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洲,陳健明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湖南株洲412003)
毛易礦區(qū)外圍滑脫構造特征及找煤淺析
周榮洲*,陳健明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湖南株洲412003)
湘中毛易礦區(qū)外圍發(fā)育了推覆構造金盤侖斷層(F1),通過對金盤侖斷層(F1)上覆系統(tǒng)、滑脫帶、下伏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認為F1淺部變形強烈深部變形較弱,為煤系的賦存提供了有利條件,下盤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下統(tǒng)測水組,呈向斜構造產出,為構造下的賦煤遠景區(qū),具有很好的找煤前景。
金盤侖斷層;推覆構造;向斜;找煤
湘中地區(qū)經過多年的勘探開發(fā),煤炭資源暴露區(qū)和淺部的開發(fā)程度越來越高,尋找新的煤炭資源的工作重點將由暴露區(qū)向隱伏區(qū)轉移。隱伏區(qū)找煤主要指“三下”(老地層下、構造下和紅層下)找煤,而“老地層下和構造下”找煤主要是指利用推滑覆構造理論尋找新的煤炭資源。推覆、滑覆構造是控制煤系現(xiàn)今賦存狀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滑脫覆構造的特征對指導構造下找煤具有重要意義。
湘中毛易礦區(qū)外圍(研究區(qū))位于湖南長邵斷坳北段漣源坳陷中部隔擋式褶皺帶,北至晏家鋪向斜南段外延,南至毛易礦區(qū),東緣橋頭河向斜向斜金竹山礦區(qū),西臨冷水江向斜。自晚古生代以來研究區(qū)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煤系后期改造顯著、煤田構造復雜。
研究區(qū)主要控煤構造樣式為隔擋式褶皺和層間滑動斷層(徐志斌,1996)。區(qū)內褶曲構造以毛易—晏家鋪向斜為主體,以逆沖推覆構造為基本構造格架(圖1)。研究區(qū)內推覆構造金盤侖(F1)下盤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下統(tǒng)測水組,呈向斜構造產出。
研究區(qū)推覆構造金盤侖斷層(F1)滑脫面位于下石炭統(tǒng)石磴子組泥質灰?guī)r與測水組下段之間。上覆系統(tǒng)由中上石炭統(tǒng)壺天群、下石炭統(tǒng)梓門橋組、測水組、石磴子組組成的毛易向斜,地層較完整。下伏系統(tǒng)由下石炭統(tǒng)測水組(主要是測水組下段)、石磴子組組成的毛易—晏家鋪含煤向斜(圖2)。
圖1 研究區(qū)地質簡圖
2.1上覆系統(tǒng)
毛易向斜南北長約6.9km,東西寬1.6km,軸向北北東,西區(qū)翼傾角較陡,為20°~50°,東南翼地層傾角較緩,一般為15°~30°,兩翼稍不對稱。淺部產狀略陡,往深部變緩,形似碟狀(圖2),核部為壺天群,兩翼分別為梓門橋組、測水組和石磴子組。
圖2 9線剖面圖
2.2滑脫帶
金盤侖斷層(F1)滑脫面在淺部一般傾角較陡,破碎帶一般寬約3.0m。大建煤礦紅新井+115石門在底板石磴子組泥質灰?guī)r中揭露了金盤侖斷層(F1)。斷層上盤泥質灰?guī)r因構造牽引傾向南東(原本傾向北西),斷面處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充填方解石脈,見擦痕、階步。破碎帶寬約2.0m,主要由構造泥巖、灰?guī)r包體等組成。構造泥巖巖性為鈣質泥巖和砂質泥巖,深灰色,原生層理被密集劈理所破壞,呈揉皺狀。構造泥巖中夾灰?guī)r透鏡體,表面光滑。破碎帶直接與5煤層接觸,5煤層厚2.2m,為粒狀結構粉煤,是典型的構造煤(圖3)。
圖3 大建煤礦紅新井+115石門素描圖
2.3下伏系統(tǒng)
下伏系統(tǒng)為隱藏在金盤侖斷層(F1)下的毛易—晏家鋪含煤向斜,具有較明顯的東西分帶、南北分段的特征。
東西分帶:毛易—晏家鋪向斜主體部分為中帶,向斜兩翼(滑脫斷裂帶)分別為西帶與東帶。
南北分段:晏家鋪向斜的揚起端為北段,毛易短軸向斜為南段,毛易—晏家鋪向斜“鞍部”為中段。
2.3.1東西分帶特征
中帶為毛易—晏家鋪向斜主體部分,向斜兩翼分別為西帶與東帶。
西帶和東帶為近順層滑脫帶,表現(xiàn)為逆沖推覆、導致地層(煤層)重復。西帶一般巖層傾角較陡局部地區(qū)地層甚至出現(xiàn)倒轉,東帶巖層較緩,較連續(xù)。構造變形強度從向斜兩翼至向斜軸部由強變弱,西翼變形強于東翼。
2.3.2南北分段特征
北段:
北段東帶主要斷裂為金盤侖斷層(F1),F(xiàn)1在渣渡礦區(qū)南段表現(xiàn)為地層重復,在該斷層之上重復了石炭系下統(tǒng)測水組及石磴子組,且渣渡礦區(qū)南段出露的測水組為F1上盤,為不均衡逆沖斷層導致的地層重復。北段西帶煤系整體呈條帶狀分布,但在局部尖滅,這可能與構造擠壓抬升剝蝕有關。
中段:
中段為晏家鋪—毛易向斜之間的“鞍部”。受后期構造作用的影響,中段抬升遭受剝蝕,寬度變窄。中段中帶僅出露基巖石磴子組灰?guī)r,中段東、西兩帶測水組剝蝕嚴重,僅在斷裂帶以透鏡狀零星出露。
