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斯,韓芳蓉
(1.湖北省氣象服務(wù)中心,湖北 武漢430205;2.武漢中心氣象臺,湖北 武漢430074)
2013年初夏湖北兩次低渦暴雨對比分析
舒斯1,韓芳蓉2
(1.湖北省氣象服務(wù)中心,湖北武漢430205;2.武漢中心氣象臺,湖北武漢430074)
利用NCEP提供的高時空分辨率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0.5°×0.5°再分析資料和常規(guī)氣象資料,對2013年初夏湖北兩次低渦暴雨進行了對比分析。結(jié)果表明:(1)兩次暴雨落區(qū)不同,5月暴雨由湖北西部向東北方向發(fā)展,主要位于湖北西部和中北部;而6月暴雨由湖北西南部向東發(fā)展,強降水主要位于湖北中部和東部。(2)兩次暴雨落區(qū)不同是由于低渦移動的路徑不同造成的,而低渦的移動路徑受高低空配置的影響,不同的高低空配置導致這兩次低渦暴雨的差異。(3)500 hPa正的渦度平流使低渦移動發(fā)展,對低渦暴雨的發(fā)展和移動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6月暴雨500 hPa存在強正渦度平流中心,使低渦東移發(fā)展加強;另外,對流層低層溫度平流對低渦的移動有引導作用。(4)邊界層水汽輻合為低渦造成的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5)中尺度云團對兩次暴雨的影響機制不同,5月暴雨由于西部干區(qū)靠近,觸發(fā)對流,使低渦西南部云團不斷新生發(fā)展,在湖北中西部產(chǎn)生強降水;而6月暴雨由于東西向的云帶向東北移動過程中,形成列車效應,在湖北中東部持續(xù)產(chǎn)生強降水。
低渦;暴雨;渦度平流;溫度平流
舒斯,韓芳蓉.2013年初夏湖北兩次低渦暴雨對比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6,10(4):59-66. doi:10.3969/j.issn.1002-0799.2016.04.009
低渦暴雨影響范圍大,持續(xù)時間長,我國氣象專家對低渦暴雨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jié)論,對預報員認識低渦暴雨提供了很多的參考。研究主要集中在造成暴雨天氣低渦系統(tǒng)的中尺度結(jié)構(gòu)分析[1-3]、東移機制[4]和環(huán)境流場的動力診斷[5-7],還有利用數(shù)值模擬對渦形成的機制以及演變特征進行了細致研究[8、9],另一方面進行了對流天氣中尺度分析[10-12]。晉建設(shè)等[13]利用常規(guī)觀測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對2007年7月12—15日河南省黃淮之間的大暴雨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發(fā)現(xiàn)典型的西南低渦東北移動影響河南省所造成的暴雨,在其移向的右前方和中心區(qū)產(chǎn)生了強降水。梁玨等[14]通過對1990—2001年6—8月影響河南省的18個黃淮氣旋暴雨個例進行統(tǒng)計得知:500 hPa高空急流核和700 hPa低渦的移動方向?qū)Φ孛鏆庑囊苿佑幸龑ё饔?。范學峰[15]等對一次緩慢東移的黃河氣旋暴雨的診斷分析發(fā)現(xiàn),對流層中層的動力因子使氣旋中心的氣壓下降,對流層低層的熱力因子使氣旋的前部減壓,二者均在低層產(chǎn)生上升運動,使得氣旋在發(fā)展的同時向前移動。張云惠[16]等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資料,對中亞低渦的活動規(guī)律及不同移動路徑對新疆的影響等進行了細致分析。
