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洪 姚友華 楚兆祥
摘要 2014—2015年,在洪澤縣岔河鎮(zhèn)進行了麥秸全量還田條件下優(yōu)質粳稻南粳9108高產(chǎn)攻關,并對單產(chǎn)12 t/hm2及以上的水稻群體質量指標及栽培調(diào)控技術等進行試驗研究,集成了本區(qū)域麥秸全量還田條件下機插稻南粳9108高產(chǎn)栽培技術規(guī)程,以供洪澤湖地區(qū)及生態(tài)條件相似地區(qū)參考。
關鍵詞 麥秸全量還田;機插稻;南粳9108;群體特征;栽培技術規(guī)程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26-02
遲熟中粳水稻品種南粳9108是由江蘇省農(nóng)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是繼南粳46和南粳5055之后的又一個優(yōu)良食味粳稻品種,2013年通過江蘇省水稻評審,2015年被評為農(nóng)業(yè)部超級稻品種[1]。2013年洪澤縣引入該品種進行小面積高產(chǎn)示范,表現(xiàn)熟期適宜,且具備12 t/hm2超高產(chǎn)潛力,同時稻米的整精米率達到73.2%,尤其食味品質較佳。為進一步提高該區(qū)域水稻生產(chǎn)綜合能力,滿足大家對優(yōu)質食味粳稻需求,2014—2015年在洪澤縣岔河鎮(zhèn)岔河村分別進行10.0、17.5 hm2連片的機插稻南粳9108超高產(chǎn)攻關,并分田塊進行布點調(diào)查具備超高產(chǎn)潛力水稻群體指標,總結構建高產(chǎn)群體水稻關鍵栽培技術,為推廣麥秸全量還田條件下優(yōu)質食味粳稻南粳9108高產(chǎn)栽培技術提供技術參考。
1 產(chǎn)量及構成因素
通過連續(xù)2年對大田布點調(diào)查可知(表1),南粳9108在機插條件下2年的實產(chǎn)分別達12 106.65、12 154.35 kg/hm2。對產(chǎn)量構成因素總結分析,達到此產(chǎn)量目標要求,群體穎花量52 500萬/hm2左右,穗數(shù)345萬~360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150粒左右,結實率90%~91%,千粒重26~27 g。
2 秧苗期
通過調(diào)查可知(表2),機插稻南粳9108單產(chǎn)12 t/hm2以上秧苗的秧齡18~21 d,綠葉數(shù)3.5~4.0張,秧苗整齊度高,苗高15~18 cm,苗基部寬0.2~0.3 cm,單株白根數(shù)8根以上,地上部百株莖干重2.5~3.0 g,根系盤結牢固,根系盤結力4 kg以上。葉色翠綠,無病蟲病斑的健壯秧苗。
3 大田生長期群體特征
3.1 群體莖蘗動態(tài)
由表3可知,機插稻南粳9108單產(chǎn)12 t/hm2群體莖蘗動態(tài)為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達到285萬個/hm2,達預期穗數(shù)的80%左右,拔節(jié)期高峰苗為450萬~465萬苗/hm2,為最終穗數(shù)的1.3倍左右,群體莖蘗消長平穩(wěn),最終成穗率達75%~76%。
3.2 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
由表4可知,機插稻南粳9108單產(chǎn)12 t/hm2群體各關鍵生育期的LAI指標分別達到: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為6.0左右,拔節(jié)期7.0左右,孕穗期達最高值為8.1~8.5,成熟期綠葉數(shù)3張以上,群體LAI為3.4~3.5。抽穗期有效葉面積率 95%左右,高效葉面積率75%左右。
3.3 群體干物質
由表5可知,機插稻南粳9108單產(chǎn)12 t/hm2群體干物質
