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漸進 三三五五踏青行
時有三春,有詩為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人對待賞春一事,從不含糊。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此游記不寫一字“春”,卻處處占盡春的先機。這番早春之景,也就只有明代文學家袁宏道這種不被外物所拘役的閑散之人才能描繪得這般清新脫俗。
也是,你若心系春光,春光自會愛惜這份心意,把最美的風景留給你。踏青便是追尋那份新綠的最好方式。正月初八、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三月初三、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等皆是有記載的踏青時節(jié)。南方和北方踏青的時節(jié)也不同?!对铝顝V義》中寫道:“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p>
二月里“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如剪刀般的春風裁剪出曼長披拂的枝條,也吹開了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心扉?!叭绿で嘞略簛?,春衫闊袖應時載。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寥寥數(shù)語,明朝詩人王象春便借仕女賞花、折花的舉動反襯出春日之勝景、春光之難得。
更常見的踏青時節(jié)是在清明祭祖之時。此時料峭春寒散盡,天氣回暖,只要不逢清明雨,便不會冷得失魂落魄。二月二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是日,人們紛紛出城相慶,行祭祀禮,以示敬龍祈雨,新年豐收。三月三為古代的上巳節(jié),早在春秋時期就是去河畔春浴驅邪的日子。那么在去往河畔的途中,賞春游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長安春游》
唐·王建
騎馬傍閑坊,新衣著雨香。桃花紅粉醉,柳樹白云狂。不覺愁春去,何曾得日長。牡丹相次發(fā),城里又須忙。
踏青這種自發(fā)的民間活動,就連皇帝也醉心其中。秦始皇就經(jīng)常春游巡防,曾登游泰山。到了講究文辭的魏晉,文人們賞春歸來,趕緊用辭藻華麗的駢句,記錄這難得愜意的春光。所以我們讀到了西晉文人張華對春日發(fā)出的贊嘆——“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異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到了唐朝,關于踏青游春的詩篇更加絢爛多姿起來。劉禹錫在《竹枝詞九首》里寫道:“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舂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春來?!贝嗽婋m美,但另一首“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更讓人回味。那個“滿”字,那個“拍”字,寫得春天比賞春踏青的人還迫不及待,直勾勾地埋怨,讓那畫面陡轉,搞不清是春色怨人,還是人怨春色。而詩人竇鞏的詩句“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寫得又俗又雅。那馬蹄上的春泥與花葉,真真是形象得要入夢來。
元代人費著寫的《歲華紀麗譜》記載了蓉城踏青勝景:
“以是日出萬里橋,為彩舫數(shù)十艘,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號小游江。蓋指浣花為大游江也。士女駢集,觀者如堵。晚宴于寶歷寺。公(宋朝詞人張詠)為詩,有曰:‘春游千萬家,美人顏如花。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p>
萬里橋、小游江,讓作為西蜀故國傳人的我,一讀就覺得魂夢之中似曾相識。遐想當時的盛況,對比如今被高樓環(huán)繞的萬里橋,以及那一彎只在夜色霓虹燈下才熠熠生輝的府南河,真是讓人感慨古人的筆才是最好的美圖神器??!或許萬里橋的榮光,便是見證了千百年來一艘艘施施然破浪而去的畫舫和彩船。如今,它喑啞不言,不知是不是看夠了曾經(jīng)艷冠西蜀的繁華,又或是看不懂鋼筋水泥世界里一年又一年規(guī)規(guī)矩矩搖擺的枝椏。
《上巳》
唐·唐彥謙
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涼似三秋景,清無九陌塵。與余同病者,對此合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