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薇 王穎純 劉燕權
摘 要:公共圖書館將3D打印技術融入到圖書館服務當中已成為當前趨勢。通過對美國110所公共圖書館網站訪查調研,發(fā)現54%以上受訪圖書館至少擁有一臺3D打印機;43%以上圖書館將3D打印機應用于圖書館項目,40%的圖書館將3D打印機應用于創(chuàng)客空間;34 %以上圖書館制定了關于如何使用3D打印機的規(guī)章制度,其中如何收取打印費用問題是最受關注的制度之一。最后調研了我國公共圖書館3D打印服務及政策的應用現狀,通過比較中美兩國的應用現狀,提出了發(fā)展我國圖書館3D打印服務的規(guī)范技術應用、提高3D技術認知度、培養(yǎng)技術人員、建立制度規(guī)范等建議。
關鍵詞:3D打印技術;創(chuàng)客空間;美國公共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9.71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3
The Latest Research of 3D Printing Services and Policy Issues in 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Abstract With popularity of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s well as users' increasing demand, it becomes a current trend for public library to incorporate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servi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merica's one hundred and ten urban public libraries' web sites that over 54% of the libraries now have at least one 3D printer, 43% implements the 3D printing services into their library projects or programs, 40% have 3D printers as part of their Makerspaces, and 34% of the library developed certain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use of 3D printers, as well as policies on service char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3D printers in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tudy also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3D printing service in China's public libraries, hoping to help our researchers and librarians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ntry librar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and issues we all commonly face concerning the services of 3D printing in libraries.
Key words 3D printing; Makerspace; public library in the United States
1 引 言
3D打印技術,又稱為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將三維對象通過逐層鋪設連續(xù)材料層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過程[1]。目前,許多圖書館都提供兼具掃描、復印、打印、拷貝、共享、下載和保存等多種功能的打印一體機。通常將提供類似于3D打印技術等的智能化服務獨立空間或者技術創(chuàng)新交流平臺稱為創(chuàng)客空間(Makerspace)[2]。創(chuàng)客空間發(fā)端于世紀之交的歐洲,是社會創(chuàng)造性群體利用最新的軟硬件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以此來改變社會的創(chuàng)新方式。創(chuàng)客空間通常具備以下元素:(1)在電腦、技術、科學或數字化藝術等領域具備共同興趣的人;(2)人與人之間的聚合、社交及協(xié)作;(3)空間內的軟硬件資源服務及創(chuàng)新引導、輔助服務[3]。3D技術作為創(chuàng)客空間服務項目之一,需要有專業(yè)人員指導如何使用這一新技術,并且需要制定出使用這項服務的政策規(guī)定。近些年,隨著3D打印機的價格有所下降,圖書館已經能夠負擔得起引入3D技術項目的投資費用,如MakerBot公司(美國一個專業(yè)生產3D打印機的公司)所生產的3D打印機價格浮動在1375美元到6499美元,大多數圖書館都能在這個范圍內購買一臺3D打印機[4]。
隨著我國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并在全國、全社會進一步深度數字化的時候,美國已經超越了這個軟件致勝階段,社會更關注于智能化,即所謂的“新硬件時代”。新硬件時代是以美國強大的軟件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由極客和創(chuàng)客為主要參與群體,以硬件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新產業(yè)形態(tài)。這里說的新硬件,不是主板、顯示器、鍵盤這些計算機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過去的生產和生活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造事物[5]。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新硬件”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全國各地的圖書館也開始嘗試增加這項數字智能化服務。然而,圖書館試圖將這項服務帶給用戶的同時必須考慮很多問題,如圖書館是否需要建立新的政策和程序來實現3D打印技術?誰來監(jiān)督3D打印機的使用情況?如何培訓館員操作3D打印機?公眾如何使用3D打印機?