但是目前對初夏影響湖北的低渦研究相對較少,對其東移造成災害性天氣的特征分析也不多見。2013年初夏,湖北出現(xiàn)了兩次低渦暴雨,這兩次都是西南渦移出經(jīng)過湖北省,在湖北省產(chǎn)生大范圍暴雨,局部大暴雨,但造成降水有明顯差別,所以本文將對2013年這兩次低渦暴雨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低渦的發(fā)生發(fā)展對湖北暴雨的影響,以進一步認識低渦的結(jié)構(gòu)及其發(fā)展移動機制,為今后此類災害性天氣提供一些預報著眼點。
2013年5月25—26日(下面簡稱5月暴雨)和6月6—7日(下面簡稱6月暴雨),隨著500 hPa低槽東移,中低層低渦沿切變線移動,造成湖北暴雨到大暴雨天氣。5月25日08時—26日08時的自動站累計雨量顯示(圖1a),大暴雨3縣市,暴雨31縣市,大雨30縣市,強降水區(qū)位于鄂西北、鄂西南、江漢平原,最大降水為鐘祥134.6mm(圖1b)。6月6日08時—7日08時的自動站累計雨量顯示,大暴雨10縣市,暴雨35縣市,大雨18縣市,中雨14縣市,小雨6縣市,較強降水區(qū)位于鄂西南、江漢平原、鄂東北、鄂東南,最大降水為武漢192.8 mm。
由圖1可以發(fā)現(xiàn),兩次降水落區(qū)存在明顯差異,5月降水由湖北西部向東北方向發(fā)展,強降水主要位于湖北西部和中北部,以穩(wěn)定降水為主;而6月降水由西南部向東發(fā)展,強降水主要位于湖北中部和東部,6月降水小時雨量大,對流性降水明顯。
圖1 2013年5月25日08時—26日08時(a)和6月6日08時—7日08時(b)24 h累計雨量
2.1高空形勢場對比分析
分析兩次低渦暴雨高空形勢場(圖2a、2b)可知,5月暴雨過程500 hPa環(huán)流主要呈經(jīng)向型分布,槽前西南氣流引導低渦向東向北移動,暴雨中心位于高空槽前西南風中,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低槽發(fā)展,低渦增強,500 hPa發(fā)展為一個冷性的低渦;850 hPa南風急流旺盛發(fā)展,暴雨中心位于西南急流和東南急流切變處,西南急流最大風速達到了20 m/s,南風分量比較大,700 hPa也有類似的系統(tǒng),因此,低渦向東偏北的方向移動;配合暴雨中心北部高空200 hPa西南急流,急流核位于河北上空(40°N,115° E)附近,暴雨中心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區(qū)的右側(cè),高低層耦合區(qū)主要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因此,低渦發(fā)展北抬,強降水中心主要發(fā)生在湖北省中西部,位于低渦前部南風和東南暖濕氣流交匯處,后來隨著南風急流發(fā)展,降水主要位于低渦中心南風氣流中。而6月暴雨過程500 hPa環(huán)流主要是呈緯向型分布,湖北主要受槽前偏西風控制,引導低渦向東移動,暴雨中心位于500 hPa冷性低渦南部南風氣流中;850 hPa西南急流和東南急流的發(fā)展,暴雨中心位于低渦中心西南急流和東南急流切變處,西南急流最大風速達到了18 m/s,700 hPa也有類似的系統(tǒng);配合高空200 hPa急流核位于東海上空(31°N,126°E)附近的西北急流,暴雨中心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區(qū)的右側(cè),高低層耦合區(qū)主要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因此,強降水主要發(fā)生在湖北中東部,位于低渦前部東南和西南氣流交匯處。
