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顯坤, 黃誠華*, 歐陽靜, 韋 喜, 潘展禮,潘雪紅, 魏吉利, 王伯輝
(1.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南寧 530007; 2.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寧 530007;3. 廣西來賓東糖遷江有限公司,來賓 546131)
?
栗等鰓金龜在廣西來賓蔗區(qū)的發(fā)生為害與防治建議
商顯坤1,2,黃誠華1,2*,歐陽靜3,韋喜3,潘展禮3,潘雪紅1,2,魏吉利1,2,王伯輝1,2
(1.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南寧530007; 2.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寧530007;3. 廣西來賓東糖遷江有限公司,來賓546131)
2010-2014年對廣西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蔗區(qū)進行栗等鰓金龜發(fā)生為害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栗等鰓金龜在平陽鎮(zhèn)蔗區(qū)發(fā)生為害比較嚴重,2010/2011榨季田間蟲口密度高達21 000.1頭/667 m2,受害株率高達82.0%,2013/2014榨季甘蔗受害株率為30.4%,栗等鰓金龜為害造成的產量損失率為32.0%,糖分損失率為23.3%。建議采用綜合防治方法進行防治。
栗等鰓金龜;蟲口密度;受害株率;損失率;防治建議
栗等鰓金龜(ExolonthacastaneaChang)屬鞘翅目,鰓金龜科,等鰓金龜屬,是為害甘蔗的重要地下害蟲,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海南和越南北方等地。在廣西1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咬食甘蔗地下部分為害。幼蟲于7月份以后出現,9—11月為為害盛期,為害嚴重時可造成蔗株枯死,對甘蔗的產量和糖分影響較大[1-2]。近幾年,栗等鰓金龜在廣西來賓、鹿寨和宜州部分蔗區(qū)為害十分嚴重,受害面積達100 hm2左右,已發(fā)展成為當地主要害蟲,受害嚴重的蔗地需翻蔸新種,降低了甘蔗宿根年限,增加生產成本,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國內外關于栗等鰓金龜的研究報道較少,僅王助引報道了在1991—1994年進行廣西甘蔗病蟲草鼠害調查時新發(fā)現此種害蟲,當時主要分布在百色、大新、龍州、桂平等地[3-4]。然而,關于其發(fā)生為害以及對甘蔗造成損失情況尚無系統(tǒng)報道。為此,筆者通過近幾年的調查,初步了解了栗等鰓金龜在廣西來賓蔗區(qū)的發(fā)生為害情況,測定了對甘蔗產量和糖分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1調查地點概況
調查地點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23°41′N,108°51′E),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 370 mm。調查點均為水田蔗地,甘蔗品種以‘新臺糖22號’(‘ROC 22’)為主。
1.2調查方法
1.2.1蟲口密度調查
采用挖地調查的方法,在代表性蔗地進行調查。2010年9月13日,于甘蔗生長中后期,在蔗地采用 5點取樣調查,每點挖地范圍為2 m×0.8 m×0.4 m(長×寬×深)。2012—2014年,于甘蔗砍收后(1—2月),每塊蔗地調查2~3個點,每個點挖地范圍為5 m×0.8 m×0.4 m(長×寬×深)。收集挖到的所有幼蟲,統(tǒng)計幼蟲數量,計算蟲口密度。
1.2.2受害株率調查
2010年9月13日,與蟲口密度調查同時進行(方法見1.2.1),調查時將甘蔗根部挖出,觀察受害情況,記錄總株數和受害株數。2014年1月16日,采用連續(xù)拔起蔗株的方法,在蔗地隨機選擇3個點,每點調查2行,每行連續(xù)調查10 m。觀察甘蔗根部的受害情況,區(qū)分受害株和健康株,統(tǒng)計總株數和受害株數,計算受害株率。
1.2.3產量和糖分調查
2014年1月16日,與受害株率調查同時進行(方法見1.2.2)。分別稱量50株受害株和健康株甘蔗的重量,計算平均單莖重和產量損失率。并測取蔗株中部的錘度值,計算糖分和糖分損失率。計算公式如下:
產量損失率(%)=
糖分損失率(%)=
1.3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據處理,使用DPS(v 7.05)數據處理系統(tǒng)軟件的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1蟲口密度
2010-2014年共調查了4塊代表性蔗地, 在蔗地挖到的所有幼蟲經室內飼養(yǎng)至成蟲后,鑒定均為栗等鰓金龜。栗等鰓金龜幼蟲田間蟲口密度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蔗區(qū)2010-2012年栗等鰓金龜幼蟲發(fā)生量比較多,2010/2011榨季的蟲口密度高達21 000.1頭/667 m2,折合31.5頭/m2。之后呈逐年下降趨勢,到2013/2014榨季蟲口密度為2 375.0頭/667 m2。調查時發(fā)現,幼蟲越冬時多潛入較深土層,一般在地表以下30 cm左右,有的在深達40 cm以下的硬土層中。
表1 栗等鰓金龜幼蟲的田間蟲口密度Table 1 Population density of Exolontha castanea larva
2.2受害株率
