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然
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 魏 然
石頭和橙子是一家公司的男女同事,他倆年齡相仿卻并不熟識。后來,在一次公司聚會中,他們飯桌間的交談拉近了兩人心靈的距離,于是,“友誼”迅速建立了——他們每天電話不斷,有時回憶過去,有時互訴心事,有時開懷大笑。
然而,這種“友誼”在他人看來卻并不健康純粹,旁人總難免去猜,他倆究竟有沒有偷偷談戀愛?這種被猜疑的感受相信你一定也曾經(jīng)歷,難道男女之間就沒有純粹的友情嗎?
在過去,“男女授受不親”的主流觀點曾領跑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秩序和人們意識的改變,異性間的友誼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比如,美國一項人口統(tǒng)計調查顯示,18 ~24歲的人擁有異性朋友的數(shù)量比55歲以上的人多4倍。近期,我國心理學家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00%的人都至少擁有一個異性好友;而1985年,在城市老年人口中,這個數(shù)字還不足4%。
那么,在這些比例當中,有多少是人們所謂的“純友誼”呢?
在古希臘哲學家們看來,男女之間是不存在“友誼”的。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友情只有可能發(fā)生在品行端正、道德崇高的同性之間。而廣為人知的“柏拉圖式關系”本意其實也是針對友情與愛情界線的不確定性。柏拉圖認為,所有的友情都是從彼此吸引開始的,只是有時,這種吸引再往下延伸就有可能附加肉體上的吸引,從而演變成愛情。所以,友情和愛情之間的界線難以劃分,一旦友情產(chǎn)生,后面的情感發(fā)展方向便難以控制。
那么,科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心理學家將友誼定義成一種“在兩個人之間自發(fā)產(chǎn)生的相互依賴的情感,它包含了不同程度和類型的陪伴、親密、喜愛及互相幫助?!边@個定義也是含混和不確定的。
為了證明這種不確定性,心理學家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異性友情之間那種“瞬間的吸引和火花”非常常見。即使有時,人們覺得對朋友的關心只是出于友好,或試圖讓對方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想、靠譜的朋友,然而,在潛意識里,大多數(shù)人還是將展示異性吸引力作為一種“附屬品”。學者認為,異性間的友情非常復雜,我們時常會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時推動一段關系的發(fā)展方向和速度。
所以,“純粹”的友情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太科學。
心理學家曾對異性友誼之間的模糊和曖昧進行過一系列調查。在一項針對315名在校大學生的統(tǒng)計中,接近一半的人都與他們所謂的單純“異性朋友”發(fā)生過性關系。而在另一項調查中,心理學家對88對在校異性好友進行了訪談,同時還通過調查問卷,廣泛征詢了社會上成年人對自己異性好友的看法。這個調查發(fā)現(xiàn),無論男女,均認為他們的異性好友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吸引。尤其是當自己對愛人不滿時,異性好友身上散發(fā)出的“吸引力”更會隨之提升,而這種現(xiàn)象在27~55歲年齡段的男女及18~23歲的女性中尤其明顯。
當然,在一切關系中,彼此間的吸引是兩人進一步交往的基本前提。那么,在異性友情之間,這種“吸引”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對此,心理學家就數(shù)百位志愿者進行了調查,他們需要對自己最親密的一位異性朋友進行情感評估,并在四種吸引類型中進行選擇:
友情吸引力——共同的話題和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
愛情吸引力——想要發(fā)展成為伴侶;
主觀性吸引力——偶爾的主觀生理沖動,但沒有發(fā)展一段愛情關系的渴望;
客觀性吸引力——清楚地知道朋友身上具有哪些異性吸引力,但可能并不因此著迷。
數(shù)據(jù)顯示,幾乎所有志愿者都認為對方具有友情吸引力,其中,14%的人有想和對方進一步發(fā)展成伴侶的渴望,而超過一半的志愿者表示,在友情剛開始時,他們曾對朋友有過這種想法。另外,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異性好友具有主觀性吸引力,而超過一半的人清楚知道異性好友具有哪些客觀性吸引力。
此外,幾乎所有志愿者都認為,如果自己在對方眼里僅僅只有“友情吸引力”,那么多少會有些“沮喪”,并對自己的魅力和社會價值產(chǎn)生一些懷疑。
如此看來,大多數(shù)異性間的友情都存在著“額外”的性吸引力。在這種吸引力的作用下,一些人有時也會產(chǎn)生“我是不是喜歡上這位朋友了”的壓力和不確定。但社會學家認為,這種壓力和不確定性在任何關系中都存在。比如,當你想要和一個同性成為朋友時,你可能會考慮,我該如何走近她呢?她愿不愿意和我成為朋友呢?等等。
你看,在一段關系中,我們時常都在試圖揣測對方的喜好以及對自己的興趣,也盡可能想在對方面前做到最好。而這種壓力和不確定性如果發(fā)生在異性友人之間,加上男女之間天然的“性吸引”,則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緊張或“心動”的錯覺。
許多對異性友情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認為,在友情中,如果一方“心動”了,那么友情就不再純粹,甚至應該“適可而止”。其實,在各種關系中,都難免摻雜一些不純粹的“雜念”,只是人們對此習以為常罷了。比如,為了維持和睦的婆媳關系,表面上你可能會勤勉地做一些平時并不喜歡的家務;為了保持和一些同性朋友的聯(lián)系,你可能會刻意在應酬上多付出時間和金錢;為了“討好”太太讓她對你少一些嘮叨,你可能會不時地給她送一些小禮物。
所以,很多關系其實在本質上都有“不純粹”的動機,只是我們對異性友情間那點展示個人“吸引力”的小九九過于敏感了。
如此說來,男女之間的友誼如果摻雜一些性的吸引力,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茖W家認為,任何形式的友情都有助于我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據(jù)心理學家一項Mata分析顯示,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其死亡風險與每天抽15根煙的人無異,而在此之上,擁有一個異性朋友則會擁有更多好處。比如,對方的欣賞可以使我們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感和存在感。此外,異性好友還有同性伙伴所不具備的獨特優(yōu)勢——平衡大腦性別。就拿文章開頭的“石頭”來說,“橙子”女性化的大腦思維模式會對他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單一的男性大腦性別趨于豐富和多元。同時,在他與未來愛人相處的過程中,橙子的想法和行為模式也會加深他對另一半的理解。他們就像彼此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在異性面前的種種魅力和缺陷。
這也就難怪社會學家稱,在夫妻關系中,如果雙方都有感情要好的異性朋友,則這段婚姻會更加健康和穩(wěn)定了。
因此,真正純粹的異性友誼是不存在的,但即使有一些性的吸引力摻雜其中,那美好的異性友誼也是不必要回避的。
(摘自《百科新說》2015年第11期)
我的自傳
我的自傳:《知道自己在浪費生命但是根本停不下來》。
近年來獲得的成功主要分三類:登錄成功、下載成功、付款成功。
女生出門前的兩小時至關重要。有的女生要經(jīng)歷洗頭發(fā)、時裝秀、化妝;還有一種是玩1小時59分的手機,最后剩1分鐘站門口摸著褲兜在心里嘀咕:“我手機、鑰匙、錢包都帶了吧?”
高等數(shù)學——從入門到重修;金融——從入門到猝死;機械——從入門到殘廢;哲學——從入門到找不到門。
倉鼠鼓著腮幫子來到醫(yī)院,龍貓大夫說:“上火了嗎?我給你開點藥吧?!薄安皇牵医o你送點吃的來?!薄袝r候就是這樣,你對別人的好,在別人眼里像是有病。
(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