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至超,鮑 敏
(大冶有色責任有限公司豐山銅礦, 湖北 黃石市 435232)
?
豐山銅礦成礦規(guī)律及探礦淺析
吳至超,鮑敏
(大冶有色責任有限公司豐山銅礦,湖北 黃石市435232)
豐山銅礦經多年開采,地下礦產資源日漸萎縮,井下生產能力逐年下降,嚴重制約礦山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在礦山南緣-50,-100 m 11線以東開展探礦工程,此次探礦共獲得銅資源儲量5120 t,礦石量40.3萬t,銅平均品位1.27%,估計可為礦山新增11088萬元的經濟效益。
礦產資源;探礦工程;危機礦山;經濟效益
根據豐山銅礦8線采區(qū)和4~7線白馬龍采區(qū)保有儲量的分布情況,對豐山銅礦南緣-50 m 11線至7線、-100 m 11線至4線作統(tǒng)一補充地質勘探設計,進行系統(tǒng)的地質勘探。在原地質勘探報告的基礎上,結合11線以東已開采工程揭露的地質資料,修改4~11勘探線地質剖面圖,編制-50 m中段、-100 m中段地質平面圖,設計坑探和坑內水平鉆探工程,進一步查明零星小礦體在11~4線及0 ~-100 m中段區(qū)間的賦存特征;探求332+333類銅礦資源量,為礦山井下小礦、零星分散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地質依據。
礦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帶大冶—九江銅金成礦帶的東南段,其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楊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對接帶的長江中下游前緣短縮帶的中部。北臨大別臺隆,南為江南臺隆與華南地槽褶皺系。區(qū)內構造具有多層次構造網絡的特點,其構造演化及其在中生代時的構造格局,對其成礦起了決定性作用。
豐山銅(鉬)礦床為以矽卡巖型為主的礦床,位于呈近東西向緊密線狀折曲帶中心的苗母山—雞籠山復式倒轉向斜軸部,該復式向斜在豐山礦區(qū)壓縮最為緊密,由多個次級縱向背斜組成,其地質圖見圖1。
2.1探礦區(qū)域地質概況
豐山銅礦床南緣11線以東,北緣6線以東均為引爆角礫區(qū),區(qū)內巖性復雜,大理巖、矽卡巖、花崗閃長斑巖都大量存在,接觸交代形成的礦體經爆破作用破壞后,形成了很多零星小礦體。且小礦體分布無規(guī)律可循,地勘時期的勘探工程網度稀,很多小礦體未能控制。
礦石類型以角礫巖型礦石為主,其包括矽卡巖角礫巖型銅礦石、火成巖角礫巖型銅礦石、大理巖角礫巖型銅礦石3大類。其中矽卡巖角礫巖型銅礦石與大理巖角礫巖型銅礦石和相對應的矽卡巖型銅礦石和大理巖型銅礦石特征基本一致,差別僅僅是后者已經角礫巖化,混入有其它類型的礦石、巖石角礫?;鸪蓭r角礫巖型銅礦石主要產于火成巖角礫巖體的邊部,緊靠接觸帶的部位。礦石主要有不同特征的多種花崗閃長斑巖巖石角礫構成,膠結物主要為長英質及巖屑巖粉,蝕變具高嶺石化、絹云母化。這種礦石主要出現在矽卡巖型銅礦石不發(fā)育的接觸帶部位,分布較廣。
2.2角礫巖型礦石的成因分析
在矽卡巖型銅礦形成之后,沿著同一構造帶,繼承性的至少發(fā)生了兩次地質構造作用,一是導致少量中酸性巖漿的侵入,可見到在矽卡巖型銅礦體中的干固裂隙中,有花崗閃長斑巖脈侵入。
