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璐
9月20日是愛牙日,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我們吃飯、說話都會用到牙齒。當然,愛牙日怎么少得了科普動物朋友的牙齒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動物世界里,動物朋友是如何做到“愛牙牙”的呢?
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我們吃飯、說話都會用到牙齒。同時,牙齒又是脆弱的,如果不細心保護,就會發(fā)生各種病變。愛牙護齒,需要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人類一樣,動物也會生病,若是得了牙病會影響進食,甚至死亡。動物沒法兒刷牙,那么它們是如何保持牙齒健康的呢?
動物朋友的飲食習慣
動物吃的是生食,而人吃的多半是熟食,飲食習慣的不同也決定了清潔方式的不同。靈長類動物雖然喜歡吃香蕉等水果,但它們的食譜比較豐富,會進食很多粗糙而富含纖維的食物。這些食物不易發(fā)酵,還有利于牙齒清潔。
人類食用的多為熟食,充分地分解蛋白質(zhì),雖然每天刷牙,也會產(chǎn)生齲齒。而且,加工食物會造成維生素流失,膳食不均衡容易引發(fā)口腔潰瘍、牙齦發(fā)炎等。所以,保持口腔健康不僅需要注重清潔衛(wèi)生,還要適量補充日常食物所缺乏的各種維生素。
海洋中的“全科醫(yī)生”
在海洋中,有一類著名的“全科醫(yī)生”,本領(lǐng)超群,能為其他魚類清潔身體,去除皮膚、口腔、魚鰓里的寄生蟲等,被美稱為“醫(yī)生魚”?!搬t(yī)生魚”學名叫裂唇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體態(tài)嬌小修長,嘴長牙尖。多在珊瑚礁、巖石旁設(shè)立“醫(yī)院”,與其助手“清潔蝦”一同為魚友治病。
它們通過啃食的方式來清除魚身體傷口上滋生的細菌和寄生蟲等,從而達到“治病”的效果,使其他魚類保持身體健康和舒適。比如,清潔魚能游進鯊魚和石斑魚的嘴里,將它們的口腔清理得一干二凈,而珊瑚蝦則不辭辛勞地為大魚們清潔魚鰓及身體表面。因為精湛的“醫(yī)療技術(shù)”,“魚醫(yī)生”在海中很受大型魚類的歡迎,不用擔心被傷害或是捕食。
陸地動物的潔牙妙招
陸地上的動物們就沒有海洋動物那么好的待遇了,它們沒有全科醫(yī)生,不過也各自有著保持口腔清潔的妙招。大多數(shù)動物的牙齒呈錐形,構(gòu)造遠沒有人類的復雜。森林之王獅子的牙縫很寬,這種特殊的牙齒構(gòu)造有效地減少了口中的食物殘留。
鱷魚是肉食動物,可是當你看到一只鳥站在它的血盆大口中時,不要驚訝。因為小鳥是自己鉆到鱷魚嘴里的,它正在啄食鱷魚牙齒間殘留的食物。鱷魚先生樂得享受牙齒清潔,不會把它吞進肚子的。因為其這種膽大的舉動,人們也叫這種鳥“牙簽鳥”。
溫馨提示
人工馴養(yǎng)環(huán)境中的動物們沒有魚醫(yī)生,也沒有牙簽鳥,不過它們在馴養(yǎng)師們的悉心呵護下生活得非常幸福,快樂!瞧,馴養(yǎng)師正在用特制的牙刷為動物朋友們刷牙,按摩牙床,這種VIP待遇讓它們很是享受。
動物世界中的牙齒之最
牙齒作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動物的生命歷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勝者為王、適者生存,為了繁衍生息,動物們的牙齒隨著世代的變遷演變成更加適合捕食的結(jié)構(gòu)。
世界上最長的牙齒
大象牙齒的興衰與其壽命息息相關(guān)。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約3.5米,重約107千克。大象以植物為食,碾碎堅韌的植物纖維主要靠兩對臼齒,也叫工牙。大象口腔內(nèi)還有其余5對待命狀態(tài)的牙,它們會依次替換磨損脫落的工牙。隨著牙齒的新老更替,大象也逐漸衰老,直至死亡。
更換最頻繁的牙齒
鯊魚的牙齒布滿上下頜,排列成行,除最外一排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其余幾排都是“仰臥”,處于一種從內(nèi)向外不斷更換的運動狀態(tài)。一旦最外一層的牙齒發(fā)生脫落,里面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外移動,補足空缺。因此,鯊魚在一生中通常要更換數(shù)以萬計的牙齒。這些牙齒尖而鋒利,齒尖朝后,呈倒刺狀,能有效地防止獵物脫逃。正因為牙齒經(jīng)常性地更新,使鯊魚在一生中都保持著良好的戰(zhàn)斗力。
位置最奇怪的牙齒
鯉科魚(鯉魚、青魚、草魚等)的牙齒不是長在嘴里,而是長在喉嚨里,因為這里是其磨碎食物的第一加工場所。因為魚類的食性各不相同,所以咽喉齒的形狀也有很多種,有的扁而薄,有的呈指形,有的尖端銳利,有的帶鉤,也有的表面帶鋸齒,還有的和哺乳類的臼齒相似。
數(shù)量最多的牙齒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的嘴長在小觸角的下方,是一個只有針尖大小的小洞。驚人的是,這個小洞里容納了25600顆牙齒!更奇特的是,這些牙齒長在舌頭上!蝸牛的舌頭呈齒狀,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齒舌的表面像銼板一樣,有一些角質(zhì)的小齒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蝸牛吃東西的時候就用這把“小銼板”把植物的葉子磨碎,再一點點地吃下去。這些牙齒很小,肉眼無法看到,但是卻十分厲害,即便你把蝸牛放入一個比它的身體還硬的硬紙盒中,它也能咬破硬紙板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