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伶,翟淑花,孫小華,張會昌
(1.北京市地質(zhì)研究所,北京 100120;2.北京市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北京 100195;3.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北京 100013)
基于極限綜合評價法對應急避險場所評價研究
丁桂伶1,翟淑花1,孫小華2,張會昌3
(1.北京市地質(zhì)研究所,北京 100120;2.北京市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北京 100195;3.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北京 100013)
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是指在災中或災后能為災民提供一個臨時安置或生存場所。對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其基礎和核心工作是避險場所的適宜性評價。結合多指標因子評價方法的研究成果及北京地區(qū)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與避險場所的特征,提出了一種新的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方法,即極限綜合評價法。該方法較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有更好的適用性,且操作簡單,得出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將該方法應用于北京市7處典型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評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評價因子;極限綜合評價法
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是為應對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事件,經(jīng)規(guī)劃、建設,具有一定應急避險生活服務設施,可供險戶提前轉(zhuǎn)移、緊急疏散、臨時生活的安全場所,承擔著防災減災“四大體系”中的“災害防御和應急救援”兩項職能,能有效的降低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
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建設的核心內(nèi)容與重點是對避險場所適宜性的評價,應急避險場所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開展一切與地災避險相關工作的前提與基礎,其能進一步完善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防治體系,能夠增強城鄉(xiāng)應對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事件的能力,彰顯政府高效處置災害事件的能力,是一項利民、便民、為民的工作。吳宗之等(2005)利用模糊集理論對城市應急避難所應急適應能力進行了評價;王霞等(2009)提出AHP法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方法;葉明武等(2008,2009)基于GIS提出了上海中心城區(qū)公園避難可達性的要求指標及參數(shù);包升平(2005)以嘉義市為例提出了都市防災避難據(jù)點適宜性評估因子及方法;駱正清(1999)提出了針對層次分析法中判斷矩陣構造的一種新方法;戴晴(2010)以深圳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利用GIS技術提出了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方法及標準。雖然,應急避險場所評價屬于多因子評價,與一般的多因子評價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其評價對象、評價指標和地域性等方面仍有顯著的區(qū)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丁桂伶等(2014、2015)等已在總結了北京地質(zhì)災害隱患應急避險場所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分別采用層次分析法、決定性與程度性指標分析法等多因子評價方法對北京地區(qū)的應急避險場所進行了評價和研究。但是認為這些常規(guī)的評價方法仍不能滿足地災應急避險的要求,存在缺陷。本文在總結和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極限綜合評價法,并將該方法應用于北京市7處典型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評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思路
本文根據(jù)國內(nèi)外的研究成果,在已有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提取方法的優(yōu)點,結合應急避險場所的特征,提出了一種新的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技術思路:將多因子評價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評價因子采用極限條件法進行評價,對多因子評價過程中僅起程度性影響的因子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進行評價。
1.2 原則及等級劃分
(1)評價原則
依據(jù)北京市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的特點,開展地質(zhì)災害隱患避險路線及避險場所評價時采取的主要原則有以下幾點:①安全性原則:應急避險場所應選在地勢較高、平坦處,應遠離地質(zhì)災害、洪及重大危險源等影響范圍。②就近性原則:應急避險場所應選在距離計劃避險人群居住點附近,盡量選在避險路線較短、撤離時間較快的地方。③經(jīng)濟性原則:應急避險場所的選擇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場所及設施,以免資源浪費。④通曉性原則:應急避險場所的選擇及命名應使用險戶所熟知的地點及地名。
(2)評價等級