2010年和2014年,分別在甘蔗生長中后期和收獲期調查了栗等鰓金龜幼蟲對甘蔗的為害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2010/2011榨季為害比較嚴重,受害株率高達82.0%。由于調查時為甘蔗生長中后期,栗等鰓金龜幼蟲正處于大量取食期(為害盛期),可以推算到甘蔗收獲時為害可能更為嚴重。2013/2014榨季為害相對有所減輕,受害株率為30.4%。
表2 栗等鰓金龜幼蟲對甘蔗的為害情況Table 2 Damage situation of Exolontha castanea larva on sugarcane
2.3對產量和糖分的影響
由表3可見,栗等鰓金龜為害后對甘蔗的產量和糖分均造成較大影響。調查時發(fā)現,受害株明顯比健康株矮小,平均單莖重減少0.5 kg,產量損失率達32.0%;糖分下降3.6%,糖分損失率達23.3%。受害株與健康株的單莖重和糖分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栗等鰓金龜為害對甘蔗產量和糖分的影響1)Table 3 Effect of Exolontha castanea on sugarcan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1) 表中數據為平均值±標準誤,同一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Data in the table are mean±SE, and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2010-2012年栗等鰓金龜在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蔗區(qū)呈暴發(fā)為害,分析原因如下:(1)土壤因素及栽培方式。栗等鰓金龜發(fā)生蔗地均為水田地,土壤比較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為其繁殖生長提供了較好的營養(yǎng)條件。另外,甘蔗是多年宿根作物,甘蔗連年種植,蔗地多年不翻耕,也為其繁殖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蟲口基數逐年增加。(2)為害隱蔽,蔗農重視程度不夠。栗等鰓金龜幼蟲主要在甘蔗生長中后期為害,此時甘蔗生長比較旺盛,如果為害程度較輕,地上部分基本看不出其為害癥狀,不足以引起蔗農的重視。栗等鰓金龜幼蟲在地下活動性較差,局部發(fā)生性強,如發(fā)生地塊較少時,也不能引起蔗農的普遍重視。然而隨著成蟲遷移繁殖,以及蔗地蟲口基數逐年增加,就會導致其在合適地一些年份大面積暴發(fā)為害。(3)防治不當。栗等鰓金龜暴發(fā)為害之后,蔗農不清楚其種類及發(fā)生規(guī)律,在防治上比較盲目,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防治上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施藥時機把握不準確,防治效果不理想。
防治建議:(1)加大重視力度。當地政府部門和蔗糖企業(yè)要加大對栗等鰓金龜的重視力度,指導蔗農科學有效地進行防治。另外,在發(fā)生為害比較嚴重的年份,可采用出資收購成蟲和幼蟲的方法,鼓勵蔗農下地采蟲,提高防治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減少蟲源。(2)農業(yè)防治。對受害嚴重蔗地進行深耕深翻,殺死部分幼蟲。有條件的蔗地可于甘蔗砍收后,引水淹沒蔗地5 d左右,可有效殺死幼蟲。(3)燈光誘殺。于成蟲發(fā)生期(5-7月份),在發(fā)生蔗地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殺,每1~2 hm2設1盞燈,蟲口較多時可以增加設燈密度,于19:00以后開燈,將誘集的成蟲集中處理銷毀。(4)化學防治。栗等鰓金龜幼蟲7月份以后出現,針對低齡幼蟲抗藥性弱,較容易防治的特點,應著重在中耕培土時用藥。選擇新型高效、低毒、藥效期長,具有觸殺、胃毒作用的藥劑,如8%毒·辛顆粒劑75 kg/hm2、5%殺單·毒死蜱顆粒劑75 kg/hm2、10%毒死蜱顆粒劑15 kg/hm2和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75 kg/hm2,在下種和中耕培土時撒施防治。也可選用新型微膠囊緩釋類藥劑,如30%辛硫磷微膠囊懸浮劑15 kg/hm2[5-6]、30%毒死蜱微膠囊懸浮劑7.5 kg/hm2[7-8],在下種和中耕培土時噴施防治。(5)生物防治。借鑒其他種類金龜子生物防治的成功經驗,利用綠僵菌、卵孢白僵菌和格氏線蟲等進行試驗性防治[9-12]。在甘蔗下種和中耕培土時施用,首次施用時需加大用量,并保證良好的土壤濕度條件。
調查結果表明,栗等鰓金龜近幾年在廣西來賓市平陽鎮(zhèn)蔗區(qū)為害比較嚴重,均發(fā)生于水田蔗地,嚴重影響甘蔗的生長,對甘蔗產量和糖分造成的損失較大。受害嚴重的蔗地每年都要翻蔸新種或改種其他作物,嚴重影響甘蔗的宿根年限和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栗等鰓金龜在平陽鎮(zhèn)蔗區(qū)2010年呈暴發(fā)為害,2012年之后栗等鰓金龜幼蟲田間蟲口密度和受害株率呈逐年降低趨勢,特別是2014年的蟲口密度比2010年降低了近9倍,原因可能與當地2012年開始實行土地平整,部分受害嚴重的蔗地丟荒休耕有關。也可能與這幾年蔗農對栗等鰓金龜逐漸重視,防治積極性越來越高有關。
栗等鰓金龜在廣西蔗區(qū)的發(fā)生區(qū)域有逐步蔓延擴散的趨勢。根據1991—1994年廣西病蟲草鼠害普查結果顯示,當時主要分布在百色、大新、龍州和桂平等地。然而時隔20年之后,目前在來賓、鹿寨和宜州蔗區(qū)都有發(fā)生。關于其在廣西的發(fā)生分布情況還需進一步調查。此外,關于栗等鰓金龜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習性尚無系統(tǒng)報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金龜子是甘蔗地下害蟲中種類最多、為害最重的類群,由于其為害比較隱蔽,一旦暴發(fā),為害程度比較嚴重,甚至造成毀滅性危害。在防治方面,目前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防治時機不準確和化學農藥長期使用也是造成金龜子猖獗為害的主要因素之一[13-15]。因此,對金龜子發(fā)生嚴重的蔗地,建議采用綜合防治方法進行防控。
