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弘毅
飾字為書書文俱老
文/王弘毅
著名書法家趙翼榮先生很早就提出了“飾字為書”的書法理論,這一別有見地的主張,一直在他幾十年的書法實踐中體現出來。
最近,抽空到昆明南屏步行街,在極具地理標志的人文景觀中,重溫云南幾位著名書法家的書法作品。莊重大氣的花崗巖石柱上,再一次見到了趙翼榮先生極具個性化符號的書法作品。不知不覺又一次把他的書法“飾字為書”的書法理論,與他的書法實踐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對他頗有見地的書法體系又有了重新的認識。
須知書法及天下之藝者皆愉悅之道,書至于視之而以為美者,其亦進于道矣。然拘于書法法為字法者,其眼界未免感覺太??;而知“飾字為書”而飾之及于章法布局者,其眼界則大也,于書技之道則活矣。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趙先生書法之道——從形式上創(chuàng)新,要從技術上給予解決,為書法的精神層面的宣泄抒發(fā)創(chuàng)造可能。中國傳統(tǒng)書法體系中碑與帖形成了很重要的書法流派,“飾字為書”的“飾”,就是用什么方式把書法的字體現出來,而碑和帖的痕跡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重碑者在大刀闊斧中領悟書法的金石味,從而找到中國文化人的凜然正氣。這種正氣通過毛筆除去了石刻中的粗劣,使書法之美在每筆每劃中有了具體的體現。所以說不管是哪個流派的書家,書法的唯美傾向是每個書法家無法躲避的。
在趙翼榮先生的書法中,不僅從形式上把中國傳統(tǒng)“二王”的帖學思想充分的表現出來。在隸變中我們看見,他在唯美的圓潤中找到了自己書法的個性化始轉。他的書法從橫向布局,楷新間毫無痕跡的過度,使其嚴謹中透出靈動;在行草關系中,他又從縱向流動的線條中找到了音樂的旋律。他不拘于哪門哪派,在他的書法中你似乎看到“二王”的影子,又好像看見了龍門石窟中那些莊嚴肅重的碑味。特別是他不經意間的一捺,石破天驚,在那一捺中似乎找到了趙氏書法體系中的節(jié)奏。從唯美的傳統(tǒng)功力中,我們找到了他和當代人們的審美情緒的共鳴。因此,幾乎在昆明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尋覓到他的影子,他的書法猶如長了翅膀,幾乎“春城無處無翼榮”。
趙先生是幸運的。他所為之謳歌的時代,也給了他極高的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昆明學院教授。歷任藝術系主任、中文系書記等職。昆明市政協(xié)第八、九、十屆委員,十一、十二屆市政協(xié)文史委顧問。昆明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昆明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云南省詩詞協(xié)會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委員、理事,云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 學術著作獲云南省人民政府頒發(fā)“云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教學成果獲“云南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書法創(chuàng)作兩次獲昆明市優(yōu)秀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茶花獎”書法類金獎。
不必多說,其實他的書法一直在為他的文化精神服務著,他的傳統(tǒng)文化功力尤其可圈可點。今天的書家似乎就是為了寫字。他們在書法作品中總是把唐詩宋詞、名人名句作為自己的文化支撐。而趙先生書寫的是自己的情懷,自己的思想,他窮其一生所積淀的文化精神。可以說具備深厚傳統(tǒng)文化功力的書家,在今天已經鳳毛麟角。無論是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要完成他們所處的每個時代的書法精神,文化人必須有當代的書法文章、書法精神、書法氣格。如今,生逢盛世的當代書法人,如果不把自己對時代的擔當,通過書法宣泄出來,那么他們只能是“瘸腿的書匠”。
為此,這種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人精神熔煉出來的文化功力,才是我們書法人走多遠的保證。今天,我們把趙翼榮先生作為一面鏡子,讓每個從事書法活動的書法工作者,反醒自己,應該如何具備當代文化人的文化功力,同時,為什么樣的文化精神活著。這就是我們把趙翼榮先生介紹給大家,所想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