21世紀,數字智能化和科技創(chuàng)新變得更加重要,新技術的應用也得到廣泛關注,將3D打印技術引入圖書館可以激發(fā)用戶去掌握一項全新的、具有高度期望的職業(yè)技能。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多更好的了解中美兩國的公共圖書館如何將3D打印技術引入到他們的項目和服務中,制定和實施了哪些政策、程序和計劃,以使其將3D打印技術傳遞給用戶,最后通過比較和尋求差距而提出我國圖書館發(fā)展3D打印服務的建議。
2 文獻綜述
3D打印技術最先應用于醫(yī)藥、工程和汽車等行業(yè)領域,近幾年圖書館才開始意識到需要提供這項服務。3D打印技術作為一項新的技術,圖書館需要評估如何將這項技術與它們的項目和產品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其更好的發(fā)揮作用。雖然這是一個引發(fā)圖書館熱議的新領域,但通過使用EBSCO數據庫已經可以找到一些相關學術研究。
談及3D打印技術和圖書館,Bruce Massis考察了3D打印技術在圖書館使用的當前環(huán)境和適用性。由Massis發(fā)表文獻可知,3D打印技術 “能夠讓人想象出這樣的畫面,通過使用一個神奇的機器,可以把繪制的物品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將一個2D圖像呈現為一個三維物體”[1]。現在,3D打印技術服務的引入已經能夠負擔得起,圖書館也將成為這一新技術中心。3D打印技術服務允許用戶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新技能的同時,能夠促進智力激發(fā),這是圖書館的核心理念。
Massis簡略討論了受到質疑的版權設計合法性的問題。3D打印技術過于新穎,圖書館員和讀者必須意識到版權法的不容僭越。版權侵權的問題需要給予重視,重新修訂或增加相關法律以適應這種嶄新的技術發(fā)展[1]。總而言之,雖然目前可能存在一些學者抵制圖書館使用3D打印技術,但是3D打印技術在圖書館普及率遠高于他們所知曉的情況。圖書館的核心目的在于創(chuàng)意構思和知識再造,而3D打印技術兼顧了這兩方面。一方面,圖書館引入3D打印技術作為創(chuàng)客空間的一部分。Moorefield-Lang在《case studies of 3D printers and maker spaces in library settings》文獻中提到,他考察各種圖書館背景下3D打印技術和創(chuàng)客空間的實施情況,并探討了這些服務在實現過程中受到的挑戰(zhàn)和取得的成功之處[6]。圖書館中設置創(chuàng)客空間聽起來似乎是很令人興奮的事,但是實現這些服務可能會遇到很多挑戰(zhàn),如如何將3D打印技術巧妙地應用到圖書館?圖書館如何配備創(chuàng)客空間?如何使用一臺3D打印機?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本研究認為,圖書館引進3D打印機及服務受限的原因之一,是對于圖書館來說,3D打印是一個嶄新的數字智能化技術,缺少成功的應用經驗。Groenendyk 與 Gallant在文獻中詳細介紹了他們將3D打印機和掃描儀引入到達爾豪西大學圖書館(the Dalhousie University Libraries)的試點項目[7]。這項研究是基于深入訪談六個來自不同等級水平并且已經成功實施創(chuàng)客空間和3D打印技術的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創(chuàng)客空間可以使用廉價的設備去建立并進行實驗操作,但一個圖書館員真正關心的是用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應該如何去操作。所以當創(chuàng)客空間和3D打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中實現時,通常還需要有一些相應的使用規(guī)則、政策支持和員工培訓等作為支撐。
在探索數字智能化新技術的同時,會面臨許多挑戰(zhàn)。創(chuàng)客教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它與3D打印技術大發(fā)展相輔相成,保持開放的思維、注重自我導向學習和探索是3D打印技術與創(chuàng)客空間成功的關鍵所在[8]。最重要的是,圖書館創(chuàng)客系統(tǒng)并不需要專業(yè)的構建者、機械師和軟件開發(fā)人員,但他們確實需要渴望無止境的學習和體驗新事物的專業(yè)研究人員。Dixon 與 Ward[7]認為創(chuàng)客空間的想法并不遙遠,創(chuàng)客空間使顧客暴露于新技術之下,能激發(fā)讀者去探索一種新的技能,能夠發(fā)展成為一種興趣愛好或者說是一個潛在的就業(yè)機會的職業(yè)技能。
據調查,2015年美國有250家圖書館向讀者提供3D打印機,公共圖書館使用3D打印機的數量是高校圖書館的三倍以上[9]。但公共圖書館將3D打印技術納入到圖書館服務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必然趨勢。3D打印技術和創(chuàng)客空間實現了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為用戶提供知識、創(chuàng)造機會。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根據美國城市圖書館委員會網站相關信息,對110所美國城市公共圖書館進行了網站調查調研。城市圖書館服務于不同的規(guī)模、收入狀況和政府結構的社區(qū)居民,選取服務人口均為51000-100000+的大型圖書館,原因是這些圖書館設備齊全、規(guī)模龐大,能夠確保應用新技術的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支撐,具有良好的發(fā)展?jié)摿Α?/p>
3.2 研究步驟
本研究采用實證研究以及文獻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數據采集以網站訪查方法為主,郵件咨詢、問卷調查方法為輔。將調查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并以相關文獻數據作為對比分析,以實現研究目的,真正做到了解3D打印技術在美國圖書館的應用現狀,并能夠解答圖書館對于3D打印技術如何引入問題的疑慮。
數據來源主要是通過surveymonkey.com網站向圖書館發(fā)送在線調查鏈接的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地址都是從圖書館網站上通過網頁底部郵件信息、某個模塊的聯系方式或者評論框聯系我們收集得到的。為了使圖書館更詳細闡述其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政策規(guī)定,調查采用包括多項選擇題以及開放性問答題等方式。
調查的鏈接在2015年10月1日發(fā)出,截止到2015年12月30日,一直保持開放狀態(tài)。2015年11月15日之前未參加調查的圖書館,則重新確定是否使用另一種聯系方式與其進行溝通交流。最終通過E-mail向110所大型美國公共圖書館發(fā)送調查鏈接,其中,35所美國公共圖書館給予回應,有效數據為31.8%。調查結果主要有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規(guī)模、3D打印機類型、用途、使用頻率、規(guī)章制度、員工培訓情況等方面的內容。
4 結果分析與討論
調查問卷詢問了12個有關3D打印機使用情況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向110所美國公共圖書館發(fā)送調查鏈接,該問題共有28所圖書館給予回應,其中,25所(89.3%)圖書館服務的人口約為100000人以上。7.1%(2所)的圖書館服務人口為51000-75000人,3.6%(1所)為76000至100000人(見圖1)。調查數據顯示,這25所服務人口為100000人以上的圖書館中,15所圖書館至少擁有1臺打印機,有些擁有5臺或更多的3D打印機,也就是說,服務人口規(guī)模越大的圖書館3D打印技術的應用空間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