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揚/YE Yang
來自前線的報告
——15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側記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Notes from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5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葉揚/YE Yang
如果說第14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試圖讓人們把注意力從建筑師及其作品身上移到“建筑學”與“建筑”本身上,側重于通過策展拆解“建筑”,那么第15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是一次回歸,建筑師及其作品構成了幾乎所有展覽的主體,他們更明確地回應了策展人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提出的主題——“來自前線的報告”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展覽的主題海報上一位穿拖鞋、戴頭巾的老婦站在鋁制梯子上望向貌似荒蕪的整片大地,這一意象來自于旅行作家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在南美時的經歷,他看到研究秘魯納斯卡古跡的德國考古學家瑪麗亞·雷施(Maria Reiche)背著一個梯子,時不時站上去望向巖土地面,眼前的景觀似乎毫無意義,但當她站上去的時候,眼前的石頭變成了鳥、虎、樹與花。而這也是阿拉維納希望此次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所具有的意義[1]。
他說:“建筑是有關賦予我們所生存的場所以形式的事,但它要比這更復雜,也更加不容易?!嘘P場所的形式,不僅由當前的審美趨勢和設計者的天賦所決定,更是一系列規(guī)范、利益、經濟和政策,甚至可能是欠缺配合、冷漠和單純的僥幸的產物。場所的形式可能改善也可能毀掉人們的生活。完成的質量受到各種困難(手段的匱乏、無情的束縛、各種緊急狀況)持續(xù)的威脅?,F實的推動力未必友善:資本主義的貪婪與急躁或官僚的執(zhí)拗與保守主義將導致產生陳腐、平庸、無趣的建成環(huán)境。有這么多戰(zhàn)斗,我們需要取勝,為了提升建成環(huán)境的品質,為了持續(xù)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1]
此次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于2016年5月26、27日開始媒體預展,5月28日正式開展,將持續(xù)展示到11月27日,為期6個月。來自37個國家的88個建筑師團隊參加了“來自前線的報告”主題展,與此同時,67個國家館也參加了此次雙年展,分別緊湊地布置在軍械庫和處女花園兩個主展地之中。
阿拉維納在兩個主展地主題展廳入口分別堆放了來自上一屆雙年展拆解的物資和廢棄的金屬。廢棄物總重超過100t,懸吊在天花板上的金屬條的總長度超過14km。入口同時也是個介紹空間,阿拉維納在這里闡釋他的策展思想——“建筑賦予人們居住場所以形式”(Architecture is giving form to the places where people live)。
為回應“來自前線的報告”,主題展的參展建筑師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建筑師的實踐與工作方法上,以對光、空氣、氣候、色彩、建造、聲音方面的理解展示了建筑師在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城市生活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展廳內各種尺度的模型、材料、砌塊展示出不同尺度的設計成果,像一場紛繁的聚會,其中以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低技術建造最引人矚目。
相比之下,67個國家館中,基于策展引導,出現了相當多與建筑相關的政治性表達,如德國館的主題“制造家園 抵達德國”(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芬蘭館的主題“從邊境到家園——尋求庇護者的住房方案”(From Border to Home-Housing Solutions for Asylum Seekers),為歐洲的難民危機提供建筑方面的解決方案。埃及館的主題“重構過去/不可避免的沖突”(Reframing Back/Imperative Confrontations)也體現出對地區(qū)政治環(huán)境的思考。有些國家館展示了歷史與文化,比如,羅馬尼亞館展現了富于歷史特色的聯動木偶。與此同時,以“泳池文化”(The Pool-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Australia)為主題的澳大利亞館在國家館中顯得格外輕松,為酷熱的威尼斯帶去了一絲清涼。