積累動態(tài)為: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約2 550 kg/hm2,拔節(jié)期
約4 800 kg/hm2,孕穗期約12 450 kg/hm2,抽穗期約14 100 kg/hm2,成熟期約22 050 kg/hm2,經(jīng)濟系數(shù)0.55左右。
4 麥秸全量還田條件下機插稻南粳9108單產(chǎn)12 t/hm2栽培技術規(guī)程
4.1 壯苗培育
4.1.1 床土制備及培肥。選擇菜園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于冬前翻耕過冬,不選擇施用過除草劑的土壤,每個秧盤需備足3~4 kg土,依據(jù)大田面積科學計算,采用基質育秧的可省去上述步驟。播前30 d左右,將之前翻耕的田土旋耕1遍。取上述田塊表土過篩,確保土粒粒徑小于5 mm。播前20 d左右,每100 kg過篩土加壯秧劑0.5 kg拌勻,堆在秧池邊蓋膜腐熟保管。
4.1.2 秧床制作。以秧大比1∶80~100備足秧床。落谷前15 d精做秧板,干做畦水整地,自然沉實晾干;畦寬1.4~1.5 m,溝寬25 cm、深15 cm,圍溝寬30~40 cm、深20 cm。
4.1.3 物資準備。大田備種52.5~60.0 kg/hm2、秧盤375~450張/hm2。并準備無紡布及浸種劑等。
4.1.4 機械流水線播種。①播期確定。按秧齡l5~20 d適齡移栽并結合前茬小麥熟期確定播種期。洪澤縣以5月26日至6月4日為宜。面積較大的種植戶可機插前15~20 d分批次育秧。②浸種催芽。先用清水淘種,再用適量浸種藥劑浸種(可選用20%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或17%殺螟·乙蒜素),浸足48~60 h,將種子起水后用清水淘洗,然后催芽至露白。當?shù)赜懈煞N拌制淮安市農(nóng)科院產(chǎn)的咪鮮·甲霜靈粉劑后直接播種,近些年實踐證明效果也較好。③播種。采用久保田SR-50IC型播種機流水線播種,每盤播芽谷150~170 g,干種120~125 g;軟盤機播的,播前加活動硬盤作襯套,播后用運盤架運至秧板,脫去硬盤,鋪放軟盤,人工撒播應來回多走動做到播勻。④擺盤加蓋籽土。擺盤要求左右對直、上下水平,與畦面充分接觸 ,無懸空盤。落谷后及時加土蓋籽,蓋籽土為不含壯秧劑的床土,蓋籽土用量約為每盤1 kg細土(厚約4 mm),以不露籽為宜。⑤蓋無紡布。播種蓋籽后用無紡布覆蓋,覆蓋后用泥塊將無紡布四周壓實,以防大風吹刮。
4.1.5 秧田管理。①揭布煉苗。采用無紡布全程覆蓋的可在移栽前3~5 d揭布煉苗,但在育秧過程中應在齊苗后將無紡布四周壓實泥塊移去,使無紡布覆蓋物能隨秧苗的長高而隨之松動,以免秧苗受壓彎曲或折斷。②水分管理。整個秧田期實行半旱式水分管理。擺盤結束后上跑馬水,窨足底墑水,確保盤土吸足水,濕潤出苗。③苗期施肥。對于出苗后葉色褪淡的秧苗,每盤施用尿素3 g對水噴霧補肥,防止黃苗。移栽前3 d施好“送嫁肥”,每盤施用尿素4 g對水噴霧。④病蟲害防治。要求無紡布揭后即用1次藥,移栽前再用好起身藥。藥劑可選擇長效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速效藥劑選用10%顆粒型毒死蜱。
4.2 麥秸稈全量還田
麥田收割時用久保田類聯(lián)合收割機距離田面10 cm左右收割麥子,同時開動切碎機械,按照10 cm左右長度切斷麥秸并均勻分散于田面。切碎麥秸分散于田面后灌淺水層,均勻撒施基肥后實施麥草帶水淺旋耕還田。水層以高處見墩、低處有水為準,保證泥草充分混合提高田面平整度,旋耕后田面露草量以每1 m2豎立的碎草在90.9根之內(nèi)為宜。
4.3 大田移栽及管理
4.3.1 移栽。待上述秸稈還田整地工作結束后土壤沉淀2~3 d開始機插。栽插行株距為30.0 cm×11.7 cm,植栽深度為2~3 cm,大田移栽27萬穴/hm2左右,每穴4~5株苗,機栽結束后,及時進行人工補苗,確保大田有苗量為105萬~120萬株/hm2。