2.2地面系統(tǒng)分析
5月暴雨降水過程主要受西南東北向移動的暖低壓控制,有利于近地面層大氣的輻合上升。5月25 日20時(圖3a)低壓中心位于貴州地區(qū),湖北處于低壓東北部,低渦移動速度比較快,中心降水持續(xù)時間短,降水強度不強;26日02時(圖3b)低壓進一步東移北抬,在湖北西南部出現(xiàn)中心氣壓為999 hPa的閉合低壓,地面低壓加強,并且移動速度變慢,在低壓中心出現(xiàn)較強降水;26日08時(圖3c)地面氣旋緩慢向東北方向移動,幾乎停滯在湖北中部地區(qū),氣旋進一步加深發(fā)展,中心氣壓下降2 hPa,在低壓中心出現(xiàn)強降水;低壓繼續(xù)東移北抬,26日14時移出湖北(圖4a)。
圖2 2013年5月26日02時(a)、6月6日20時(b)高空形勢
6月6日14時(圖3d)重慶到湖北西南地區(qū)有一個低壓帶存在,由于低壓帶持續(xù)時間較長,從08時至14時一直持續(xù)在重慶到湖北西南部,位于低壓中心的西南部降水持續(xù)時間長,累積降水量大,在低壓東北部也出現(xiàn)較強降水;20時(圖3e)低壓進一步東移,在湖南北部出現(xiàn)中心氣壓為1002 hPa的閉合低壓,地面低渦加強,在低渦中心及低渦北側(cè)出現(xiàn)強降水;7日02時(圖3f)地面氣旋東移略有北抬,在低壓中心出現(xiàn)強降水。到了7日08時以后低壓中心基本移出我?。▓D4b)。
3.1渦度平流
5月25日20時(圖5a),850 hPa低渦位于湖北西部,在低渦東北部有正渦度平流中心,正渦度平流向東北傳播,低渦中心東北部氣旋性渦度增加,配合高層的輻散,造成低渦東北部為強上升運動區(qū),低渦中心向東北移動發(fā)展;到了26日02時(圖5b),低渦中心移動到湖北西北部,在低渦東部、北部存在正渦度平流,引導低渦東移北抬。
6月6日14時(圖5c),850 hPa低渦位于湖北西南部,在湖北中部存在強正渦度平流中心,正渦度平流向東傳播,低渦中心東部氣旋性渦度增加,配合高層的輻散,造成低渦東部為強上升運動區(qū),低渦中心向東移動發(fā)展增強;到了20時(圖5d),湖北中部形成強低渦中心,在低渦東部存在正渦度平流,引導低渦繼續(xù)東移。
圖3 2013年5月25日20時地面氣壓場和25日14時—20時6 h降水疊加圖(a)、26日02時地面氣壓場和25日20時至26日02時6 h降水疊加圖(b)、08時地面氣壓場和26日02時—08時6 h降水疊加圖(c)、2013年6月6日14時地面氣壓場和6日08時—14時6 h降水疊加圖(d)、20時地面氣壓場和14時—20時6 h降水疊加圖(e)、7日02時地面氣壓場和6日20時—7日02時6 h降水疊加圖(f)(氣壓單位:hPa,降水單位:mm)
圖4 2013年5月25日20時—26日20時地面低壓演變(a)、6月6日14時—7日08時地面低壓演變(b)
圖5 2013年5月25日20時(a)、26日02時(b)、6月6日14時(c)、20時(d)500 hPa渦度平流和850 hPa風場疊加圖
3.2溫度平流
分析溫度平流可以發(fā)現(xiàn),5月25日20時,850 hPa低渦位于湖北西部,在低渦東北部有暖平流中心,使低壓東北部減壓,低層產(chǎn)生上升運動,低渦中心向東北移動;到了26日02時,在低渦東北部存在暖平流中心,低渦繼續(xù)向東北方向移動。6月6日14時,850 hPa低渦位于湖北西南部,在低渦東部有強暖平流中心,引導低渦中心向東移動;到了20時,低渦中心移動到湖北中部,在低渦東北部和東部均存在強暖平流中心,在低渦的西部存在冷平流中心,這種強烈的冷暖平流導致斜壓的不穩(wěn)定,低層等壓面下降和較強的輻合抬升,從而低渦除了繼續(xù)向東方向移動外,還進一步增強發(fā)展[17]。因此,對流層低層熱力因子,即溫度平流對低渦的移動有引導作用,并且能使低渦進一步發(fā)展加強。
3.3水汽條件