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將金獅獎最佳國家館頒發(fā)給了西班牙國家館“未完成”(Unfinished),在輕鋼龍骨之間以樸素的方式展示了在金融危機之后在城鄉(xiāng)之間未完成的80個項目,由伊尼亞基·加爾尼塞羅(I?aqui Carnicero)和卡洛斯·金坦斯(Carlos Quintáns)兩位建筑師策劃,評委會稱贊這個榮獲金獅獎的國家館“精練地展現了西班牙新銳建筑師們的作品,他們突破了物質材料的限制,展現出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專注精神”。
金獅獎最佳展覽得主為巴拉圭建筑師索萊諾·班尼特茲(Solano Benítez)主持的Gabinete de Arquitectura事務所,獲獎作品展現了如何用兩種最簡單易得的資源來實現“建造”——磚頭和業(yè)余工人。展品為業(yè)余工人現場搭建的高達兩層的磚拱結構,整個裝置的材料簡單,構造優(yōu)美,雙層磚中間由一般的泥灰砂漿連接,通過支模使這個結構體能夠迅速準確搭接,并產生出色的空間,展場中的燈光將磚形成的“X”形的投影投射到展館兩側的墻上,出現了似幻亦真的效果。
銀獅獎則由尼日利亞建筑師孔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和他的工作室NLé的項目“Makoko漂浮學?!保∕akoko Floating School)獲得。該項目借鑒了傳統(tǒng)的水上建造方式,利用回收的塑料桶建造了漂浮平臺,以便宜的材料——木條、釘子,為貧困地區(qū)提供可以漂浮在水上的社區(qū)學校和活動場所。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要有3個級別的展覽:主題展(Participates)、國家館(National Participants)以及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在指定的兩片主要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區(qū)域之外,除去總策展人直接委托的主題展和代表國家的國家館,有大量平行展散布在威尼斯城中,它們由獨立策展人申請并通過官方審批,通常也會在官方宣傳頁的地圖上標明。在這3種類型的展覽中,都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建筑師/設計機構的參展作品。
1 15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海報(攝影:Bruce Chatwin)
2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入口,參展: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攝影:Jacopo Salvi)
王澍與陸文宇/業(yè)余建筑工作室:洞橋鎮(zhèn)文村改造
王澍與陸文宇的業(yè)余建筑工作室在軍械庫主展區(qū)展示的參展作品是杭州富陽區(qū)洞橋鎮(zhèn)文村改造項目。最近幾年,鄉(xiāng)村建設是中國建筑界的“前線”之一,王澍希望能通過鄉(xiāng)村建筑的試驗把傳統(tǒng)文化保留住,恢復國人的文化自信。他將改造項目所使用的真實材料陳列在現場,包括當地的杭灰石、黃黏土、土坯磚等等,營造了一種建造現場的氛圍,給參觀者帶來直觀的體驗,試圖令人從中發(fā)現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建筑之美。
3人類-冥想-自然/Human-Meditation-Nature,參展: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4泥土作品!/Mud works!,參展:Studio Anna Heringer with Lehm Ton Erde Baukunst with Architekturmeseum der Tum
5建筑知識:策略實錄/Building knowledge: an inventory of strategies,參展:Anupama Kundoo Architects(3-5攝影:Francesco Galli)
6光景/Lightscapes,參展:Transsolar with Anja Thierfelder