4.3.2 水分管理。①薄水移栽。淺水移栽,保持插秧機秧抓不漬泥。②活棵分蘗期。移栽結束田面淺水活棵,之后2~3個葉齡期內(nèi)采取淺水與露田交替灌溉,分蘗期建立淺水層,需多次露田以增氧排毒。③夠苗至拔節(jié)期。在群體莖蘗數(shù)達預計穗數(shù)的80%左右開始自然斷水落干擱田;采取多次輕擱,擱到田中土壤沉實不陷腳,葉色褪淡落黃。④拔節(jié)至揚花期。采取“水層-濕潤-落干”進行交替灌溉管理。⑤灌漿結實期。做到干干濕濕,保持土壤濕潤,直至收割前1周左右自然斷水。
4.3.3 肥料運籌。全生育期施純氮量330~360 kg/hm2,基蘗肥和穗肥比為6∶4,基肥與蘗肥比例為7∶3,穗肥于倒4葉、倒3葉施入。氮磷鉀比例為1∶0.5∶0.8,磷肥一次性基施,鉀肥于耕翻前、拔節(jié)期2次等量施入。
4.3.4 病蟲草害防治。①雜草防治。大田可選用30%芐咪·丁草胺可濕性粉劑750 g/hm2結合施第1次分蘗肥進行化學防除。7月中旬視田間草害情況,可進行人工補除。②病害防治。稻瘟?。涸谠兴肫谑妓肫谑┧?,最適施藥時期是田間初見稻穗(破口期),用75%三環(huán)唑粉劑或40%稻瘟靈乳油對水噴霧防治。紋枯?。涸诜痔Y期叢發(fā)病率在10%~15%、孕穗期在20%以上時,選用37%井岡·蠟芽菌可濕性粉劑對水噴施防治。稻曲病:在破口前7 d左右、齊穗期2次用20%滿穗懸浮劑或5%井岡霉素水劑對水對穗部進行噴霧防治。③蟲害防治。蟲害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防治螟蟲:在螟蟲卵孵化前1周用20%甲維·茚蟲威225 mL/hm2對水噴霧防治,或在幼蟲危害初期用30%殺蟲單微乳劑600 g/hm2對水噴霧防治,五代、六代稻縱卷葉螟用5%阿維·弗鈴脲乳油對水噴霧防治。防治稻飛虱:當百叢稻飛虱蟲量達1 000~1 500頭時,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噴霧防治[7-8]。
5 參考文獻
[1] 王才林,張亞東,朱 鎮(zhèn),等.優(yōu)良食味粳稻新品種南粳9108的選育與利用[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9):86-88.
[2] 沈新蓮,刁粉保,蔣祖明,等. 武運粳24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chǎn)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11,17(3):63-64.
[3] 姚義,謝成林. 武運粳24秸稈還田機插12 t/hm2生育指標及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J].中國稻米,2013,19(5):63-65.
[4] 張祖建,王君,郎有忠,等.機插稻超秧齡秧苗的生長特點研究[J].作物學報,2008(2):297-304.
[5] 高文道,顧賢永,韓開峰.水稻機插稻的特征特性和關鍵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6(2):54-55.
[6] 徐麗萍,姚廣.機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對比試驗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9(12):30-31.
[7] 張洪程,李杰,戴其根,等.機插稻“標秧、精插、穩(wěn)發(fā)、早擱、優(yōu)中、強后”高產(chǎn)栽培精確定量關鍵技術[J].中國稻米,2010(5):1-6.
[8] 姜啟順,潘久發(fā),許美剛,等.機插稻產(chǎn)量10 500 kg/hm2高產(chǎn)高效定量栽培技術[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9(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