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葛福鴻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學校實驗室運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移動實驗室”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對“移動實驗室”的各個功能模塊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它們的具體功能。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移動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09-0109-02
筆者通過對國內與教育相關的微信訂閱號、服務號進行查閱與分析,發(fā)現(xiàn)其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平臺眾多卻只使用了最基本的功能,因而如何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將“學”和“娛”結合起來,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移動實驗室”是筆者認為的寓教于樂的較好方法。
● 學校實驗室運行的現(xiàn)存問題
1.實驗條件
目前,很多學校(包括初中、高中、大學等)的實驗室配置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許多本應該在課堂演示的實驗由于器材、場地、人員等因素無法順利進行,教師只能口述或者借助課件介紹,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2.實驗過程
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所以學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種種原因,教師的實驗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 “移動實驗室”的設計
“移動實驗室”的主要功能是在手機上模擬普通實驗,類似于Flash演示動畫,但是其功能的豐富性和應用性,特別是交互性卻遠高于課堂上的Flash演示。
1.“移動實驗室”的使用對象和使用范圍
“移動實驗室”的開發(fā)可以滿足眾多人群、眾多場合的需要。
(1)學生。對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在手機上實現(xiàn)自己的實驗夢。親自去操作,親自去觀察,從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掌握。
(2)教師。對教師來說,他們通過實驗室,能減少實驗備課的負擔。一方面不再為器材擔憂,另一方面可以便捷地安排測試及指導。
(3)實驗場合。“移動實驗室”也實現(xiàn)了學習場合的改變,不僅在學校,而且可以在每一個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地方,這與當下提倡的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理念不謀而合。
2.“移動實驗室”的組成
(1)器材數(shù)據(jù)庫。利用器材數(shù)據(jù)庫可將常用到的實驗器材制作為功能控件分類存儲,如對燒杯、酒精燈、小燈泡等進行擬物化設計,并將儀器的特性記錄在每個控件中。這樣可以實現(xiàn)實驗器材的“無限制”使用,學校則不再需要為購買各種器材而擔憂了。
(2)實驗臺。試驗臺為各種器材提供了一個“拼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用戶可以通過拖動器材來進行組裝。在組裝成功后,用戶可以使用各個器材的調節(jié)按鈕、數(shù)據(jù)顯示器等進行實驗。另外,用戶還可以記錄并導出這些數(shù)據(jù)。
(3)知識庫。知識庫會提供各種與實驗相關的資料,如實驗的目的、器材、結果、數(shù)據(jù)、公式等。此外,還可以設計對新的數(shù)據(jù)進行檢測模擬。
(4)演示數(shù)據(jù)庫。有的實驗難以模擬或者難以通過手指來拖動組裝器材,有的實驗需要仔細觀察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如果遇到這些情況可將實驗做成視頻資料來演示,這樣會更真實、生動。
(5)知識測試庫。知識測試庫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學習后的檢查,檢查其是否已真正掌握知識。
(6)交流互動模塊。交流互動模塊為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提供交流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
3.“移動實驗室”的開發(fā)思路與技術剖析
(1)參考目前存在的實驗教學軟件?!耙苿訉嶒炇摇钡拈_發(fā)技術難度并不是很高,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案例可以參考,如電路設計類軟件等。雖然這些軟件是面向專業(yè)人士使用的,但是教師可以參考其方法,將各個器材圖標化,然后使用鼠標來操作。
(2)制作實驗知識庫和演示庫??v觀初高中階段所涉及的實驗器材,總結起來并不多,所以制作“移動實驗室”器材的難度和工作量并不是很大。另外,在其知識庫和演示庫的制作上也有許多解決方法,學校不僅可以選擇與程序設計員合作來開發(fā)制作,還可以鼓勵教師不斷完善其中的內容。
(3)“移動實驗室”新的運行載體——微信平臺。一方面,用戶可以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原生的優(yōu)秀功能;另一方面,用戶也可以將“移動實驗室”部署在微信平臺上,騰訊公司也為學校、培訓組織等機構提供了接口,以便其實際應用。
4.“移動實驗室”應用方案設計
假設某校開通了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并且接入了“移動實驗室”,管理員可以為每位教師配置一個賬戶,教師通過這個賬戶,可以創(chuàng)建自己的班級。當某位教師有一節(jié)實驗課時,他可以讓學生登錄自己的班級微信賬戶,然后讓其查詢該實驗的各種資料,并進行實驗。在實驗完成后,教師可以將預先準備好的測試題目推送到學生的手機上。學生做完后再提交到班級賬戶,供教師檢查、分析,教師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解決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最簡單的課堂解決,教師還可以在微信上和學生聊天,一對一解決,或者在群中面對全體學生講解共性問題。
總體來講,“移動實驗室”的開發(fā)是值得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地利用新生事物的優(yōu)勢,讓傳統(tǒng)的“實驗”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卉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下在線學習系統(tǒng)的應用[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09).
[2]龔銳,鄭朝仁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實驗事務咨詢系統(tǒng)設計[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04).
[3]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12).
[4]陳燕奎.基于微信平臺的實驗教學中心網(wǎng)站設計與實現(xiàn)[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08).
[5]王萍.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05).
作者簡介:張麗萍(1981—),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技術系講師,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葛福鴻(1982—),男,漢族,山西柳林人,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技術系講師,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2015年度山西大同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重點項目“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綜合服務第三方解決方案與交互設計”(XDC2015004),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WIFI的移動學習促進高校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GH-13090),山西大同大學2013年度校級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基于‘混搭’社會性軟件技術的山西大同大學‘國培’網(wǎng)站的設計與實現(xiàn)”(2013Q21)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