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
“星云團”——用這么一個雄渾遼闊的意念,來形容“新鄉(xiāng)先進群體”,新鮮,貼切,也很震撼,這樣的視角前所未見,這樣的思維煥然一新。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確是中原大地爆出的一朵紅色“星云團”。一個600萬人口的新鄉(xiāng)市,涌現(xiàn)出了這么多具有全國、全省影響力的重大先進典型,云集了這么多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拿郑菏穪碣R、吳金印、鄭永和、劉志華、張榮鎖、耿瑞先、裴春亮、史世領、范海濤、許福卿、梁修昌……這個堪稱奇跡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現(xiàn)象”,引起了全國理論專家、黨建專家、社會學家的驚喜探究,也引起了政治、經濟、社會、人文、新聞等領域的密切關注。
當代中原英模人物長廊中,這一組偉岸的群像已經屹立起來了。
當今時代的人文書架上,一本切中肯綮的紀實作品也該應運而生了。
今天,女作家王鋼自覺擔當起了這項工程。這本剛剛問世的紀實作品《“星云團”之光——走進新鄉(xiāng)先進群體》,之所以難能可貴,不僅在于題材的分量,更在于觀念的創(chuàng)新。它運用了一個宏觀思維的“廣角鏡頭”,不僅攝取了一顆顆星辰的光輝,更揭示了整個“星云團”的宏大景觀和深層奧秘;它運用了一種籠蓋四野的理性架構,不僅呈現(xiàn)了一顆顆星辰的形態(tài)特點,更探析了整個“星云團”蔚為奇觀的成因、機理、規(guī)律。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時代價值,無疑具有兩重效應:
一是在全國的層面上。“新鄉(xiāng)先進群體”是一個融匯了政治、經濟、社會、黨建、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的集群式、綜合性的新生事物。它從中原大地釋放出的精神的效應和希望的力量,為當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力,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和豐富的啟示。
二是在河南省的層面上。河南這一片豐沃的人文土壤,孕育了當代層出不窮的先進模范典型;在更高層面上,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兩大精神財富——“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如今,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的血脈傳承而來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精神”,作為一筆嶄新的精神財富,有望成為繼“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之后的又一碩果,彪炳于新時代。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萌生時間,從其靈魂人物史來賀擔任新鄉(xiāng)縣劉莊村支書的1952年算起,至今已60多年;形成陣容的時間,從改革開放以來吳金印等全國重大先進典型相繼加入之時算起,至今也有二三十年。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親切接見來自新鄉(xiāng)的先進典型代表;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親臨視察贊許新鄉(xiāng)的先進典型代表。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09年4月視察新鄉(xiāng)縣劉莊,2013年8月又做出重要批示。數(shù)十年來,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密集蒞臨視察,世界170多個國家的政要和專家接踵訪問,全國各地的自發(fā)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
所以,魅力超強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已不是簡單用一句“中國縮影”“河南縮影”便可概括的,也不是仿制一條流水線便可批量生產的。人們常會發(fā)出追問:
這個先進群體為什么出現(xiàn)于河南新鄉(xiāng),而不是別的地方?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現(xiàn)象”的特殊成因是什么?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精神特質是什么?催生“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有效機制是什么?
紅旗為什么幾十年不倒?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如何避免容易導致先進典型隕落的覆轍?
