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鐸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騰起一朵熾熱的“蘑菇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舉世震驚。
首都北京,許德珩家中。許德珩讀了《人民日報》號外,激動不己。許老舉起報紙,面對來訪的嚴濟慈連聲贊嘆:“了不起!這是哪個搞出來的?”嚴濟慈笑答:“哪個?去問你家女婿嘛?”直到這時,許德珩尚且不知,原來是自己的愛婿鄧稼先,悄悄干了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許德珩之女許鹿?;貞浾f:“因為那個工作是非常保密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兒女,因此,我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懷寧聞名遐邇的“鐵硯山房”,他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六世嫡孫。1945年鄧稼先在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經(jīng)同窗好友楊振寧聯(lián)系,于1948年來到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深造。1950年,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鄧稼先取得了博士學位后第九天,便與200多名歐美留學生一起,沖破阻力回到祖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從此,這位20多歲的“娃娃博士”與錢三強、彭桓武、王淦昌等專家一起,投入了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籌建工作,成為我國研制和發(fā)展核武器技術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鄧稼先從接受研制“兩彈”的特殊任務之時起,就定下來舍生奉獻的決心。他告別夫人許鹿希時說:“以后家里的事全托付給你了,我的生命全部獻給未來的事業(yè)了!”就這樣,1958年以后,鄧稼先神秘地“消失”了。
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上,鄧稼先冒著嚴寒酷暑,風餐露宿,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單身漢的生活。
“十年動亂”期間,鄧稼先背負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忍受著妻子被批斗抄家、同胞三姐被迫害致死的精神折磨,排除掉極“左”路線的干擾,與戰(zhàn)友們一起堅持進行核試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實驗手段,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鄧稼先是核試驗的領導,卻總是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xiàn)在第一線。有一次空投預試,氫彈未能爆炸。為了查明失敗的原因,鄧稼先說了句“誰也別去,我是總指揮!”,只身闖進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的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就是這一次,射線侵入了他的軀體。然而,病情逐漸加重的鄧稼先,執(zhí)意堅守戈壁試驗區(qū),拒絕調回北京治療。從此,病房成了他的工作室。
距成功進行第一次核試驗不到三年,我國又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一時間,國際上紛紛猜測,中國研制氫彈是不是得到了蘇美專家的幫助。楊振寧來到中國訪問,看望鄧稼先時,也禁不住探詢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中國的“兩彈”研制。鄧稼先沉默未答。當楊振寧返美前夕,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他意外收到了鄧稼先委托信使送來的一封便箋。原來鄧稼先征得周總理同意,將“兩彈”完全是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實情寫在紙上,以報老友。楊振寧讀罷,感動得淚水奔涌而出……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當人們以敬仰的心情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已辭世而去,終年62歲。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王淦昌、鄧稼先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王淦昌與鄧稼先,作為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研制者,還曾于1986年5月榮獲“原子彈的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王淦昌(1907~1998),江蘇常熟人。1934年,王淦昌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貒?,先后在山東大學物理系、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王淦昌獲得范旭東獎,赴美短期工作。
1950年,王淦昌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他主持宇宙線研究,領導建立了云南高山宇宙線實驗站。1956年在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兼任副所長,領導一個以中國物理學家為骨干的研究組,開展基本粒子的研究。1959年 發(fā)現(xiàn)反西格馬負超子,被楊振寧稱為“杜布納聯(lián)合研究所唯一值得稱道的工作”。
中蘇關系惡化后,蘇方以高薪挽留。王淦昌懷著一顆報國之心,毅然歸來。1961年王淦昌任二機部九院副院長,從事核物理研究和科研的領導工作。1964年12月,在王淦昌倡導下,我國開始進行激光核聚變研究。1978年,王淦昌調回北京,任核工業(yè)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先后開展了強流電子束慣性約束核聚變和氟化氪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后來的慣性約束核聚變獲取核能做了開創(chuàng)性工作。王淦昌為我國和平利用核能事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
1982年,王淦昌因發(fā)現(xiàn)反西格馬負超子和研制試驗核武器方面的貢獻,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柏林自由大學授予王淦昌榮譽證書,以紀念他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50周年。這種榮譽是為了獲得博士學位50年后仍然在科研第一線工作的科學家設立的。人們稱這樣的科學家為“金博士”。
王淦昌還曾擔任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協(xié)會理事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等職。1955年 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0年10月,經(jīng)嚴濟慈介紹,加入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第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常委,九三學社中央?yún)⒆h委員會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為第五屆、六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九三學社還有一位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社員,那就是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做出突出貢獻的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
趙九章(1907~1968),浙江吳興人,出生于河南開封。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于1935年赴德國柏林大學深造。1938年獲博士學位?;貒?,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38年,趙九章把數(shù)學和物理學引入氣象學,研究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完成了我國第一篇動力氣象學論文—《信風帶主流間熱力學》,成為我國動力氣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
1944年,經(jīng)竺可楨教授推薦,趙九章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解放軍渡江前夕,坐落在南京北極閣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臺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抗拒“成命”,一起留了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趙九章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年,趙九章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組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趙九章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我國空間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工作。1958年,他提出“中國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成功地發(fā)射了氣象火箭,箭頭儀器艙內的各種儀器及無線電遙測系統(tǒng)、電源及雷達跟蹤定位系統(tǒng)等,都是在趙九章領導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們還研制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wèi)星使用的多普勒測速定位系統(tǒng)和信標機。
1964年秋,趙九章向國務院提交了開展衛(wèi)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議。1965年實施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計劃的651設計院成立,趙九章主持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他對中國衛(wèi)星系列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訂,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返回式衛(wèi)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趙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文革”中,趙九章受盡迫害與折磨。當?shù)谝活w人造衛(wèi)星上天時,這位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已于一年半以前赍志而歿。
趙九章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不僅使中國的國防實力發(fā)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中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開拓前進的信心和力量,顯示了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卓越才智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