二是大體上以已形成的接觸構造為界,在深部巖漿上下運動力的推動和含礦氣流的作用下,導致了本區(qū)二次成礦作用,一方面它疊加在早期形成的矽卡巖型銅礦體上,使之富化,另一面,由于礦源物質不足,沿著接觸構造,在矽卡巖型銅礦體內側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火成巖角礫巖型銅礦體,及一部分大理巖角礫巖型銅礦體。此次成礦作用,主要以充填交代角礫巖的膠結物為主,因此,當角礫巖以膠結物為主,角礫為副的部分才能夠形成工業(yè)礦體。在空間上,它主要發(fā)育在矽卡巖型銅礦不很發(fā)育的地段,使礦液聚集在矽卡巖中,導致角礫巖中成礦不好或無礦。矽卡巖不發(fā)育的地段,導致礦液不得不在角礫巖中成礦。矽卡巖型銅礦與角礫巖型銅礦在空間上相互彌合,共同組成一個礦體,不僅使礦體規(guī)模變大,而且使形態(tài)變得規(guī)則,空間變化減少。角礫巖化作用一方面形成二次礦化,擴大了礦床規(guī)模,另一方面使早期形成的矽卡巖型銅礦體的一部分被破壞變成角礫巖型銅礦,還使一部分變成單個的礦石角礫分散到其他巖石角礫巖中,減少了矽卡巖型銅礦的規(guī)模。
圖1豐山礦田地質
3.1工程布置
因本次地質勘查工作是在原地質勘探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仍采用原地勘時期的勘探系統(tǒng),工程布置分別有坑探(沿脈、穿脈)和坑內水平鉆探(坑內水平鉆孔和坑內上向式斜孔)工程。
坑探工程按100 m×50 m的網度布置工程,即沿走向100 m的穿脈間距和傾向50 m的中段高,分別在-100 m和-150 m中段施工。
水平鉆孔按(30~40) m×50 m的網度布置工程,即在坑探工程的基礎上,走向按30~40 m的間距和傾向按50 m的間距加密水平鉆孔,分別在-50 m和-100 m中段施工。
上向式斜孔按100 m×50 m的網度布置工程。
3.2探礦成果
通過本次探礦工作,基本上查明了南緣東部的成礦地質條件、巖性特征、巖體的形態(tài)、產狀以及對成礦的控制作用。南緣+11線以東,北緣6線以東均為引爆角礫區(qū),區(qū)內巖性復雜,大理巖、矽卡巖、花崗閃長斑巖都大量存在,接觸交代形成的礦體經爆破作用破壞后形成了很多零星小礦體。引爆角礫區(qū)的空間分布范圍有上大下小的趨勢,-80 m標高以上崩塌區(qū)寬度較大,往下逐漸收縮,至-200 m標高崩塌區(qū)寬度近100 m。該地段引爆角礫區(qū)后再次發(fā)生巖漿活動,后期巖枝、巖脈的穿插致使前期爆破作用形成的零星小礦體再次接受成礦熱液的交代富集作用,形成高品位零星小礦體。本次探礦共獲得銅資源儲量5120 t,礦石量40.3萬t,銅平均品位1.27%。其中8線14號礦體、6線E8號礦體(S-100 m)、4線16號礦體規(guī)模較大,品位較好。
本次探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獲得銅資源儲量5120 t,按采礦損失率32%,選礦回收率91%計算,可生產礦山銅約3168 t,按3.5萬元/t的銷售均價計算,可產生11088萬元的經濟效益,緩解了豐山銅礦資源量不足的現狀,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
[1]湖北省陽新縣封三洞銅礦床最終地質報告[R].黃石:大冶有色金屬責任有限公司豐山銅礦,2010.[2]湖北省陽新縣豐山銅礦床閉坑地質報告[R].黃石:大冶有色金屬責任有限公司豐山銅礦,2002.[3]湖北省陽新縣豐山銅礦床接替資源勘查報告[R].黃石:大冶有色金屬責任有限公司豐山銅礦,2004.[4]余建國.銅山口礦邊深部礦體開采利用方案探討[J].采礦技術,2011,11(1):1 ̄3.[5]王照波.隱爆角礫巖及其形成模式探討[J].地質找礦論叢,2001(03):201 ̄205.
2016 ̄05 ̄13)
吳至超(1977-),湖北大悟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礦山地質技術管理,Email:3943092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