5月25日20時(圖6a),湖北西北部存在強水汽輻合中心,中心強度25×10-7g·cm-2·hPa-1·s-1,為湖北西北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另外在江漢平原也存在一個輻合中心,為江漢平原降水提供水汽條件;到了26日02時(圖6b),水汽輻合中心位于湖北北部,這為湖北北部鐘祥附近02時以后出現(xiàn)的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也可以看出降水自西向東移動,主要發(fā)生在湖北中部及西部地區(qū)。
6月6日14時(圖6c),湖北中部存在一個強的水汽輻合中心,中心值35×10-7g·cm-2·hPa-1·s-1,這為江漢平原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到了20時(圖6d),強輻合中心隨著低渦移動到湖北東部,為21時以后武漢附近出現(xiàn)的強降水提供水汽;由此可以看出,低層水汽為自西向東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
3.4不穩(wěn)定條件
暴雨的產(chǎn)生還需要不穩(wěn)定層結(jié)合強烈的上升運動,沿2次低渦暴雨中心做假相當位溫和垂直速度的垂直剖面(圖7),可以看到2次過程熱力和動力條件比較相似,θse≥350 K,500 hPa以下θse隨高度升高而減小,θse線密集說明該區(qū)有明顯的靜力條件不穩(wěn)定,且隨暖濕氣流的北上,不穩(wěn)定能量向湖北輸送,暴雨中心位于垂直上升運動區(qū),并緊鄰于暴雨發(fā)生前θse線密集區(qū)南部。對比可以看出,6月暴雨過程θse線更加密集,因此,這次暴雨中心強度更強,武漢7日01時1 h降水達到50 mm。
圖6 2013年5月25日20時(a)、26日02時(b)、6月6日14時(c)、20時(d)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單位:10-7g·cm-2·hPa-1·s-1)
圖7 2013年5月26日02時(a)、6月6日20時(b)暴雨中心的假相當位溫、垂直速度的垂直剖面(等值線表示假相當位溫/K;陰影表示垂直速度(/Pa·s-1);黑色三角表示鐘祥(a)、武漢(b)緯度)
4.1衛(wèi)星云圖特征分析
5月25日夜間(圖8a),隨著西部干區(qū)靠近云區(qū),湖北西南部開始有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MCS)云團發(fā)展。26日01時,MCS中心亮溫值達到-91℃,云團存在明顯的亮溫梯度,MCS云團處于強烈發(fā)展階段,小時強降水出現(xiàn)MCS西南部亮溫大值區(qū)內(nèi),在鶴峰出現(xiàn)一小時達55 mm強降水。隨后MCS云團沿著底層低渦路徑向東北方向移動,-70℃冷云罩面積逐漸增大,05時(圖8b),-70℃冷云罩面積達到了6×104km2,最大小時雨量還是出現(xiàn)在MCS云團西南部。08時后,隨著低渦北抬移出湖北省,MCS云團逐漸減弱出省。
6月暴雨在湖北歷時較長,6日02時高空槽移動緩慢,重慶有多個對流云團發(fā)展東移。03時(圖9a),對流云團進入恩施西部產(chǎn)生短時強降水,而恩施南部中β尺度(長度約30 km)初生小塊對流云團,云頂亮溫-43℃,小時降水達33 mm。至07時(圖9b)該云團緩慢東移中在恩施南部一帶產(chǎn)生大暴雨,云頂亮溫-81℃,最大小時雨量為69 mm,表明云團降水效率極高,同時伴隨大范圍層狀云降水。14時(圖9c)后,云帶東端東移進入湖北東南部,強度迅速減弱,但西端有對流云團初生,且繼續(xù)發(fā)展成中尺度對流云團,經(jīng)過荊州南部。22時(圖9d)渦旋云系后側(cè)位于湖北東部,湖北東北部對流云團范圍小,移動快,云頂亮溫-73℃,局部降水效率極高,7日01時武漢小時雨量達50 mm。07時后,渦旋云系移出我省,強降水過程結(jié)束。