北京市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將評價結果分為4級:非常適宜、中等適宜、基本適宜及不適宜,其具體含義如下:①非常適宜:避險場所的各項評價指標本身均能很好的滿足汛期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需要。②中等適宜:避險場所中控制性評價指標滿足要求,但程度性評價指標中有部分或少量的指標稍微有影響到汛期避險使用,需要汛期使用時加強安全示意,或者稍加改進即可的滿足使用的避險場所。③基本適宜:避險場所中控制性評價指標滿足要求,但程度性評價指標中有絕大部分指標影響汛期避險使用,需要采取多種必要措施后能滿足使用的避險場所,即在汛期使用時需要采取提前轉(zhuǎn)移、硬化道路、修筑臺階、購買物資、增加配套設施或張貼標準圖形標示等措施。④不適宜:避險場所中控制性評價指標中有一項不滿足汛期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需要的避險場所。
1.3 技術流程與步驟
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整個過程,可分為控制性指標評價與程度性指標評價兩部分(圖1)。具體評價步驟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1)評價對象及評價因子,即需評價避險場所及其因子確定,根據(jù)北京市避險場所的特征及專家意見,將受地質(zhì)災害威脅情況、受洪澇災害威脅情況及受重大危險源威脅情況、避險人均面積、路線長度、路線坡度、路線寬度、場所物資儲備、場所配套設施、圖形標示及通訊狀況等11項指標作為北京市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的評價因子。
圖1 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技術路線Fig. 1 the technical route of comprehensive extreme condition method
(2)對避險場所評價因子進行分類,分為控制性指標與程度性指標??刂菩灾笜税ㄊ艿刭|(zhì)災害威脅情況、受洪澇災害威脅情況及受重大危險源威脅情況3項指標;程度性指標包括路線長度、路線寬度、路線坡度、人均避險面積、場所物資儲備、場所配套設施、圖形標示及通訊狀況等8項指標。
(3)定性與定量分析控制性指標評價,當控制性指標評價最終分值為0時,該避險場所評價結果為不適宜,計算結束。
(4)當控制性指標均滿足“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選址標準”要求,即當控制性指標評價最終分值為1時,進行程度性指標計算。
(5)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程度性指標評價。確定程度性評價因素分級及權重確定,選擇適合的隸屬函數(shù),建立模糊關系矩陣。
(6)按照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將避險場所分為基本適宜、中等適宜與非常適宜三個等級。
2.1 評價指標調(diào)查測試
對北京市房山區(qū)北車營村、北窖村、花港村、曹家坊村及懷柔區(qū)琉璃廟鎮(zhèn)的龍泉峪村的避險場所進行了評價指標調(diào)查(表1)。
表1 典型避險場所評價指標調(diào)查信息表Tab.1 evaluation table of suitability for geological hazards emergency shelters
2.2 評價過程計算
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步驟分為兩步,首先進行控制指標因子的評價計算,根據(jù)計算結果進一步計算程度性指標的評價等級。
(1)控制性指標評價
受地質(zhì)災害威脅的避險場所:北車營小學、花港竹樓避險點;
受洪澇災害威脅的避險場所:北車營小學;
受重大危險源威脅的避險場所:無。
因此,北車營小學與花港竹樓避險點2處避險場所控制性指標評價分值為“0”分,即這兩處避險場所的適宜性評價結果為不適宜,評價計算結束。
(2)程度性指標評價
程度性評價指標主要是指路線坡度、路線長度、道路寬度、有效面積、場所物資儲備、場所配套設施、圖形標示及通訊狀況等8項指標。通過構建模糊數(shù)學方法模型對程度性指標進行計算分析,最終按照程度性指標評價結果將避險場所分為基本適宜、中等適宜及非常適宜三個等級。
(3)模糊綜合評判
模糊綜合評判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模糊線性變化原理和最大隸屬度原則,分析與被評價事物相關的各個因素,對評價對象做出合理的綜合評價。
根據(jù)北京市避險場所各項指標的特征,對需評價程度性指標進行評價因子量化,即將定性描述的數(shù)字化,同時,給出評價因子分級標準(表2),依據(jù)確定的評價因子分級標準,確定每一個需要評價的避險場所的評價矩陣。
表2 程度性指標評價因子分級標準Tab. 2 the grading standard of extent evaluation index
(4)主要參數(shù)選取
確定評價因子權重:通過采用專家打分法對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中的程度性指標進行了權重計算(表3)。
表3 程度性指標權重Tab. 3 the suitability weight of extent evaluation index
(5)對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進行分析
(6)計算結果
通過對應急避險場所程度性評價指標計算可看出(表4),非常適宜的避險場所有2處,分別為北車營李連仲家與北窖村委會;中等適宜避險場所有2處,分別為北車營安置房與北車營李連仲家;基本適宜的避險場所有2處,分別為史家營曹家坊村楊萬義家與琉璃廟龍泉峪村避險點。
值得注意的是北車營李連仲家避險點,其屬于I區(qū)間與II區(qū)間的值均為0.31,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其應該屬于I、II兩個級別,為了安全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如出現(xiàn)兩種隸屬區(qū)間的情況,統(tǒng)一取兩者或者三者較低的區(qū)間。
表4 程度性指標適宜性評價結果Tab. 4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 of extent evaluation index
2.3 評價結果
通過對實地調(diào)查7處避險場所的控制性指標的極限條件法評級與程度性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表5),評價結果中,非常適宜避險場所有1處,中等適宜避險場所有2處,基本適宜避險場所有2處,不適宜避險場所有2處。
表5 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結果Tab. 5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 on emergency shelters
