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正
每個菜攤子上幾乎都有小蔥。小蔥一般不是賣的,而是用來送的。老顧客來買菜,買蘿卜買土豆買白菜,多少不拘,臨了問一聲:“給您點蔥?”也不等回答,就扯了一撮,掖到袋子里遞過來。面目不熟悉的生客,買的不多不少,攤主也會問:“要點蔥不?”那人頓一下,笑笑地說:“謝啦,您給點吧,我下面條?!比羰怯龅搅邌莸馁I主,買二兩小白菜下面條,還讓饒上一把蔥,攤主就說今天沒有。那人眼尖著呢,指著縫隙里,說:“那不是?”攤主或是搖頭苦笑,扯幾根給他,或是惱了,說“沒有就沒有”!
小蔥實在不算個事。山東人離了大蔥難受,可是沒聽說哪里人離不了小蔥的,小蔥就像它在菜攤上的地位,有也可,沒有也湊合。除了搞種植的,家里種菜,沒見整條地畦栽蔥的,它往往種在地畦的兩邊,就像籬笆一樣。小蔥是佐料,是配角。做豆腐羹,沒豆腐不行,少點小蔥只是有點遺憾;做紅燒鯽魚,完了快起鍋時,在醬紅的魚身上灑點蔥末,添香增色不少,但沒有也行。小蔥單個兒成不了菜。
但是,你若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少了這么點事總覺得沒撓到癢處,比如說麻婆豆腐吧,沒有那點細細的綠蔥段,沒有那么點濃濃蔥香,再多麻油辣子也還遺憾,少了點什么呀。所以不能小看配角,配角有時候就是畫龍后的點睛,就像一條長裙配的一根腰帶,隨意那么一扎,曲線就出來了。
小蔥若是比之于人的生活,那就是一個人的愛好。工作、事業(yè)、家庭等,那是主料,是米飯,是土豆蘿卜;愛好是配料,是點心,是小吃,是小蔥。它們相互佐味,把一個人的主業(yè)和業(yè)余配搭出不同的滋味來。一個人若只有主業(yè),沒有愛好,那么他的層面就太單一了,也就單調(diào)了,缺乏色彩和各種滋味的人生是乏味的,很容易異化。若是在業(yè)余有愛好,比如說讀書、寫作、音樂、攝影之類,那么他就擁有了豐富性,就能調(diào)劑主業(yè)帶來的負面情緒,還能給主業(yè)以靈感。有愛好的人更容易快樂。有人說,如果愛好成了主業(yè),那怎么說?那得恭喜您成功地做了一道土豆炒土豆。
要承認不是所有的菜都能成為主料,都能在菜攤上論斤論兩,如果你不是或者沒有成為主料,那么也可以做一味出色的配料,比如說小蔥。把配料做好了,也是成功的,不是很多明星都做過路人甲嗎?退一步說,奧斯卡都還設(shè)了最佳配角獎呢,這是對“小蔥”的致敬。門羅的短篇、汪曾祺的散文,對于文學世界來說,也是小蔥的角色,可是因為有味道,一樣獲得了該有的位置。各種秀場的主料有足球明星、歌星、影星等,但若是沒有觀眾,那就該歇菜了,沒有小蔥的結(jié)果很可怕,所以你不要怕人問你:“你算哪根蔥?”
沒有小蔥的菜攤子會怎樣?這我見過。一次某攤主吃飯,他的女兒看攤,一個熟客沒買他的菜,卻拎著一條魚,向他討幾根蔥。他女兒很不高興,就說沒有,那人瞥了一眼,笑笑,到隔壁攤上要了一把,以后就再也沒到他家來過。菜是幾乎天天要買的,這么一算,小蔥的附加值高得驚人。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