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胭, 于洪敏, 梁 婧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101416)
?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再造
張雪胭,于洪敏,梁婧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101416)
現(xiàn)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業(yè)務流程繁雜、各環(huán)節(jié)獨立、數據來源科學性不強,并且存在不必要的物流活動,需要進行調整優(yōu)化。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據,參照供應鏈管理在實踐中的應用,從刪除冗余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有用流程、提高信息化程度等方面,提出流程再造策略,即以信息系統(tǒng)為中心,以信息流為基礎,改進物流配送,提高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效益。
供應鏈;維修器材;裝備保障;流程再造
供應鏈管理通過對信息流與物流的有效控制,將裝備維修器材承制單位、供應商、部隊維修管理部門,直至部隊修理機構連成一個整體,把各自獨立的利益相關者集合成高效的合作團隊,形成一種高效運行的動態(tài)聯(lián)盟[1],為利益相關者帶來期望的軍事或經濟收益。業(yè)務流程再造則強調對企業(yè)業(yè)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從而獲得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業(yè)績。在供應鏈管理理論下進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再造,就是要通過有效處理從研制生產單位、器材供應商、軍隊各級維修器材管理機構、倉庫到使用單位的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強化信息流的主導作用,優(yōu)化裝備維修器材物流,提升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效益。
供應鏈管理理論提出以后,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且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美軍借鑒供應鏈管理理念和沃爾瑪等現(xiàn)代物流公司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即時后勤補給”的理論,并成功運用于伊拉克戰(zhàn)爭[2]。我軍裝備領域對供應鏈管理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何海寧[3]、奚水兵[4]76、趙坤[5]等以裝備保障系統(tǒng)為核心節(jié)點,提出了維修器材供應鏈管理的思路方法。隨著軍隊編制體制的調整以及軍民融合的深度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會參與到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活動當中,在完成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任務的同時,還要考慮各相關方的利益,確保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1.1現(xiàn)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
我軍裝備維修器材保障基本上是采用信息由基層到總部逐級匯總,然后物流與信息流同時逐級撥付的方式進行,裝備維修器材從承制單位或者供應商出發(fā),由軍隊購買進入部隊各級倉庫,再從相應級別的倉庫撥付各修理機構。裝備維修器材的需求計劃由各修理機構提出,逐級匯總至總部維修管理部門;維修器材的撥付根據修理機構級別的不同,由不同級別的維修管理部門進行購置并儲存入相應級別的倉庫,經由各修理機構申領,向修理機構撥付[4]77。以陸軍師修理機構為例,現(xiàn)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陸軍師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圖
1.2現(xiàn)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業(yè)務流程可滿足當前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需要,整體上流程比較合理,但部分業(yè)務流程仍存在一些問題,有較大改進空間。
1.2.1業(yè)務流程較為繁雜
裝備維修器材保障需要從基層到總部的信息匯總,再從總部到基層的信息傳遞以及裝備維修器材的撥付,越是基層單位,整個業(yè)務流程越長。為了滿足基層修理分隊裝備維修器材的需求,要經過整個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所有階段的匯總、分析、預測和申請等環(huán)節(jié),因此,其響應周期是整個業(yè)務流程的周期。通常在裝備維修器材從生產到撥付修理分隊的整個過程中,工廠制造和裝配只占整個業(yè)務流程時間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業(yè)務處理、信息處理、運輸、倉儲以及等待等環(huán)節(jié),而正是這些時間影響了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效率。
1.2.2各環(huán)節(jié)相對獨立運行
裝備維修器材保障包括需求預計、器材購置、計劃調撥、運輸、倉儲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涉及承制單位、器材供應商、維修管理部門、倉庫、修理機構等諸多單位、部門,各單位、部門之間是一種相對獨立、平行對等的地位關系,各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不夠緊密。在裝備維修器材保障過程中,供應商、倉庫、修理機構之間直接溝通較少,主要依賴各級器材管理部門實現(xiàn)保障流程各節(jié)點的溝通。這種各環(huán)節(jié)獨立運行,相互之間信息溝通不便的模式,致使信息流程長,關系協(xié)調復雜[6]。