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是根據(jù)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特征,吸取了多種常規(guī)多因子評價方法的理念和優(yōu)點,提出的符合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要求的新方法。該方法根據(jù)避險場所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分了控制性指標與程度性指標,采用極限條件法對控制性指標進行了評價,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程度性指標評價,最終按照“就低原則”對應急避險場所進行綜合評價。極限模糊綜合評價法涵蓋評價指標全面、計算方法簡單、評價計算值與評價指標間關系密切,能充分反映避險場所的整體特征,并在實踐檢驗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建議在我國突發(fā)地質(zhì)災害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工作中推廣應用。
[1]吳宗之,黃典劍,蔡嗣經(jīng),等. 基于模糊集理論的城市應急避難所應急適應能力評價方法研究[J].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5,5(6):100~103.
[2]王霞,吳沈輝,M.M.Tawana,等. 基于AHP法的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J]. 山西能源與節(jié). 2009,14(1):42~46.
[3]葉明武,王軍,劉耀龍,等. 基于GIS的上海中心城區(qū)公園避難可達性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24(2):78~80.
[4]葉明武,王軍,陳振樓,等. 城市防災公園規(guī)劃建設的決策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25):89~93.
[5]包升平. 都市防災避難據(jù)點適宜性評估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D].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駱正清. 層次分析法中判斷矩陣構造的新方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9,28(5):557~561.
[7]戴晴. 基于GIS的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以深圳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M].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
[8]丁桂伶,趙忠海,翟淑花,等. 地質(zhì)災害隱患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初步評價[J]. 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14,25(4):97~100.
[9]丁桂伶,翟淑花,孫小華. 基于決定性與程度性指標分析法的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J]. 城市地質(zhì),2015,10(S1):54~58.
[10]丁桂伶,張亮,王瑞霞,等. 層次分析法在地災隱患應急避險場所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J]. 城市地質(zhì),2015,10(S1):34~137.
Study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xtreme Condition Method
DING Guiling1, ZHAI Shuhua1, SUN Xiaohua2, ZHANG Huichang3
( 1.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Beijing 100120; 2. Beijing Geology Prospecting & Developing Bureau; Beijing 100195; 3. Beijing Municipality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13)
Geological hazard emergency shelters can provide a temporary place for the victims during or after disaster, which has multiple significances against geological hazards.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the core and base for emergency shelter. According to multi-factor appraisal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a comprehensive extreme condi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seven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which is a new method and has achieved some good results in practice. This evaluation method has better applicability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its operation is simple and evaluation results are more scientifc.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evaluation; Evaluation factor; Comprehensive extreme condition method
P694
A
1007-1903(2016)03-0022-05
10.3969/j.issn.1007-1903.2016.03.004
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資助(2013D00201100001),北京市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資助(dkjdzky2014003)
丁桂伶(1982- ),女,博士,高工,主要從事地質(zhì)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減災防災研究。E-mail:06115242@b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