中段東帶發(fā)育一逆沖推覆斷層,將C1s推到了C1c之上。斷層在剖面上表現(xiàn)為一定寬度的破裂帶,在斷裂帶內可見雜搓碎的巖塊、巖屑、透鏡體等。斷層帶的構造透鏡體,其長軸產狀與斷層面大致平行,斷層趨勢產狀260°∠59°(圖4)。
圖4 斷裂帶照片
本段可見小褶皺小斷層等小構造,西帶斷層帶可見測水組砂巖受到南東—北西方向強烈擠壓而形成眾多小褶皺,南東向斷層逆沖于砂巖之上,斷層帶可見“S”形揉皺(圖5)。
圖5 D130-D132素描圖
南段:
南段西帶構造復雜,煤系受斷層切割,出露不連續(xù);中帶構造簡單,出露煤系為推覆構造上盤地層,寬度較為穩(wěn)定;東帶斷層的展布形態(tài)基本與煤系地層一致,逆沖推覆斷層基本上順層,煤系為逆沖推覆斷層下盤地層,出露寬度穩(wěn)定。
南段可見次級褶皺,具有向斜寬緩,背斜窄短的特征,與漣源凹陷中部隔擋式構造帶的特點相吻合。斷裂帶中出現(xiàn)構造角礫巖,由于逆沖推覆斷層,東部局部巖層構造變形較為強烈。
研究區(qū)南段東翼大建煤礦區(qū)坑探結果表明在F1斷層下盤所保留的煤系一般厚40~70m,而5煤層底至石磴子組頂界的距離大多在30m以內,因此F1斷層下盤保留5煤層的可能性很大(圖6)。
圖6 大建煤礦預測區(qū)構造模式(楊雄庭,1999)
3.1構造應力場分析
根據(jù)配套分析的結果(表1),可以確定3套共軛剪節(jié)理。顯微構造、巖組分析、節(jié)理統(tǒng)計和小褶皺應力分析等成果,均一致反映研究區(qū)自晚古生代以來先后經歷了3期構造應力場。
表1 共軛剪節(jié)理產狀配套統(tǒng)計表
第一期為印支期,構造變形以南東—北西向的擠壓變形為主,主要是由于南?!≈Ч虐鍓K與華南古板塊的碰撞、拼合以及其內部一些地體的碰撞聯(lián)合作用。這一期的擠壓作用塑造了本區(qū)構造的基本格局。
第二期為燕山期早中期,構造應力場最大主壓應力軸為北東—南西向,最大拉張應力方向為北西—南東向。該伸展作用導致沉積蓋層沿加里東構造層頂部滑體層向南東方向發(fā)生大規(guī)模重力滑動,形成區(qū)域性蓋層重力滑動構造,改造了印支期的部分構造面貌。同時,一些向斜的兩翼亦發(fā)生滑體向向斜核部的重力滑動,一些局部重力滑動構造開始形成。在北東—南西向的側向擠壓作用下,向斜中部隆起遭受剝蝕,導致晏家—毛易向斜的中部石磴子組直接出露地表。與此同時,晏家鋪向斜南段揚起,向北東傾伏。
第三期為燕山晚期,應力場表現(xiàn)為北西西—南東東向擠壓,致使先期形成的褶皺和斷層再次發(fā)生活動,構造面貌更加復雜化。至此,研究區(qū)現(xiàn)今構造格局基本形成。
3.2有限元模擬分析
通過有限元模擬分析得出,向斜的擠壓變形主要集中在兩翼,并且變形發(fā)育在軟弱帶(即煤系),向斜深部變形減弱。毛易向斜在受到擠壓作用時,兩翼的含煤地層將成為變形集中區(qū),導致構造較為復雜;而向斜深部變形較弱,煤系地層能較好的保存。若是兩側受力不均,則應力主要集中在較大力源一側。研究區(qū)西側的構造復雜程度強于東側,說明受到是兩側不均勻的擠壓作用,并且應力較大一側為西側(圖7)。
圖7 應變第二不變量和主偏應力模擬結果(黑色箭頭和長度表示主應變軸的大小和方向)
研究區(qū)自晚古生代以來先后經歷了至少3期構造應力場,現(xiàn)今的構造面貌是多期構造疊加的結果。
研究區(qū)測水組發(fā)育的煤層及泥巖為區(qū)內重要的軟弱層,為滑脫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研究區(qū)全區(qū)發(fā)育推覆構造——金盤侖斷層(F1),從地表露頭、剖面、井下巷道(石門)均揭露了金盤侖斷層(F1)滑脫帶(斷層面)、上覆系統(tǒng)和下伏系統(tǒng)。
金盤侖斷層(F1)導致了測水組含煤地層重復,在毛易向斜(已進行精查的毛易礦區(qū))之下,隱伏了一個毛易—晏家鋪含煤向斜,具有很好的找煤前景。
[1]湖南省冷水江市毛易礦區(qū)外圍滑脫構造的研究與找煤預測[R].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2014.
[2]錢光謨,曹代勇.煤田構造研究方法[M].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4.
[3]徐志斌,云武,楊雄庭,等.湖南漣源凹陷蓋層滑脫構造與控煤作用研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6.
[4]湖南漣邵煤田北段測水煤系滑脫構造的研究與找煤預測[R].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1989.
[5]王義方.湘中漣源凹陷內的滑脫構造[J].湖南地質,1989(2):10-17.
P618.11
A
1004-5716(2016)01-0129-04
2015-01-05
2015-01-05
周榮洲(1979-),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工程師,現(xiàn)從事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