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秋天
秋天,楓葉紅似火、麥浪金燦燦。怎一個(gè)“美”字了得!本期,就跟同學(xué)們分享幾首描寫秋天的詩,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背誦下來。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開。
碧霄:青天。
譯文: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huì)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rèn)為秋天要?jiǎng)龠^春天。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就引發(fā)我的詩興到了藍(lán)天上了。
淺析: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體,表現(xiàn)出的高昂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cái)富。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yuǎn)上:登上遠(yuǎn)處。
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石徑:石子鋪的小路。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yàn)椤?/p>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shí)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比二月春花更紅。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yàn)橄矏圻@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淺析:
詩歌以詩人的情感為主線,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yuǎn)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gè)遠(yuǎn)視。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飄緲,寒山蘊(yùn)含著生氣,“白云深處有人家”一句就順理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留,只是因?yàn)檠矍斑@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yuǎn)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注釋:
荊溪:即長水,又稱荊谷水。
元:原,本來。
空翠:指山間嵐氣。
譯文:
荊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頭,天氣慢慢地變涼了,枝頭的紅葉漸漸稀少。
彎曲的山路上原來沒有下雨,可這濃濃的青松翠柏中煙霧迷蒙,水氣很重,好像欲流欲滴,沾濕了行人的衣裳。
淺析:
首句寫山中溪水。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shí)很容易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xì)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diǎn)。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里那里點(diǎn)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shí)反倒更為顯眼。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注釋: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懼遠(yuǎn)行,故稱征雁。此處指南飛的雁。
無蟬:聽不見蟬鳴。
樓南:指樓臺(tái)。
水接天: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樣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即嫦娥。
斗:比賽的意思。
嬋娟:美好。古代多用來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譯文:
剛開始聽到遠(yuǎn)去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看到水天一色。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
淺析:
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jié),詩人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心曠神怡。詩的形象明朗單純,而它的內(nèi)涵是飽滿而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