1.2.3數據來源科學性不強
目前我軍裝備維修器材保障還沒有擺脫粗放型經驗管理模式,確定維修器材保障需求時,仍沿用過去逐級上報的方式。在上報過程中,對各修理機構上報的數據沒有有效的驗證核實手段,致使各級上報數據科學性不強;機關決策時,也沒有大量有效的維修器材保障數據作為支撐,為避免影響正常的裝備維修工作,不可避免的要以增大裝備維修器材庫存量為代價,造成裝備維修器材的積壓和浪費。由于對裝備維修器材需求量和需求分析掌握不詳細,我軍很多裝備維修器材,既有相當一部分嚴重積壓,尤其是老舊維修器材,同時又有一部分嚴重缺貨[7];同一種維修器材在不同隸屬關系的各單位之間,也存在著積壓和缺貨并存的現(xiàn)象,且相互之間調劑困難,影響了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高效運行。
1.2.4存在不必要的物流活動
由于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是層級式保障模式,裝備維修器材物流通常也是依照層級,從承制單位或供應商處獲得以后,依次存入總部直屬倉庫、軍區(qū)軍兵種倉庫、軍師旅單位倉庫直至團級單位倉庫。這種物流活動只是按照層級逐級撥付,完全不考慮各級倉庫的位置關系,有時會出現(xiàn)裝備維修器材的供應商和修理機構在同一地市,但裝備維修器材從供應商到修理機構卻要經過長途運輸至上級倉庫,然后逐級撥付到修理機構的情況,極大地浪費了保障經費以及保障時間。
在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中引入供應鏈管理理論,以保障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對現(xiàn)有流程進行再造,可以有效提高裝備維修器材保障能力。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再造應綜合考慮對冗余環(huán)節(jié)的刪除、對有用流程的優(yōu)化、提高流程信息化程度等方面。
2.1對冗余環(huán)節(jié)進行刪除
現(xiàn)行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逐級匯總與逐級撥付的模式,使信息流和物流都產生了一些冗余環(huán)節(jié),拉長了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周期,應當針對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壓縮,刪除冗余環(huán)節(jié)。從信息流的角度,逐級匯總并逐級下達調配計劃的流程,致使每個節(jié)點的傳遞都需要消費大量時間,尤其臨時增補的裝備維修器材,從申請計劃到器材請領的過程所需時間較長,應該加強對各級信息的整合,通過綜合業(yè)務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各級各類單位、部門在同一系統(tǒng)不同權限下的信息共享,減少人工上報環(huán)節(jié)。從物流的角度,應減少裝備維修器材的撥付環(huán)節(jié),以地理位置作為裝備維修器材撥付的主要依據,減少由于逐級撥付造成的維修器材多級存放、多處周轉、物流長度增加等問題。
2.2對有用流程進行優(yōu)化
對有用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要進行優(yōu)化。一是消除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利用信息系統(tǒng),可以更有效地調整訂單處理方式,實現(xiàn)個性化訂單,將原來批次處理的訂單改為單獨處理,處理完一單,交倉庫打包發(fā)送一單,減少裝備修理機構對維修器材的等待時間。二是優(yōu)化運輸周轉,借鑒地方物流公司管理模式,建立配送中心和各類節(jié)點,提前做好規(guī)劃,優(yōu)化運輸周轉環(huán)節(jié)。三是改進裝運模式,在確定裝備維修器材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選擇恰當的集裝箱、調整不同維修器材的裝運配比等方式,改進裝運模式,有效利用運輸工具的最大載荷。
2.3提高流程信息化程度
提高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信息化程度是流程再造的重要內容,應當盡量減少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中的人工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一是完善基礎數據收集,加強信息共享,在分析各業(yè)務信息的基礎上,統(tǒng)一標準數據,實現(xiàn)相互共享、相互交換。二是拓展綜合業(yè)務信息系統(tǒng)功能,除完成裝備維修器材的統(tǒng)計計算外,結合裝備作戰(zhàn)訓練任務,針對不同作戰(zhàn)樣式、不同訓練強度,展開裝備維修器材消耗預計,針對維修器材保障的基本情況,建立裝備維修器材儲存品種、數量、布局、運力調整、運輸線路選擇等模型,為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各項決策提供支持。三是拓展信息終端,按照物聯(lián)網的理念,發(fā)展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信息終端,通過有線、無線、移動、固定等形式,實現(xiàn)器材終端與信息系統(tǒng)的有機融合,形成平戰(zhàn)一體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信息化模式。
根據流程再造策略,對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中信息流、物流按級別逐級傳遞的流程進行優(yōu)化,通過加大信息流的授權與分發(fā)管理縮短物流,形成圍繞配送中心各節(jié)點的輻射狀物流,加大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信息化處理環(huán)節(jié)的比例,提高信息化手段處理程度。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可以劃分為需求預計、器材購置、器材調配、器材倉儲、器材撥付等階段。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主體包括各級裝備維修器材管理機構、裝備維修器材配送中心、各級裝備修理機構、承制單位或供應商等?;诠湽芾淼难b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圖如圖2所示。
