火坑育苗法增加30%左右,比電熱線直排法育苗技術增加15%,比以上3種育苗法節(jié)約種薯25%以上。
2.2 防病效果好
分段式育苗中集中“爆花”催芽階段,溫度控制在36~37 ℃(4~5 d),不但種薯萌動“爆花”快,而且對甘薯“兩病”(黑斑病和軟腐?。┑姆乐我灿辛己眯ЧS捎诟适怼皟刹 ?均不耐高溫,高溫既能促進薯塊傷口愈合,還可產生甘薯酮抑制黑斑病的繁殖和蔓延,防病效果高達90%以上,軟腐病孢子對高溫抵抗力很弱,36~38 ℃高溫經10 min即全部殺死[6-8]。即使有在“爆花”催芽過程中腐爛的種薯,在排薯篩選的時候也能剔除出去,因此分段式育苗技術基本無病害,栽后不倒苗,苗全,苗旺,生育良好。而釀熱物育苗法、火坑育苗法、電熱線育苗法均是直接排薯上床,對于一些種薯帶有黑斑病、軟腐病及莖線蟲病的病菌以及種薯受凍害、澇害、熱害或有傷口的種薯,若在排薯時沒有剔除出去,均能引起爛床。
2.3 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
分段式育苗技術采用的是溫控儀來控制催芽床的溫度,省工省時,而火坑育苗法、釀熱物育苗法經常需要晚上采取保溫措施,勞動強度大,費心勞神。
3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中國甘薯栽培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2] 袁阿弟.甘薯釀熱物溫床育苗技術要點[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5(1):13.
[3] 武小平,郭耀東,溫日宇,等.種薯大小對脫毒甘薯出苗數(shù)量和質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31):12273-12274.
[4] 王裕欣,肖利貞.甘薯產業(yè)化經營[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5] 張正學.甘薯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2):229-230.
[6] 樊平.甘薯黑斑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1(7):25.
[7] 董素艷.甘薯高溫育苗技術[J].河北農業(yè),2008(4):5-7.
[8] 王釗,劉明慧,豆麗娟,等.甘薯高溫催芽育苗技術[J].北京農業(yè),200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