從衛(wèi)星云圖分析可以看出,5月暴雨過程云系西部干冷空氣逐漸靠近并進入云區(qū),葉狀云系演變?yōu)槎狐c云系,在云系西南部氣團交匯處MCS云團加強發(fā)展,在MCS西南部亮溫大值區(qū)內(nèi)出現(xiàn)最強小時降水,隨著MCS云團沿著低渦向東北方向移動,最大小時雨量還是出現(xiàn)在MCS云團西南部。6月暴雨過程高空槽云系逐漸演變?yōu)闇u旋云系,高空槽移動緩慢,同時有多個對流云團發(fā)展東移,云團降水效率極高,對流云團連接成東西向帶狀,伴隨大范圍層狀云降水,東移中對流云帶后部有多個小塊對流云團生成發(fā)展東移產(chǎn)生強降水,而東端對流云團移動緩慢且強度維持,使得整個對流云帶移動緩慢,產(chǎn)生持續(xù)強降水,減弱后西端有對流云團初生,渦旋云系后側(cè)位于湖北東北部的對流云團范圍小,移動快,局部降水效率極高,向東北移動中產(chǎn)生強降水。
4.2雷達回波特征分析
5月25日00左右,回波首先在湖北西南部發(fā)展,到04時(圖10a),在湖北西南部到中部發(fā)展成東西向回波帶,回波帶以層狀云回波為主,隨后東西向暖切回波帶北抬,東側(cè)回波減弱,西側(cè)回波與東移來的低槽前部的中層急流回波帶合并。18時左右(圖10b),在湖北中東部局地有對流泡發(fā)展,20時,局地回波不斷發(fā)展合并,演變成西北-東南向暖切回波帶,25日22時(圖10c),鄂西南又有回波發(fā)展,回波中心強度達45 dBz,以大片的穩(wěn)定性降水回波為主,22時小時最大降水達到47 mm。隨著該回波帶不斷東移北上,在26日05時(圖10d)從回波形態(tài)上可以看到明顯的低渦中心,與低渦中心相伴隨的暖切回波帶和冷切回波帶,強降水出現(xiàn)在低渦中心靠近暖切一側(cè)。09時以后,低渦中心東移北抬出省。
圖8 2013 年5月25日22 時(a)、26日05 時(b)紅外云圖
圖9 2013年6月6 日03時(a)、07 時(b)、14 時(c)、22時(d)紅外云圖
圖10 2013年5月25日04時(a)、18時(b)、22時(c)、26日05時(d)、6月6日02時(e)、08時(f)、14時(g)、20時(h)雷達組合反射率(單位:dBz)
6月5日23時,中低層低渦位于四川東部,中低層氣流發(fā)展,渦前暖切變位于鶴峰一帶,湖南西北部不斷有新回波生成并向北移動,由于列車效應,造成恩施東部暴雨帶,降雨量超過100 mm。6日02時(圖10e),隨著西南急流發(fā)展,暖切加強,在五峰到石首之間新生了一條東西向的暖切回波帶,造成宜昌南部、荊州地區(qū)的強降水。08時左右(圖10f),低渦加強并向東北方向緩慢移動,暖切回波繼續(xù)東擴北抬,影響整個湖北中部地區(qū)。最強回波強度達到55 dBz,降水效率高,最大雨強達到一小時49 mm。14時(圖10g),低渦向東北方向移動,渦旋回波向東北方向發(fā)展,渦旋回波的頭部橫穿湖北中部,使中部成為此次強降水的中心之一。20時(圖10h),渦旋回波帶主要位于湖北中東部一線,回波整體強度有所減弱,07日02時左右,渦旋回波頭部東移到武漢附近,湖北東北部強降水加強。05時,強回波基本移出湖北,強降水結(jié)束。
從雷達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5月暴雨過程中,25日白天呈大片穩(wěn)定性回波為主,低渦回波帶在25日夜間加深加強,25日夜間受低渦回波帶影響,在低渦中心附近都出現(xiàn)了短時強降水天氣;隨著低渦回波向東北移動,雨帶北抬出湖北省。而6月暴雨過程中,渦旋回波帶自西向東北移動,渦旋回波頭部移動的路徑就是強降水發(fā)生的路徑。05日夜間,低渦位置穩(wěn)定,渦前西南氣流發(fā)展,受到低渦暖切影響,在來鳳至荊州一帶出現(xiàn)了強降水;06日白天,低渦加強并向東北方向緩慢移動,湖北中東部受到低渦渦旋回波影響,出現(xiàn)了強降水天氣;06日夜間,低渦減弱并繼續(xù)向東北方向移動,但湖北東部渦旋回波特征明顯,造成暴雨天氣。
