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武俠、溫世仁
宇文正YUWENZHENG
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組主任
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有作品集十余部
兩則有意思的報道及預告,報道是1960年4月9日《聯(lián)合報》第三版所刊,標題《盜印集團判刑 文壇人心大快 著作家一致喝彩》,內(nèi)容大致是說盜印王藍《藍與黑》、孟瑤《窮巷》、謝冰瑩《愛晚亭》、張漱菡《意難忘》等大批文藝書籍的一個臺灣最大盜印集團,經(jīng)地院宣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并科罰金五百元……”文壇稱快。從這則新聞——可見到著作權法初覺醒的時代氛圍,——可管窺當時的暢銷書若干(可以合法出版的作品,若不暢銷誰要盜?。浚?。但我閱讀時,視線卻逗留在以下這段話:“以李景伯為首的此一盜印集團,除盜印上述各書外,另于四十六年底在臺北鴻文印刷廠翻印大陸小說《江湖情俠》,又在臺北美明印刷廠翻印匪書金庸著《碧血劍》,經(jīng)警局在被告李識荊與李景伯家中查獲之大陸書翻印本十六種達七百余冊移送法院……”
《江湖情俠》是否為三○年代同名愛情武俠電影的原著,不得而知,但“匪書金庸的《碧血劍》”大家就很熟了。
在1979年9月7日《聯(lián)合報》副刊則刊登一則預告:《金庸:武俠文壇的奇人》,內(nèi)文說道:“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巨流中,武俠小說是一條很特殊的支流。知識分子對他的態(tài)度相當曖昧,往往是既喜歡,又不愿承認……事實上,武俠小說卻擁有廣大的讀者,上自達官顯儒,下迄販夫走卒,樂此不疲者不乏其人。而衡諸武俠文藝,固然有許多無聊之作,但既有消遣讀者之效果,又能與正統(tǒng)文藝相頡頏之精彩作品,也不在少數(shù)。旅居香港的金庸先生就是武俠小說的奇人,其作品不但具備永久之趣味,更具備永久之價值……最近,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將由遠景出版社正式在臺灣發(fā)行,本刊征得金庸先生的同意,將他的一些力作交由聯(lián)副轉(zhuǎn)載,首先推出的是《連城訣》,并自今日起開始刊布,這是臺灣報刊首度公開發(fā)表金庸的作品,除向作者致謝外,并請讀者拭目共賞奇文?!边@一篇文案里,除了推介金庸,且扼要地說明了武俠小說在中國文學里的微妙地位。與前一則報道相距十九年,當年的“大陸書”終于在報刊上連載了。兩岸的開放,也大約從這個時期慢慢展開。
我接觸武俠,是從租書店開始,上大學后移向報紙副刊?,F(xiàn)在書房里有一整套遠流出版社金庸全集的第一版,是老公大學時買的,我說:“你真有錢!我都是借的、租的、報紙上天天追蹤讀來的?!?/p>
我與武俠緣分真的不淺。我進聯(lián)副之前,曾在明日工作室任職,與溫世仁先生有短暫的相處,那是令人懷念的時光。2003年冬天他突然辭世,隔年明日工作室與聯(lián)副洽談,以創(chuàng)辦“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來紀念一生熱愛武俠,且具俠義風范的溫先生,2005年展開了第一屆的武俠大賽。
我記憶里,溫先生最欣賞的武俠小說家是古龍,認為他風格明快,不拘泥傳統(tǒng),也不比附歷史。我當然最愛金庸,他問:“金庸有什么好?”我沒有和他爭辯。有回說起《紅樓夢》,他也用一樣的句法問我:“到底《紅樓夢》有什么好?”感覺他喜歡明快,不喜瑣細。
我從未跟溫先生正面辯論過任何歧見,因為我只待兩個多月便離開明日,離職的時候也還是個“新人”。沒想到他年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與溫先生的緣分。武俠小說百萬大賞第六屆起與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合作,兩岸合辦,更名為“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至2014年,第十屆圓滿落幕后,隨著明日工作室在臺主要業(yè)務結束而畫上句點。這個獎,讓我們看到武俠薪火未絕,吳龍川、趙晨光、施百俊、徐芷葳、沈默……這些名字,我會繼續(xù)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