“新鄉(xiāng)先進群體”是否可以復制?……而王鋼的這本紀實作品,正是力圖穿透時代煙云,展現(xiàn)這一朵紅色“星云團”的獨特性、必然性、啟示性,以一個準確、全面、透徹的答案,回應人們的探詢,回應世界的叩問。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王鋼作為河南日報記者,30多年間她發(fā)表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重大先進典型報道,其中就包括對“新鄉(xiāng)先進群體”一些成員的報道。然而,她這次撰寫《“星云團”之光——走進新鄉(xiāng)先進群體》,卻撇開輕車熟路,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個體的、散在的典型報道,而是高蹈獨步,牢牢把握“新鄉(xiāng)先進群體”這個精神血肉的共同體,將一種強烈的“群體意識”貫徹始終,書寫了超越于個體之上的群體的生命,書寫了超越于個體之上的群體的精神。這就是此書的重要價值所在。
作者以一種深遠的歷史觀,筆觸伸向歷史地理人文傳統(tǒng)的源頭,追溯了“新鄉(xiāng)先進群體”形成的淵源。這個群體歸根結底,是源于一方淵源深厚的古老地域,源于一片奇崛崢嶸的獨特原野,源于一塊農耕文明的豐厚土壤,源于一個八面來風的敏感地帶。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個寓言之鄉(xiāng)賦予了他們一種基因,這片皇天后土賦予了他們一種血統(tǒng),這個道德之鄉(xiāng)賦予了他們一種倫理,這片紅色土地賦予了他們一種使命。
作者以一種執(zhí)著的主體觀,筆觸伸向沸騰活躍的“星云團”的內部,挖掘了“新鄉(xiāng)先進群體”成長的主導內核和原生動力。這個群體共同樹立了一種一心一意跟黨走、踐行宗旨不動搖的信仰,堅持了一條認準集體致富路、濟貧扶弱肩道義的道路,秉承了一種堅守鄉(xiāng)村不挪窩、踏石留痕敢擔當?shù)淖黠L,錘煉了一種風浪自有主心骨、實事求是不折騰的意志,施展了一套創(chuàng)新思維辦實業(yè)、與時俱進大跨越的謀略,養(yǎng)成了一種廉潔克己守清正、引領鄉(xiāng)村新風尚的品格,所以形成了今日格局。
作者以一種自覺的人民觀,筆觸伸向豐饒熾熱的中原大地的深處,探尋了“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這個群體與當?shù)厝嗣袢罕娭g,是魚與水的關系,是禾苗與土壤的關系,是樹木與原野的關系,是辯證依存、互動升華的關系,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關系。他們敬畏人民,人民擁戴他們;他們信賴人民,人民追隨他們;他們鐘情于人民,人民愛護他們;他們奉獻于人民,人民回報他們。
同時,作者還從黨建工作、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等角度,系統(tǒng)總結了催生“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現(xiàn)行機制,包括導向機制、培育機制、輿論機制、競爭機制、關愛機制、監(jiān)督機制,等等。一個先進典型的出現(xiàn),機制也許并不是萬能的;而一個先進群體的出現(xiàn),沒有機制是萬萬不能的。正是社會上下尊重先進、維護先進、關愛先進的良好氛圍,保證了群體長勢優(yōu)良茁壯的“大田豐收”。
由此,書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新老接力、共生共榮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無愧于時代賦予他們的這個光榮稱號。他們在數(shù)十年的風浪考驗中,凝聚了一種愛黨、親民、擔當、進取、干凈、奉獻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精神”,鑄就了一種扎根鄉(xiāng)土、造福百姓、與時俱進、無私奉獻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愚公基因、太行風骨、黃河胸襟、中原氣度、時代精神的“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特質”。而且,“獨行快,眾行遠”,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勢眾力量大,進取心更強,成功率更高,輻射面更廣,正能量更大,飛得更高,飛得更快,飛得更遠,這是“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集群優(yōu)勢之所在,這是紅色“星云團”的磅礴力量之所在。
值得欣喜的是,在這一類容易流于艱深、枯燥的題材作品中,王鋼超拔出來,豐沛的感性,鮮活的素材,使文學的血肉附麗于理性的構架。來自“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的大量生動精彩的細節(jié),宛如閃閃星輝裝點著壯麗的“星云團”,令人目不暇接,心潮激蕩。
總之,《“星云團”之光——走進新鄉(xiāng)先進群體》高屋建瓴,情理兼?zhèn)洌且徊繒r代呼喚的優(yōu)秀紀實作品。尤其在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是一本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生動教材。它使我們明白,“新鄉(xiāng)先進群體”這樣的奇跡,并非社會人文生態(tài)中的海市蜃樓,它在真實的土地上是可以生根、開花、結果的。滔滔黃河與巍巍太行之間,這個恢弘瑰麗的紅色“星云團”,正在飛騰升華光耀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