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麗莎
9月4日晚上,我收看了《2015開學第一課:英雄不朽》。第一課的內(nèi)容分為“愛國”“勇敢”“團結”“自強”四個篇章,邀請了許多抗戰(zhàn)老兵和老藝術家,通過一個個英雄故事的真實講述,共同緬懷這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
在這一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英雄叫趙一曼。她是一位巾幗英雄,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敵人怕她、恨她。在一次戰(zhàn)斗中,她不幸中彈被俘。盡管日軍對她嚴刑拷打,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但她至死都沒有說出和游擊隊有關的任何信息。郭沫若也曾為其題詩紀念:“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在介紹到她給七歲兒子留下的那封家書時,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這樣的母親是何等偉大??!
國歌的創(chuàng)作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故事。對于我們每個同學來說,國歌再熟悉不過了。每次升國旗,我們都要唱國歌,可又有多少同學知道國歌背后的故事呢?節(jié)目中,93歲的秦怡奶奶用語言給我們重現(xiàn)了國歌中描寫的真實戰(zhàn)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原來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33年,日軍一直攻打到了長城腳下,用重炮把長城轟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為了把日軍阻擋在長城外,無數(shù)的守軍從四面八方趕來,和敵人進行殊死拼殺,用他們的身軀死死地堵住了這個缺口。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當再次齊唱起國歌的時候,我的胸中有股熱血涌向心頭,一幅幅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浮現(xiàn)在眼前。
同學們,先輩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才換來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共同振興偉大的祖國!
226300 江蘇省南通市理治小學
指導老師 季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