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生
與中國以十年為單位用“80后”“90后”稱呼不同一代人不一樣,日本戰(zhàn)后大體上分為團塊世代、淡漠世代、新人類世代、泡沫世代、迷茫世代,以及現在的寬松世代。寬松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一代,被稱為寬松世代。1987年-1996年出生的他們,是2003年起實施新學習指導綱領后,第一批接受寬松教育的實驗品,被日本社會默認為教育政策反復之下的“失敗品”。
“寬松的一代真的不行?。 边@是不少日本長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當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話,即使想反擊,也不知道說些什么。不知道究竟是自己的錯,還是時代的錯。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他們被稱為“寬松一代”。1987年出生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諸多重大的人生選擇。高中時,他們即使周末也會去私塾學習;到了大三,想找工作卻遇到了經濟危機;好不容易進了公司就職,第一年3月就遇到了東日本大地震。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都是最棒的!”一直被這么教育過來,畢業(yè)后才發(fā)現:“這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這是2016年4月日本電視臺(NTV)的連續(xù)劇《寬松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
寬松世代的小學時期,剛好是索尼旗下的新力電腦娛樂SCEI家用電視游戲機產品盛行的年代。戶外玩游戲機成了這一代人難忘的童年回憶。而微軟Window95帶來的家庭計算機和手機網絡發(fā)展的普及,對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產生了多層面的影響。此外,日本流行音樂J-POP給他們成長的歷程中注入了不少玩世不恭的因子,CD、卡拉OK等娛樂消遣,讓他們成為邁入互聯網時代的新力軍。
寬松世代的成長期剛好是在日本泡沫經濟之后衰退和迷茫的社會狀態(tài)中渡過的。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又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日本就業(yè)“冰河期”,結果導致約15%的畢業(yè)生選擇留級多讀一年“大五”。待他們進入社會后,又得面對平均收入連年下降的事實,成為了“窮忙一族”
寬松世代似乎一直遭受著各種嘲諷。在學校的時候,“頭腦死板”、“思維笨拙”是他們的標簽。到了社會,又多了“不適應社會”的標簽。在情場,又被扣了“草食男”的帽子。另外,缺乏競爭意識,崇尚“唯一”,不爭取“第一”。他們有強烈的自我肯定感,覺得自己有獨一無二的長處。這一點總是無法得到長輩的理解,長輩們覺得這是缺乏自信的阿Q心態(tài)。
日本書籍市場上有不少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寬松世代被歧視和諷刺的程度,比如《讓寬松世代具備執(zhí)行力的50種方法》、《與寬松世代相處說明書》、《讓寬松世代動起來的77種方法》、《讓寬松世代充滿戰(zhàn)斗力——只要6件小事就能讓他們徹底改變》。
日本電視節(jié)目有過這樣一個短?。簩捤墒来男聠T工在公司非常散漫,比起工作,更熱心與朋友吃喝玩樂。上司有一天終于發(fā)飆了:“你聽好了!你沒有完成規(guī)定的工作,卻因為要和朋友喝酒,提前就走了,這不很荒唐嗎?”員工故意擺了一副扭曲的臉笑著說:“我就是這樣的嘛,那我辭職可以吧。”上司氣得說不出話。短劇或許有夸張的成分,不過卻反映了寬松世代在職場相對于上一代人,更容易一言不合就辭職的現象。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曾總結了寬松世代的三個特征:1、討厭被罵、抗壓能力弱。2、消極被動,打一下屁股才會動一下;3、寧愿我行我素,也不太愿意跟上司打交道。這三個特征,似乎恰恰是上面短劇中寬松世代員工的準確描述。
當然,這些寬松世代的特征,并不一定都是寬松教育的錯,新時代日本經濟形勢的改變也有很大的影響。寬松世代成長的期間,正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衰退,企業(yè)倒閉,就業(yè)難,各種問題相繼而來。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寬松教育下的一代都希望減少自己對工作單位的依賴,把自身的成長放在優(yōu)先的位置。因為童年時期,經濟不景氣,所以從小學會了不會隨便浪費金錢,不會去做性價比低的事情。
一位名叫櫻井樹吏的寬松世代在網上撰文說:“公司新員工招聘和培訓會上經常聽到‘現在年輕人的思維真無法理解’,大家都被這么說過吧?大家也對晚輩有過這樣的感覺吧?實際上這樣的話,已經存在了4000年以上了。跟什么年代沒有多少關系。而且還會一直說下去。時代一直在發(fā)展,人與人的距離、交流的方式都在改變,隔代難免都會誤解。寬松世代并沒有多少特殊,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一代,不應該被扣那么多標簽?!?/p>