7超越彎曲/Beyond bending. Learning from the past to design a better future,參展:Block Research Group, ETH Zürich with Ochsendorf, Dejong & Block and with The Escobedo Group
8新建項目/Neubau project,參展:BeL Soziet?t für Architektur(6-8攝影:葉揚)
9德國館,制造家園 抵達德國
10芬蘭館,從邊境到家園——尋求庇護者的住房方案
11埃及館,重構過去/不可避免的沖突(9-11攝影:Francesco Galli)
12羅馬尼亞館,自動人偶的自拍/SELFIE AUTOMATON
13澳大利亞館,泳池——建筑,文化和澳大利亞的身份認同(12.13攝影:Andrea Avezzù)
14日本館,en:關系的藝術/en: art of nexus
15西班牙館,未建成
16突破壁壘/Breaking the siege,參展:Gabinete de Arquitectura(14-16攝影:Francesco Galli)
17Makoko漂浮學校,參展:NLé(攝影:Jacopo Salvi)
張軻/標準營造:“微胡同”
距離業(yè)余建筑工作室不遠,參展項目“微胡同”展示了張軻主持的標準營造在北京大柵欄所做的建造實驗,設計圍繞舊城改造、舊城風貌的保護與社區(qū)生活營造提出了小而豐富的構想,形式保留了北京傳統(tǒng)建筑的青磚、灰瓦、坡頂,其功能是位于胡同院落之中、服務于社區(qū)的兒童圖書館,作品以1:1的比例在軍械庫展館中重建,很好地與展館空間結合,建筑本身的空間尺度接近兒童的需求,流露出特別又令人倍感親切的溫暖。
城村架構與香港大學:蒙古包
同在軍械庫主展區(qū)內,林君翰主持的城村架構與香港大學參加主題展的作品重現了一個蒙古包,并用視頻記錄了蒙古烏蘭巴托的生活實景,表達了對現階段城市中傳統(tǒng)建造模式與現代生活的結合與延續(xù)的思考。
劉家琨:“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歡慶”
在拿破侖花園主題展中央館二層,劉家琨展出了以成都西村大院為原型的游戲模型裝置“西村Run”,它以西村大院的環(huán)繞步道和公共空間為基本造型,安置了幾千個人偶,出現了從露天電影到吃飯、打牌、唱歌、戀愛等等具體而細微的生活場景,顯示了社區(qū)組織生活的戲劇性與豐富性,并設置了不同的滾珠“跑道”,觀眾可以將鋼珠放入“跑道”,以不同的跑動方式觀察整個西村大院的生活。
平民設計,日用即道
此次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是建筑師梁井宇,9家參展團隊分別為:場域建筑、眾建筑、潤·建筑工作室、無界景觀工作室·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建筑師王路、朱競翔,服裝設計師馬可,藝術家、策劃人及《本地》書系創(chuàng)辦人及主編宋群,策展人及《碧山》雜志書主編左靖。
對于本次雙年展的主題,梁井宇給出了自己的闡釋。他認為,只有重拾傳統(tǒng)文化中的勤奮節(jié)儉、敬畏自然,躬身學習祖輩殘留在平民百姓當中的智慧,讓設計回到多數人——平民百姓當中,才是中國建筑不能忽視的前線。而中國建筑師較少留意我們的傳統(tǒng)和日常生活,“格物致知”“百姓日用即道”等先賢思想“正是標本兼治的良藥”。
參展作品圍繞“平民設計,日用即道”這一主題,分布在中國館室內和相鄰的室外處女花園兩個展區(qū),涵蓋“衣”“食”“住”3個部分——以“住”為主的部分傳達的是平民設計;而在“衣”“食”部分,藝術家們則希望通過熟悉的物品,引人入勝地激發(fā)共鳴,使觀眾在情與境中切身體會“日用即道”。
中國館中“衣”的部分展出創(chuàng)立“無用”品牌的馬可的作品——無用之土地,展現對于消費主義的批評和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捍衛(wèi)態(tài)度,而“食”則展出西安藝術家宋群的裝置作品。展覽中的“住”分為“城”“鄉(xiāng)”兩部分?!俺恰睂⒄钩鲇闪壕钊沃鞒纸ㄖ煹谋本﹫鲇蚪ㄖぷ魇业人龅谋本┐髺艡谖谋^(qū)楊梅竹斜街改造項目,眾建筑的“內盒院”項目通過預制化模塊建造系統(tǒng),建立“房中房”,提供了一種相對低廉的方法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而“鄉(xiāng)”則展示建筑師、藝術家在不同地區(qū)的實踐與觀察,展現農村在巨變下的危機。其中包括左靖關于民間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的“黟縣百工”計劃、左靖與潤·建筑的“鄉(xiāng)村建造學社”和王路的農村建設項目。此外,建筑師朱競翔用3天時間在處女花園中搭建了他的參展作品“斗室”,展現了一直以來他所進行的快速建造實踐的成果。
中國館在威尼斯長達半年的展覽期間,還將組織學生工作營。在雙年展的總主題和中國館“平民設計 日用即道”的框架下,同在校學生一起探討和完成主題下的工作目標,并通過文本、影像、視頻等形式,在后續(xù)的展覽及出版物中予以呈現。