基于供應鏈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對傳統(tǒng)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了信息系統(tǒng)的作用,將原來人工逐級上報匯總的情況轉為信息系統(tǒng)處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依靠真實可靠的數據積累,解決客觀性不強的問題;二是將各級倉庫整合為區(qū)域化配送中心,改變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信息流逐級上報、物流逐級撥付的傳統(tǒng)流程,簡化為依據地域劃分,由承制單位或供應商直接發(fā)送或由配送中心統(tǒng)一配送,減少裝備維修器材物流長度,提高保障效率;三是通過合理的信息分發(fā),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各節(jié)點能夠及時掌握所需信息,組織生產、調運、儲備、維修等各項業(yè)務,縮短了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溝通交互時間;四是借助信息系統(tǒng)掌握各裝備使用單位維修器材實際消耗情況,并作為未來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決策以及分析部隊裝備管理情況的重要依據。
圖2 基于供應鏈的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圖
適應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需求,實現(xiàn)裝備維修器材的精確保障,有必要對現(xiàn)有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進行改造,構建符合現(xiàn)代裝備維修需求的維修器材保障流程?;诠湹难b備維修器材保障流程,以信息系統(tǒng)為核心,通過對信息流的控制,提升物流效率,能夠以流程優(yōu)化帶動和保證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高質高效,進而提升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效益。
References)
[1]仝若貝.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企業(yè)流程優(yōu)化研究[J].物流技術,2012,31(6):119-121.
[2]王豐,姜大立,甘明.信息化戰(zhàn)爭軍事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32.
[3]何海寧,舒正平.裝備維修器材供應鏈保障模式初探[J].國防技術基礎,2006(6):24-25.
[4]奚水兵,伊洪冰,劉學程,等.供應鏈管理在軍事裝備維修器材保障中的應用研究[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1,13(3):76-79.
[5]趙坤,張春潤,熊林偉,等.基于魯棒性的裝備維修器材供應鏈管理優(yōu)化研究[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2,14(1):67-71.
[6]曾勇,金秀滿,趙勇.軍事供應鏈流程集成優(yōu)化研究[J].物流技術,2011,30(5):211-213.
[7]王瑞朝,王遠達,盧永吉,等.軍用飛機備件供應保障流程分析[J].飛機設計,2009,29(2):77-80.
(編輯:李江濤)
Reengineering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Apparatus Support Process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ZHANG Xueyan,YU Hongmin,LIANG Jing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curr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apparatus support process due to its complicated business flow, independent links from each other, weak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ata sources, and unnecessary logistic activities. This paper,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y, taking reference of applic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practice, proposes process reengineering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like deleting redundant links, optimizing usable flows 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which focusing on the information flow, improving logistics and enhance supply effectivenes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apparatus arou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pply chain; maintenance apparatus; equipment support; process reengineering
2015-09-10
張雪胭(1977-),女,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裝備管理。meteorxyz@163.com
E93
2095-3828(2016)04-0020-04
A
10.3783/j.issn.2095-3828.2016.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