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春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大敗匈奴、屢立奇功的霍去病,在漢武帝為其營造宅第作為嘉獎時,以這八個字做答,可謂聲震祁連,一展驍勇武將之擔當。
古往今來,勇于擔當者代不乏人。
當大清王朝窮途末路之刻,中國向何處去?眾多仁人志士憂心忡忡,變法圖存幾成共識。一群有識之士以一腔熱血試圖喚醒當局和民眾。讀一讀康有為在保國會成立時的吶喊,便可感受變法者的家國情懷:“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正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qū)使,任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p>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大難臨頭,毫無懼色,明明可以躲過殺身之禍,但他卻用生命向頑固勢力作最后的抗爭。他對友人說:“多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彼霸敢灶i血刷污政”的英勇和“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康有為語)的擔當壯舉激勵萬眾,光照華夏。他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言為“擔當”這兩個字加注了無限的崇高和悲壯。
國難當頭,舍命為民族擔當者當然令人景仰。為了道義,敢于冒死者也氣貫山河。東漢時期“江夏八俊”之一的張儉,因“黨錮之禍”被通緝而逃到魯國。他本想避禍于同僚好友孔褒家,但至孔家時孔褒不在,年僅十五歲的孔融大膽予以容留。幾天后張得以脫身逃走。但事情還是敗露了,孔褒孔融都被抓入監(jiān)。年少的孔融挺身搶白:是我作主容留張儉的,官府應該辦我的罪??装泵忉屨f:張儉是來找我的,和舍弟并無關系,應該辦我的罪。官府不知所措,只好探詢兄弟二人的母親??啄柑谷徽f道:我是他倆的家長,我來擔責,請治我的罪。一家老少爭相請死、以命擔當?shù)牡滦袀鳛榍Ч偶言挕?/p>
因公事過錯而自請以死擔責的有一個叫李離的人。
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他因錯誤地聽取了下屬的報告而使人獲死罪,得知真相的他當即將自己關押起來,并自定償命。晉文公勸他,官有貴賤,處罰也有輕重。下級的過錯,你不必擔責。李離表示,我是長官,未曾把位子讓與過下屬,又拿著長官的高俸祿。因為我最終判人死罪,不應把過失之罪轉(zhuǎn)嫁給下級官吏。他不接受晉文公的勸慰而堅持自定死罪,最終伏劍而亡。2600多年過去了,“李離伏劍”為公職人員樹起了不諉過、敢擔當?shù)囊蛔S碑。
唐穆宗時做過宰相的詩人元稹有過如此自律之語:效職無避禍之心,臨事有致命之志。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逃避責任,畏懼擔當,推諉縮頭似乎成了一些國人的通病。周作人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分析:“當災難來臨時,只有跪下來馴服的,沒有站起來抗爭的;當一個災難過去后,只有站起來控訴的,沒有跪下來懺悔的。這大概是我們民族的一個特點吧?!?/p>
你我身邊,“好茶好酒多兄弟,逢難何曾見一人”的事情恐怕都有遭遇。
為官避事平生辱。201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強調(diào):“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為官者權力、資源在握,擔當是天職,懶政推諉不作為本應入老鼠過街之列!
擔當,為人之責任,處事之德行,人生之操守,事業(yè)之仰賴。有此,則是個人之幸,家庭之幸,團隊之幸,國家之幸。
易卜生說過,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