對2013年5月25日至26日以及6月6日至7日湖北兩次低渦暴雨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
(1)高空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是這兩次低渦暴雨的共同環(huán)流形勢特征,但不同的高低空形勢配置,500 hPa形勢場、850 hPa風場和200 hPa高空急流的不同特點導致了不同的降水結(jié)果。5月暴雨過程500 hPa環(huán)流主要呈經(jīng)向型分布,槽前西南氣流引導低渦向東向北移動,低渦北抬明顯,很快穿過湖北,降水發(fā)生在低渦前部西南暖濕氣流和東南氣流交匯處,后來隨著西南急流發(fā)展,西北氣流加強,降水主要發(fā)生在低渦中心,西北氣流前部的西南氣流中;而6月暴雨過程500 hPa環(huán)流主要是呈緯向型分布,湖北主要受槽前偏西風控制,引導低渦向東移動,低渦緩慢的東移,影響湖北時間長,強降水主要發(fā)生在低渦前部東南和西南氣流交匯處。
(2)500 hPa正的渦度平流使低渦移動發(fā)展,850 hPa熱力因子,暖平流使低渦前部減壓,引導低渦向前移動,且在低層產(chǎn)生上升運動,使得低渦發(fā)展的同時向前移動。暖平流對低渦的移動有引導作用,冷暖平流導致低渦進一步發(fā)展加強,渦度平流和溫度平流對湖北低渦暴雨的發(fā)展和移動有很好的指導意義。6月暴雨過程存在強正渦度平流中心及冷暖平流中心導致低渦進一步發(fā)展加強,降水強度更強,持續(xù)時間更長,造成的災害更大。
(3)邊界層水汽輻合為低渦造成的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中心強度越強,造成的降水強度越強。6月暴雨過程邊界層有更強的水汽輻合中心,為暴雨發(fā)生提供了更充足的水汽。
(4)經(jīng)過分析不穩(wěn)定條件發(fā)現(xiàn),暴雨中心有明顯的靜力條件不穩(wěn)定,暴雨落區(qū)緊鄰于暴雨發(fā)生前θse線密集區(qū)的南部。且隨暖濕氣流的北上,不穩(wěn)定能量向湖北輸送,暴雨中心又位于垂直上升運動區(qū)。對比可以看出,6月暴雨過程θse線更加密集,低渦增強發(fā)展,產(chǎn)生強暴雨。
(5)衛(wèi)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特征分析進一步說明了兩次暴雨過程低渦移動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強降水的差異。從衛(wèi)星云圖分析可以看出,5月暴雨過程中,隨著西部干區(qū)靠近云區(qū),湖北西南部的MCS云團發(fā)展,在MCS西南部出現(xiàn)最強小時降水,隨著MCS云團沿著低渦向東北方向移動,強降水向東北方向移動;6月暴雨過程高空槽云系逐漸演變?yōu)闇u旋云系,對流云團連接成東西向帶狀,發(fā)展東移的過程中形成列車效應,在湖北省中東部產(chǎn)生持續(xù)強降水。從雷達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5月暴雨過程湖北主要受低渦回波帶在西部加深加強的影響;而6月暴雨過程湖北主要受渦旋回波帶自西向東北移動的影響,渦旋回波頭部移動的路徑就是強降水發(fā)生的路徑。
[1]陳忠明,繆強,閔文彬.一次強烈發(fā)展西南低渦的中尺度結(jié)構(gòu)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1998,9(3):273-282.