相對需要收費的主展館,大多數平行展都是可以免費參觀的。本屆建筑雙年展上,以平行展的身份出現的中國(包括港、澳、臺)參展方同樣不乏亮點。
“共享|再生”
該展由意大利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由意大利著名學者馬里諾·福林(Marino Folin)教授和城市復興2050創(chuàng)始發(fā)起人姚京擔任聯合總策展人,同時聯合建筑師史洋、建筑師司敏劼、策展人胡章權分別擔任“城市、鄉(xiāng)村以及VR+藝術”單元的分策展人,整個藝術項目將融合來自建筑、設計、藝術、新媒體、音樂、舞蹈、科技等不同領域的跨學科協作。參展建筑師有呂品晶、史洋、張國梁、王振飛、王鹿鳴、李宏宇、何哲、沈恩海、臧峰、陳浩如、林君翰、約書亞·伯爾喬夫(Joshua Bolchover)、李心路、費俊、司敏劼、王維仁、唐康碩、張淼、戴上、孟令西燭、徐甜甜、李煦、林琮然、張銘政、李季、陳柏旭、黃印武、孫君、何崴、陳龍、齊洪海、韓曉偉、張彤、唐芃、焦鍵等。參展作品突出反映了近年來當代中國建筑師在城市與鄉(xiāng)村所做的實踐和對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問題所進行的思考。
在展覽開幕不久,由北京華融金盈投資發(fā)展公司主辦、《世界建筑》雜志承辦的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國際方案征集在展覽現場舉辦了啟動儀式。方案征集活動主辦方北京華融金盈投資發(fā)展公司總經理王玉熙先生講述了“白塔寺再生計劃”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及此次國際方案征集活動的主旨,華融金盈公司代表田娜女士介紹了白塔寺片區(qū)及競賽的情況,并播放了“白塔寺再生計劃之院落更新”的宣傳片。其中,TAO·跡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華黎、直向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董功、標準營造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張軻、DnA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徐甜甜分別講述了在白塔寺片區(qū)進行院落更新設計的感受。參與白塔寺片區(qū)更新研究的香港大學、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王維仁,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國際設計周運營公司北京歌華科意設計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孫群,北京國際設計周策展人畢月(Beatrice Leanza),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呂品晶,“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執(zhí)行委員會負責人土谷貞雄,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北方工業(yè)大學講師青山周平,與王玉熙一起進行了有關城市更新議題的對談,圍繞城市更新的設計、運轉、未來發(fā)展,提出了有建設性的觀點和想法,“共享·再生”展策展人之一的建筑師史洋先生也參與了話題討論。
18.19平行場景的建造實驗/At the parallel scene a contruction experiment,參展:業(yè)余建筑工作室(18攝影:葉揚;19攝影:Italo Rondinella)
20.21北京微胡同更新(Micro Hutong renewal, Pechino),參展:ZAO/標準營造(20攝影:葉揚;21攝影:Italo Rondinella)
22.23蒙古包,參展:城村架構,香港大學(22攝影:葉揚;23攝影:Italo Rondinella)
24.25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歡慶/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a celebration of everyday life,參展: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24攝影:Andrea Avezzù,25攝影:Francesco Galli)
26.27中國館,平民設計,日用即道(攝影:Andrea Avezzù)
28共享 | 再生
29穿越中國——中國理想家
30成都·廚房計劃(28-30攝影:葉揚)
“穿越中國——中國理想家”