[1]周至宏,王助引,陳可才.甘蔗病蟲鼠草防治彩色圖志[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72-173.
[2]雷仲仁,郭予元,李世訪.中國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名錄[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86.
[3]王助引,周至宏,陳可才,等.廣西蔗龜已知種及其分布[J].廣西農業(yè)科學,1994(1):31-36.
[4]王助引,周至宏,賢小勇,等.廣西甘蔗害蟲新記錄種及其發(fā)生[J].廣西農業(yè)科學,1995(6):276-277.
[5]黃大明,蔣相國,李紅梅,等.30%辛硫磷微囊懸浮劑防治花生地蠐螬的效果[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7):1624-1626.
[6]孫培章.30%辛硫磷微囊懸浮劑防治花生蠐螬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26):11434.
[7]孫培章.30%毒死蜱微囊懸浮劑防治花生蠐螬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27):11839.
[8]李曉,鞠倩,趙志強,等.8種殺蟲劑對花生蠐螬的田間防效及安全性評價[J].植物保護,2013,39(4):159-163.
[9]龔恒亮,管楚雄,安玉興,等.甘蔗地下害蟲生物防治技術(上)[J].甘蔗糖業(yè),2009(5):13-20.
[10]龔恒亮,管楚雄,安玉興,等.甘蔗地下害蟲生物防治技術(下)[J].甘蔗糖業(yè),2009(6):11-18.
[11]薛晶,張會華,楊曉麗,等.白僵菌防治甘蔗金龜子試驗[J].熱帶農業(yè)科技, 2012,35(3):22-23.
[12]于永浩,龍秀珍,曾憲儒,等.綠僵菌防治蠐螬的應用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3,44(1):71-76.
[13]商顯坤,黃誠華,潘雪紅,等.廣西蔗區(qū)突背蔗犀金龜分布及為害情況調查初報[J].植物保護,2014,40(4):130-134.
[14]龔恒亮,安玉興.中國糖料作物地下害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71-74.
[15]商顯坤,黃誠華,王伯輝.我國化學防治甘蔗金龜子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1,42(10):1229-1232.
(責任編輯:王音)
Damage and control ofExolonthacastaneaChang in Laibin sugarcane area of Guangxi
Shang Xiankun1,2,Huang Chenghua1,2,Ouyang Jing3,Wei Xi3,Pan Zhanli3,Pan Xuehong1,2,Wei Jili1,2,Wang Bohui1,2
(1.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530007, China;2. 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530007, China;3. Guangxi Laibin Eastern Sugar Qianjiang Co., Ltd., Laibin546131, China)
Occurrence ofExolonthacastaneawas investigated in Laibin planting areas of Guangxi from 2010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E.castaneawas very serious in Laibin. In 2010/2011 milling seaso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E.castaneawas 21 000.1 head/667 m2, and the damaged plant rate was 82.0%. In 2013/2014 milling season, the damaged plant rate was 30.4%, the yield loss rate was 32.0%, and the sugar loss rate was 23.3%.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was suggested to controlE.castanea.
Exolonthacastanea;population density;damaged plant rate;loss rate;control suggestion
2014-12-03
2014-12-21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科技發(fā)展基金(桂農科2013JQ15);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20-2-3);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200903004-41)
E-mail:chenghuahuang@sina.com
S 433.5
A
10.3969/j.issn.0529-1542.2016.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