[2]趙思雄,傅慎明.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間西南低渦結(jié)構(gòu)及其環(huán)境場的分析[J].大氣科學,2007,31(6):1059-1075.
[3]王曉芳,廖移山,閔愛榮,等.影響“05.06.25”長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渦特征[J].高原氣象,2007,26(1):197-205.
[4]鄔惠峰,高坤.一次低渦東移機制的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2,29(6):707-711.
[5]陳忠明,閔文彬,崔春光.暴雨中尺度渦旋系統(tǒng)發(fā)生發(fā)展的診斷[J].暴雨災害,2007,26(1):29-34.
[6]鄒波,陳忠明.一次西南低渦發(fā)生發(fā)展的中尺度診斷[J].高原氣象,2000,19(2):141-149.
[7] 井喜,井宇,李明娟,等.淮河流域一次MCC的環(huán)境流場及動力分析[J].高原氣象,2008,27(2):349-357.
[8]王莉萍,沈桐立,崔曉東,等.一次冷渦暴雨的中尺度對流云團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J].氣象科技,2006,34(1):22-28.
[9]于波,林永輝.引發(fā)川東暴雨的西南低渦演變特征個例分析[J].大氣科學,2008,32(1):141-154.
[10]何立富,黃忠,郝立生.“0374”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分析[J].氣象科技,2006,34(4):446-454.
[11]金步圣.一次華北低渦造成的強對流天氣分析[J].氣象科學,2002,22(1):107-112.
[12]張騰飛,魯亞斌,普貴明.低渦切變影響下云南強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氣象,2003,29(12):29-33.
[13]晉建設(shè),王超,王淑娟,等.2007年7月12—15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氣診斷分析 [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0,33 (4):64-70.
[14]梁鈺,王新敏,邵宇翔,等.河南省黃淮氣旋暴雨的天氣特征及個例診斷[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0,33(1):24-29.
[15]范學峰,王新敏,胡燕平.一次緩慢東移的黃河氣旋暴雨的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2,35(3):10-16.
[16]張云惠,楊蓮梅,肖開提·多萊特,等.1971—2010年中亞低渦活動特征.應用氣象學報,2010,23(3):312-321.
[17]劉曉波,儲海.一次西南低渦東移引發(fā)長江中下游暴雨診斷研究[J].氣象,2015,41(7):825-83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Rainstorm Processes Caused by Low Vortex in Early Summer 2013 in Hubei
SHU Si1,HAN Fangrong2
(1.Hube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Wuhan 430205,China;2.Wuhan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Wuhan 430074,China)
Based on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and the reanalysis data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0.5°×0.5°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from NCEP,two rainstorm processes occurred in 2013 were analyzed,which caused by low vortex.The result showed that: Firstly,the areas of the two heavy rains were different.The rain in May from west to the northeast direction,mainly located in western and north-central Hubei;And the heavy rain in June from the southwest to east,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ubei.Secondly,the areas of these two heavy rains caused by different low vortex moving paths,and the low vortex moving paths depended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allocation,which lead to the two differences of low vortex rainstorm.Thirdly,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t 500 hPa make the low vortex develop and move,which had a good guide on vortex storm development.On June 6th to 7th,there was a strong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center at 500 hPa,which make the low vortex eastward development; besides,temperature advec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had a guiding for the movement of the low vortex.Fourthly,water vapor convergence in boundary layer provided ample water vapor condition for the heavy rainfall.Finally,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on the impact of the two rainfalls mechanism were different.The western arid region approaching the clouds triggered off convective activities,caused the cloud cluster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low vortex,which made the rain located in the Midwest Hubei in May;And the consistent heavy rainfall in the Mideast Hubei in June caused by“train effect”,during the process of east-west cloud belt moving to north-east.
low vortex;rainstorm;vorticity advection;temperature advection
P458.121.1
B
1002-0799(2016)04-0059-08
2015-10-21;
2015-12-21
湖北省氣象局科技發(fā)展基金項目(2016Q01)資助。
舒斯(1985-),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中短期天氣預報。E-mail:3956564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