該展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chuàng)意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心及北京國際設計周的支持下,由中國設計紅星獎、中歐創(chuàng)新中心主辦,成都傳媒集團及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聯合主辦,分為“中國理想家”和“成都·廚房計劃”兩部分。
“中國理想家”基于有原研哉發(fā)起的“理想家”(House vision)多學科研究活動的中國部分,由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辦,畢月與米凱利·布魯奈羅(Michele Brunello)策展,張永和、梁井宇、張雷、張軻、Crossboundaries、華黎、大舍、MAD、青山周平、NEXT、URBANUS都市實踐、王昀等設計團隊參展,“展現中國城市與文化的變遷”。
“成都·廚房計劃”則源于成都作為本次“穿越中國城市”活動的主賓城市,Aha Union策展,展示了威尼·馬斯(Winy Maas)、隈研吾、歐陽應霽等通過建筑和廚房用品制作的藝術裝置,表現了以“食”為視角的生活方式。
建筑兵法
香港的城市設計在多功能和靈活性方面享有盛名,然而,日常生活中仍不時有死板和欠缺選擇的情況發(fā)生。參展藝術家/建筑師以“三十六計”為靈感,呼應“前線”的主題。他們在古代兵法中自選一個謀略,透過建筑來展示他們如何在建筑的前沿戰(zhàn)場上取勝[1]。
“共生”
澳門歷史城區(qū)是見證了中國文化和葡萄牙文化交融與共生的區(qū)域,2005 年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單。本次以“共生”為主題的平行展則展示了在此區(qū)域內東西方文化的共生。展覽中,可以看到澳門歷史城區(qū)內一系列正在恢復和再生的建筑項目及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建筑技藝,以及對于澳門本土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重新發(fā)現[2]。
臺灣再制:常民構筑
參展團隊從常人的角度出發(fā),探討最接近日常生活的理想建筑原型,并發(fā)掘普通人如何應用日常媒介和材質進行環(huán)境的改造,以尋求來自不同生活層面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值得關注的亮點是“農業(y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設計出容易組裝、環(huán)境舒適的房子,以及可能取代LED的電子紙顯示器[2]。
本文僅僅描述了2016年第15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冰山一角,縱觀全景,此次雙年展提出了雄心勃勃、帶有批判性指向的主題,從總策展人對題目的解讀來看,他更傾向于把建筑視為一場反抗性的戰(zhàn)斗,但最終威尼斯雙年展呈現的效果頗像一場歡騰的世博會再加上國際建筑藝術大展,每個國家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阿拉維納也找到了活躍在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師,參展者并未刻意逃避對“前線”的解讀,都加以積極、熱烈的回應,提出了各種“機巧”的解法,似乎所呈現的新的思想與創(chuàng)造性卻并不豐富,“前線”的“戰(zhàn)斗”并不尖銳、激烈。況且由于網絡與圖像媒介的發(fā)達,在展示場中的建筑模型與局部雖然感染人心,絕大多數都曾在媒體上曝光過數千萬次。阿拉維納所主張的對于平民和社會公平的關注,在雙年展中獲得了許多回應,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弱勢群體,都有建筑師在密切關注著,可是過多的口號與老生常談的解決方案讓人在觀展之后產生被隔靴搔癢的空虛。建筑師必須關心環(huán)境、社會、貧困、移民、鄉(xiāng)村、兒童、垃圾,初衷無疑是基于人性的,場面也是熱情的,但正因為一場展覽幾乎窮盡了手段,好像能做的事情也僅有這么多。(本文所用圖片除葉揚拍攝外,均為La Biennale di Venezia提供)
[1] Alejandro Aravena. Biennale Architettura 2016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File: press-kitbiennale-arch2016.
[2] 水小姐. 去威尼斯,中國建筑師們想在建筑雙年展上說些什么?http://www.toodaylab.com/72364,2016-08-30.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世界建筑》
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