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戴蕾 朱文波 周萬青 張之烽 沈瀚★
腦脊液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張楠 戴蕾 朱文波 周萬青 張之烽 沈瀚★
目的 探討臨床送檢腦脊液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為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whonet軟件對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臨床送檢的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共分離出病原菌110株,其中革蘭陽性(G+)球菌40株(36.4%),革蘭陰性(G-)桿菌53株(48.2%),真菌15株(13.6%),G-球菌2株(1.8%)。主要病原菌分布為:鮑曼不動桿菌21株(19.1%)、表皮葡萄球菌11株(10%)、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7.3%)和銅綠假單胞菌7株(6.4%)。藥敏結果顯示,G+球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寧敏感率最高;G-桿菌中,鮑曼不動桿菌耐藥較嚴重,其藥物敏感性均<30%,其中阿米卡星敏感率為23.5%,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藥物敏感性均較好。結論 臨床送檢腦脊液培養(yǎng)樣本中以G-桿菌的分離率較高,耐藥情況不明顯,可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用藥提供建議和參考。
腦脊液 細菌培養(yǎng) 抗生素 耐藥 感染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全球每年約100萬人罹患細菌性腦膜炎,其中約17.3萬人死亡[1]。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醫(yī)療機構,病原菌的流行病學分布和耐藥情況都有所不同。作者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 年1月至2014年6月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標本病原菌分布及藥敏結果,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1 菌株來源 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患者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病原菌共110株,同一患者相同菌株不進行重復統(tǒng)計。其中男性79例,女性31例,年齡37~95歲,平均(65±17)歲。所研究對象基礎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外傷、顱內占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膽道疾病、肝硬化以及腫瘤性疾病等。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糞腸球菌ATCC 29212和白假絲酵母菌ATCC 90028,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2 菌株分離、鑒定及藥敏 樣本接種和病原菌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自動細菌鑒定儀進行菌株鑒定,哥倫比亞羊血瓊脂平板、巧克力平板、M-H瓊脂平板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藥敏紙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藥敏試驗采用K-B法,藥敏結果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2012年版判定標準判讀??咕幬锛埰瑸椋喊逼S西林、哌拉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啶、頭孢吡肟、氨曲南、亞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米諾環(huán)素、替加環(huán)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阿米卡星、高濃度慶大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萬古霉素、替考拉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中心推薦的WHONET5.4軟件對藥敏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耐藥性分析的病原菌采用患者首次分離株。
2.1 菌種分布 110株病原菌中,革蘭陽性(G+)球菌40株,占36.4%,革蘭陰性(G-)桿菌53株,占48.2%,G-球菌2株,即腦膜炎奈瑟球菌,占1.8%,真菌15株,即新生隱球菌,占13.6%。
2.2 主要G-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見表1。
表1 主要G-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2.3 主要G+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見表2。
表2 主要G+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早期診斷且合理的抗感染治療非常重要,經驗性用藥多選用能夠通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第三代頭孢、磺胺類等[2,3]。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是確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主要依據,在確定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后合理進行抗生素用藥調整,盡早控制顱內感染,降低病死率。本文旨在分析本院腦脊液感染細菌種類及耐藥情況,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資料顯示,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以G-桿菌為主,占48.2%,其中鮑曼不動桿菌最多,占19.1%,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G+球菌中最多的為表皮葡萄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然而表皮葡萄球菌是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為皮膚正常菌群,故在標本采集和檢測中污染的可能性較大,作者檢查病歷顯示有3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為無效,可視為污染菌。有文獻報道[4,5],G-桿菌比例高于G+球菌,此差異可能是本院患者來源地域差異和標本量相對較少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本資料中分離出引起細菌性腦膜炎的常見致病菌腦膜炎奈瑟球菌2例。除此以外,還有新生隱球菌15例,占分離總病原菌的13.6%。
分離出的G+球菌中,排在前三位的為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葡萄球菌屬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極為重要的病原菌,本數據未發(fā)現耐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菌株,萬古霉素依然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對青霉素類耐藥率均為100%,對替考拉寧未發(fā)現耐藥[5],故針對葡萄球菌引起的顱內感染經驗性用藥上,可考慮聯合使用替考拉寧。糞腸球菌中,高濃度慶大霉素耐藥率為57.1%,其他抗生素均未發(fā)現耐藥。
對于G-桿菌性顱內感染,鮑曼不動桿菌分離株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本資料數據顯示,鮑曼不動桿菌對大部分抗生素呈高度耐藥,所有耐藥率均>75%,敏感率最高的依次為阿米卡星23.5%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8%,對替加環(huán)素和美洛培南的耐藥率為80%和93.3%,可見中樞神經系統(tǒng)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耐藥性依然嚴重[6~8]。銅綠假單胞菌的總體耐藥性較低,除了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和米諾環(huán)素的耐藥率為100%,亞胺培南的敏感率為55.6%,頭孢他啶的敏感率為66.7%,其他抗生素敏感率均>70%,其中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為100%,亞胺培南的敏感率有所偏低,值得關注。腸桿菌屬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離率,僅次于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本資料數據顯示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對氨芐西林的天然耐藥性,哌拉西林的敏感率為60%,其他抗生素敏感率均>80%,這表明腦脊液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較好的抗菌素敏感性。
腦脊液培養(yǎng)標本的留取是確診病原菌和藥敏結果的前提,由于腦脊液病原菌量少,腦膜炎奈瑟球菌等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弱,應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標本并及時送檢和接種,有文獻提出建議床邊直接接種標本以提高腦脊液培養(yǎng)的陽性率[9]。本資料僅為回顧性數據分析,為提高顱內感染的快速診斷和抗生素的有效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 Van de Beek D,de Gans J,Tunkel AR,et al.Community-acquired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adults.N Engl J Med,2006,354(1):44~53.
2 趙振.1012份腦脊液標本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臨床血液學雜志,2014,27(8):665~670.
3 Tunkel A R,Hartman B J,Kaplan S L,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cterial meningitis.Clin Infect Dis,2004,39(9):1267~1284.
4 母麗媛,呂曉菊,馬曉波,等.2300份成年人腦脊液培養(yǎng)及菌株耐藥分析.中國抗生素雜志,2007,32(4):252~255.
5 徐明,石廣志,唐明忠,等.1997~2010年某院神經外科患者腦脊液分離菌及其耐藥性研究.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3):202~208.
6 向光芳,李科,張媛媛,等.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神經外科腦脊液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分析.中國藥房:2012,23(22):2050~2052.
7 金亮.338份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性情況分析.臨床薈萃,2014,29(5):552~555.
8 荊楠,唐明忠,劉志忠,等.神經內外科腦脊液標本細菌流行病學分布和耐藥性分析.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2):143~147.
9 曾玉.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88例.中國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0,1(4):F003.
210008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