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立秋一過,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易倦怠、乏力、納呆。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此時進補顯得十分必要。秋季進補是恢復(fù)和調(diào)節(jié)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yǎng)基礎(chǔ),防止冬季舊病復(fù)發(fā)。下面推薦幾款秋補祛燥的食譜,您不妨一試:
1.核桃鴨子。原料:仔鴨1只,雞肉泥100克,核桃仁200克,荸薺150克,雞蛋1枚,蔥、姜、鹽、味精、黃酒、淀粉、素油各適量。做法:將核桃仁、荸芥搗碎。鴨子從背上剖開,除去內(nèi)臟,洗凈,放入沸水鍋內(nèi)焯一下,取出,放入盆內(nèi),加蔥、姜、黃酒、鹽少許腌漬。上籠用武火蒸熟。將鴨子取出晾涼后,拆去骨,一斬兩片,去皮。另用雞肉泥、蛋清、淀粉、味精、黃酒、鹽調(diào)成糊,再將打碎的核桃仁、荸薺加入蛋清糊內(nèi),將此糊涂抹在鴨子內(nèi)膛肉上,將其炸酥,撈出瀝去油,切成長條塊,裝盤即可。功效:補腎,潤燥。
2.甜杏鴨梨飲。原料:甜杏仁10克,鴨梨1只,冰糖少許。做法:將甜杏仁用溫水泡后去皮尖,鴨梨去皮核,洗凈切成片,冰糖與前二者共放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煮30分鐘即可。功效:潤肺,止咳。
3.西瓜烏雞湯。原料:新鮮帶瓤瓜皮(取整只西瓜,瓜肉挖出,留少許紅色,將瓜皮切成小塊),烏雞一只,切塊,蜜棗一枚,瘦肉200克。做法:鍋與水量與上同。水燒開,將雞塊、姜片、瘦肉、蜜棗放入,大火煮半小時,中火煮一個半小時,將切好的西瓜皮放入,再中火煮半小時即可。最后,根據(jù)口味放鹽。功效:養(yǎng)顏潤燥,尤其對女性極佳。
4.茶樹菇排骨湯。原料:茶樹菇50克,豬小排300克。去核紅棗10枚,蜜棗一枚,姜一片。做法:茶樹菇切成小段,略沖洗即可(不要泡)。小排骨切成小塊。待鍋中水燒開,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大火15分鐘,待泡沫浮面后用勺打凈,再中火煮30分鐘左右等湯變濃即可。功效:消脂,清腸胃,有瘦身作用。
5.冰糖沙參粥。原料:沙參15~30克(新鮮沙參30~6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做法:沙參煎取藥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時加入冰糖同煮為稀薄粥。功效:養(yǎng)胃、潤肺、祛痰、止咳,適用于肺熱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氣不足、肺胃陰虛的久咳無痰及咽干,或熱病后津傷口渴。
6.粳米玉竹粥。原料:新鮮肥玉竹50克(干玉竹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做法:先將玉竹洗凈,去掉根須,切碎煎取濃汁后去渣,加入粳米,再加水適量煮為稀粥,粥成后放入冰糖,稍煮沸即可。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渴,適用于肺陰受傷、肺燥咳嗽、干咳少痰、無痰或高熱病后煩渴、口干舌燥、陰虛低熱不退者。
7.酥蜜粥。原料:粳米50克,酥油20克,蜂蜜5克。做法:將粳米加水煮粥,將熟時,加酥油、蜂蜜稍煮即可。早晚餐食。功效:酥油是極好的滋補品,以白羊酥為上乘?!侗静菥V目》記載:酥油可“益虛勞、潤肌膚、澤臟腑和血脈?!彼钟团浞涿郏瓤蓾櫮w豐肌,還適宜于消渴、陰虛發(fā)熱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