在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中,他們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讓他們成為日本最尷尬的一代。作為教育政策試驗的產物,寬松世代有時也被調侃為“實驗臺世代”,可以說,寬松教育給寬松世代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以致很多年輕人被稱“寬松世代”的時候感覺被歧視了。
2016年4月日本企業(yè)情報公司O-UCCINO對688名寬松教育接受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57.7%認為被稱為“寬松世代”讓他們感到不愉快。不過他們承認自己具備寬松世代的這些“標簽”:害怕被打擊、總是擔憂失敗,比較自我為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手機依賴癥。至于寬松教育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他們認為寬松教育讓他們的想法比較消極,遇事沒有緊迫感,想法天真,競爭意識薄弱,時間觀念比較差等等。畢業(yè)后又遇到日本企業(yè)大規(guī)模裁員,遭遇就職冰河期??梢哉f,寬松教育讓寬松世代的前期人生有嚴重的挫敗感。
戰(zhàn)后的日本舉國同心重振經濟,日本人被西方稱為“經濟動物”。國家、公司、家庭、個人,宛如命運共同體,那時的終身雇傭制度使公司成為連接個人和社會的忠誠紐帶。這種“忠誠”與明治維新時代國民對天皇的忠誠一樣,讓日本人在安全感中生活工作著。
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開始衰退,“失去的二十年”潛移默化,讓寬松世代在一種缺失感中成長起來。他們不知道國家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為何而奮斗。
有一所中學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做了一項關于未來夢想的調查,結果超過50%的學生表示未來的夢想是“成為正式員工”。前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在他的《中國大問題》一書中強烈地表達了對日本年輕一代缺乏進取心的擔憂。他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對比日本、中國、美國三國學生成為優(yōu)秀人才欲望的調查。中國和美國的學生中,夢想成為杰出人才的人的比例都接近80%,而日本學生的這個比例只有約30%。
對個人前途的信心總是與國家未來發(fā)展聯系在一起。寬松世代對日本的未來比較悲觀,也為自己的經濟保障感到不安。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不愿意交年金,因為擔心未來日本經濟繼續(xù)惡化,政府可能會削減養(yǎng)老金。有一位年輕員工甚至說:“我不能保證自己能活到可以領取養(yǎng)老金的年齡。”這些可以看出寬松世代對未來的不安,考慮問題十分保守。
然而,不管寬松世代被扣上多少標簽,不少人還是沒有否認他們剛好不幸地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背起了黑鍋。日本經濟的長年不景氣正好從他們身上呈現出來。
總合企劃團體Farwd和株式會社Samurai Note曾做過一個海報,寫著:“寬松世代的逆襲——讓我們的一代,成為黃金的一代。”這個海報說出了寬松世代內心深處的聲音。寬松世代作為時代教育試驗的“失敗品”,在誤解和壓力中一直在思考屬于自身的意義。
日劇《寬松世代又如何》就是這樣一個縮影。反映了日本年輕人隱藏內心卻難以說出的聲音:長輩們喜歡說:“果然是寬松世代啊!”我們的態(tài)度是:“寬松世代又如何?”
《寬松世代又如何》的編劇宮藤官九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編這部劇的目的是想通過這部劇給寬松世代一些正面的評價。里面有幾句臺詞:“但是啊,寬松世代也是有優(yōu)點的,比如不想拖別人的后腿,盡量不給周圍的人添麻煩,懂得尊重他人的個性。”
《寬松世代又如何》第8集中,上班族坂間正和跟店員離別的時候說:“一直感覺7年的上班生活一事無成,在最后幾個月中徹底顛覆了。覺得得到了很好的人生經驗,也獲得了成就感?!迸赃叺拈L輩說:“不過就是做成了100份親子飯嘛?!绷硪粋€長輩說:“太可惜了,你還年輕,以后路還長,還要繼續(xù)往上爬什么的?!臂嚅g堅定地反問:“前面的路還有什么?往上爬到哪里是頂呢?”在他看來,能做了100份讓客人滿意的親子飯,也就是自身意義的一部分了。
現在的寬松世代有一句流行語:“雖然當不了社長,但我可以不斷成長。不管這個時代多壞,我不想變壞?!?/p>
寬松世代之后,日本人稱之為“醒悟世代”。寬松世代,帶著寬松的教育背景,繼續(xù)面對嚴格殘酷的未來。
有教育學者為他們感到同情:“教育政策可以改變,可是人生卻不能重來?!?/p>
也有長輩為他們抱怨不平:“那么不寬松的一班家伙,居然叫做寬松世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