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科平 龍躍軍 時明剛
摘要 研究以防蟲網和殺蟲燈為主要措施的豇豆害蟲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結果表明:采用該技術體系對豆莢螟的防治效果略優(yōu)于化學防治,且由于不施用任何殺蟲劑,無農藥殘留,同時比化學防治增產9.3%,宜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 豇豆;豆莢螟;綠色防控;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13-01
Abstract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 including insect nets and insecticidal lamp as the main measures of Etiella zinckenezl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ology system control effect of Etiella zinckenella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hemical control,and no chemical pesticides,no pesticide residues.At the same time,production increased by 9.3%.It wa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large area.
Key words cowpea;Etiella zinckenezla;green control;control effect
近年來,市場上多次出現毒豇豆,究其原因是農民依靠大量使用有毒殺蟲劑防治豇豆上的主要害蟲豆野螟。豆野螟(Etiella zinckenezla)又稱豇豆莢螟,是豇豆上的重要害蟲,以幼蟲蛀食豇豆、扁豆等少毛的豆科植物的花蕾、豆莢[1-2]。在南方一般年份豆野螟受害率達30%,嚴重的達到60%。農戶在生產中頻施、濫用農藥現象較普遍,使豆野螟對有機農藥產生較強抗藥性,常常造成防效不佳,防治成本高,而且污染環(huán)境,豇豆農殘檢測超標,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此,將幾種常見的綠色防控技術結合在一起,希望能夠在防治好豇豆害蟲的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殺蟲劑,現將其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湖南省吉首市洞河街道辦事處林木山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220 m,土質為黃壤土,中等肥力,是吉首市豇豆供給主產區(qū),試驗地栽培條件和栽培措施與其他農戶基本一致,豆野螟常年發(fā)生危害程度在30%~60%,試驗地具有代表性。
1.2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30目蔬菜用防蟲網(河北中塑有限公司),供試豇豆品種為袁豇(江西豐城為農研究所),LED充電式誘蟲燈1盞15 W(佛山照明股份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化學防治:農戶按照常規(guī)化學農藥防治法管理,整個豇豆生長期用藥5次,其中開花結莢期(6月)用藥4次;殺蟲劑種類主要是阿維菌素、甲維鹽和敵敵畏交替混合使用;綠色防控:采用防蟲網覆蓋,從豇豆分支期到全部收獲進行覆蓋,期間每5 d實施1次夜間燈光誘殺害蟲成蟲,每5 d 9:00—11:00人工捕幼蟲1次;對照:不使用任何防治害蟲措施的豇豆地塊。每個處理面積均為333.34 m2,栽培及水肥管理措施一致,播種期為3月31日。4月17日施硫酸鉀復合肥375 kg/hm2、菜枯375 kg/hm2。5月2日施殺菌劑三唑酮和丙環(huán)唑。5月11日施用除草劑蓋草靈,5月27日施用除草劑百草枯。6月5日,使用殺菌劑福美雙治炭疽病。
1.4 數據調查和收集
2015年4-7月,每5 d采用隨機5點抽樣法調查每個小區(qū)的豆野螟發(fā)生危害情況;并調查記載燈光誘殺害蟲和人工捉蟲的種類、數量。記錄農戶化學防治地塊的用藥種類和次數[3-5]。
2 結果與分析
2.1 燈誘殺
5月23日第1次開燈,誘殺到豆野螟成蟲4只,葉蟬7只,蠅類12只,蚊類23只,6月1日誘殺到葉蟬1只,蠅類2只,蚊類5只,6月以后之后開燈只誘到少許蚊類。
2.2 人工捕蟲
5月27日第1次撲殺豆野螟幼蟲5頭,6月11日撲殺到豆野螟幼蟲2頭,6月11日以后未發(fā)現豆野螟幼蟲。
2.3 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綠色防控地塊,每百兜蟲口率初花期為3%,初果期為1%,盛果期為0;化學防治地塊,盛果期百兜蟲口率保持在8%左右;未防治地塊,每百兜蟲口率自初花期的17%上升到盛果期的55%。從害蟲防治效果和豇豆產量看,綠色防控地塊明顯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綠色防控的豇豆比化學防控的增產9.3%,并且杜絕了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是豇豆產品食用安全的有力保障。LED誘蟲燈的應用和人工輔助捉蟲,在防蟲網內進行,既避免了殺蟲燈對防蟲網外節(jié)肢動物群落的全面殺傷,破壞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又及時解決了漏網害蟲對防蟲網內豇豆的危害。安全方便、省時省力,效果良好。
防蟲網投資成本不高且經濟效益明顯。防蟲網投入2.0
元/m2,一次性投入2.1萬元/hm2左右,網的使用壽命4年折合5 250元/hm2。而生產出的豇豆產品安全品質好,市場價格高出普通豇豆0.7~1.0元/kg。防蟲網1年內種植的茬數越多經濟效益越好[6]。
覆蓋防蟲網時注意不要使網出現孔洞,搞好密封防止害蟲飛入。種植季節(jié)過后及時收網妥善保管以便延長網的使用壽命[7-8]。
總之采用防蟲網覆蓋技術,避免了化學殺蟲劑的施用,減少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保障了豇豆產品的質量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推廣豇豆害蟲綠色防控技術在實踐生產中有著積極意義。
4 參考文獻
[1] 胡宇舟,吳旦霓,王國平,等.咸寧市大棚豇豆病蟲全程綠色防控技術 [J].湖北植保,2015(4):26-29.
[2] 饒貴珍,魯紅學,王香萍,等.豇豆無公害安全高效生產技術及效益分析[J].北方園藝,2014(14):230-232.
[3] 李建學.安康地區(qū)豆莢螟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yè)科學,1999(1):24-26.
[4] 王善民.豆莢螟不同處理防治效果試驗[J].現代農村科技,2015(20):50.
[5] 徐淑萍.不同藥劑防治長豇豆豆莢螟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2):225-226.
[6] 文林宏,李德友,李桂蓮,等.夏秋反季節(jié)豇豆豆莢螟田間消長調查及防治[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6(4):53-54.
[7] 程曉東.麗水地區(qū)豇豆主要病蟲害發(fā)生的監(jiān)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