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IP電影依然來勢洶洶,僅一個暑期檔就有很多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扎堆,《致青春2》《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盜墓筆記》等電影將“青春美顏”填滿了銀幕,不同的作品,收獲的卻是相同的差口碑,票房方面也比去年同期差了10個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IP電影口碑與票房的雙失利?文中解析的4個原因,大概就是該類電影失去觀眾緣的最根本原因吧。
1
劇情秀重要好么!超長MV我們不接受
自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喚醒了大眾的懷舊情結,校園青春題材的電影就沒在大銀幕上斷檔過,本著“致青春”的情懷走進影院,卻發(fā)現自己的青春被出軌、墮胎、三角戀給填滿,我們這些做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過來人表示這也太狗血了吧?!吨挛覀兘K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匆匆那年》無一不是這個套路,情感捕繪蒼白、劇情轉承空洞,散場后觀眾只能冷漠著臉問一句:“什么鬼?!”堅持不到散場就匆匆離席的人也不在少數。在這些套路類型片中,綻放出了一朵曠世奇葩,那便是郭敬明的《小時代》,他將“青春疼痛片”這一題材的電影帶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逆光、慢鏡頭、大特寫,電影都被拍成了PPT,哪還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渲染情緒的時候就各種流行音樂切換放,要心理刻畫的時候就上旁白,這種超長MV我們表示不接受!可惜今夏上映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泡沫之夏》等依然延續(xù)著“空心劇”路線,你們還要折磨觀眾到什么時候呀!
2
在自帶流量面前,演技被丟進了垃圾桶
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明星效應”已經被高估到一個病態(tài)的地步,明星=人氣=賺錢,于是銀幕上出現了一批批青春偶像的面孔,小鮮肉與小花旦齊飛。要說他們這一張張臉各有特色,辨識度也很強,為什么一到電影里就成了面癱,喜怒哀樂都同一個眼神、同一個表情,真想推薦你們看看《論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拜托,你們是在拍電影啊,要靠你們的演技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的呀,不是拍個人寫真大片,耍個帥扮個美就完事的。觀眾看完電影,往往不會記住角色名字,討論起來還是會說“某某演的那個”,而不是“演某某的那個誰”,這其實就是一種角色塑造的失敗。好的作品,一定會有經典角色被大家牢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靠著演技把角色給演活了。而現實的情況是什么呢,這些鮮肉花旦換著花樣排列組合,可演什么都一個樣,演的都是他們自己,記憶不好的人想著想著還會跳片。
3
錢都上交明星啦,其他的,湊活著過吧
“唯明星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主演片酬的虛高,動輒就幾千萬上下。錢都花去請明星了,特效什么的就只能5毛錢水平了,跟著服裝場景之類的也不好好考究了,自我放飛是常態(tài)。7月底上映的《封神傳奇》就是教科書般的反面典型,借著“封神榜”這樣的超級IP,炮制出了一部劇情無邏輯、時空混亂、服裝殺馬特、特效看了犯尷尬癥的爛片。這種情況在電影《爵跡》上更為明顯,這部已經淪為粉絲群體自嗨的電影,在預告片公布之后,面對low到如同“網頁游戲”般的特效,大家紛紛懷疑是不是小四把錢都花在請明星上了,于是只能把特效低價外包了。好在廣電總局這次終于做了件好事,最近頒布了各項條例遏制天價片酬,打壓了這股不正之風。真心希望以后那些所謂的大制作,既然不差錢,就請好好對待電影制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好嗎!
4
網絡人氣文學和經典之間還差了時間的考驗
IP電影遇冷的根源還是IP本身深度不夠,不夠走心。商業(yè)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好萊塢還常常跪舔知名度不高但有足夠內涵的純文學作品呢,國內市場就知道對“霸道總裁愛上我”這樣膚淺但點擊率高的網絡小說趨之若鶩,觀眾是需要爆米花電影,但讓你一盒接一盒地吃,我就問你膩不膩!以前的導演會和圖書出版方簽訂“首看權”:刊物沒出來之前,清樣是第一個寄給導演的,那些年出了很多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經典電影,比如《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好的作品至少應經過時間的沉淀,如果投資方能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些,IP電影仍舊會是大眾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Tips:快速分辨 好IP/爛IP
1.完全以明星為賣點,投資大卻只字不提劇本的,爛片程度50%。
2.古裝偶像IP,今夏數量上集體爆發(fā),但水花都很小,除了炒CP看點不多,爛片程度70%。
3.范冰冰、黃曉明都出現在同一影片,如果再加上郭敬明出品的話,爛片程度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