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佳
從“知乎女神”入獄事件揭開網絡眾籌面紗
文/羅佳
近日,一篇名為《編造青梅竹馬故事的“知乎女神”是啥樣男子?》的帖子在網上引起熱議。一名26歲的男子,從2014年底至2016年初,利用知乎的網絡平臺,杜撰了“童謠”“小言”和“CK小小”3個身份,在知乎擁有數以萬計的關注者,這名男子進而利用“知乎女神童謠”的影響力,在網絡上編造生病等橋段,以博得別人的同情心,騙取錢財,其支付寶賬號先后獲得別人轉賬24萬余元,最終,這名男子因其詐騙行為被繩之以法。那么,這種利用網絡平臺籌錢的行為性質是什么?類似行為存在哪些陷阱?應當怎樣避免掉入陷阱?
現代社會資金流通日益加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觀念深入人心,“眾籌”這一概念正是在人們對金錢需求量驟然增大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雙重因素作用下應運而生的。
眾籌,是由國外英文crowdfunding翻譯得來,指大眾或者群眾籌資。需要籌集資金的人通過專門的網站平臺或者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發(fā)起項目,快速籌集別人的資金供自己使用。眾籌的本質是一種民間融資途徑,區(qū)別于其他融資途徑的是,眾籌能快速吸引到資金投入項目,因而受到熱捧。
按照回饋方式的不同,眾籌一般可以分為4種模式:一是捐贈模式,即籌集資金的人不用向提供資金的人做出任何回饋,提供資金的人僅僅出于同情、獻愛心或社會人際關系等動機投入資金;二是獎勵模式,即在項目完成后,籌集資金的人給提供資金的人一定的項目產品等作為回饋;三是債權模式,籌集資金的人與提供資金的人之間形成借貸關系,當項目完成或取得階段性成果時,由籌集資金的人按約定返還借款給提供資金的人;四是股權模式,即籌集資金的人將資金用于項目開發(fā)后,提供資金的人可以獲得項目的股份作為回饋等。
可以看出,除了捐贈式眾籌不需要回饋外,其他3種眾籌模式都要求籌集資金的人向提供資金的人給予回饋。正是基于這一點,捐贈式眾籌,成為眾多心懷不軌之人圖謀不義之財的試驗田,并且屢試不爽,而法律規(guī)制在捐贈式眾籌這里恰恰存在盲點。
當下,與個人捐贈式眾籌相關的法律規(guī)制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第10條和第11條明確了公益性社會團體、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yè)單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是接受捐贈的合法主體,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個體是否可以發(fā)起募款接受捐贈?!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規(guī)定的贈與行為與個人捐贈式眾籌行為相近,但個人捐贈式眾籌具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完全適用《合同法》??梢钥闯觯瑐€體發(fā)起的捐贈式眾籌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制,募款行為難以考量,募款情況紛繁各異,在這塊法律的灰色空間里,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和陷阱,眾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是改變募款初衷的行為認定。例如,募款行為人初衷是為了看病而發(fā)起網絡眾籌,結果把眾籌得到的錢拿去做其他的事,改變了募款的用途,這種行為可能屬于附條件贈與合同的違約行為,也可能構成欺詐。
二是超過募款預期數額的行為認定。例如,募款行為人預期募集10萬元,結果因為沒有及時終止募款行為,或者募款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最后眾籌到20萬元,那么多出來的10萬元屬于募款行為人還是應當退回捐款人存在疑問,另外,這種眾籌行為也可能構成欺詐。
三是區(qū)別于刑事犯罪認定。個人捐贈式眾籌的構成要素是募款個人主體、捐贈群眾主體、網絡平臺、募款目的、募款數額5個因素。當中,募款目的和募款數額一般是特定的。如果募款個體通過網絡眾籌是為了“圈錢”供自己揮霍,募款情形不真實,即募款初衷是為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或者募款中途產生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意圖,并且達到一定數量的,可能構成刑事詐騙罪。
捐贈式眾籌,堪稱4種網絡眾籌模式中“最有人情味”的眾籌模式,但其遭受詬病之多,卻遠遠超過其他3種眾籌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發(fā)起個人捐贈式眾籌的隨意性。由于缺乏對捐贈式眾籌內容的法律監(jiān)管,發(fā)起捐贈式眾籌和提供捐贈資金兩方面行為都是自發(fā)性的,但凡能勾起大眾同情心的事情,都能成為發(fā)起捐贈式眾籌的事由,于是微信朋友圈里經常出現“某某身患重病,請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的帖子,更有甚者,為了籌集錢款實現一己私欲,胡編亂造出感人的故事,在網絡上散播從而完成“圈錢”行為。
二是個人捐贈式眾籌的信息不對稱性。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提供捐贈資金的人并不能掌握接受贈款人的實際情況,時而發(fā)生“誤捐”行為,即需要捐款的事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最新事態(tài)消息并沒有得到及時公布,導致公眾仍然以為需要捐款的事由還存在,繼而持續(xù)捐款,而接受贈款的人則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三是個人捐贈式眾籌的流程不公開性。捐贈式眾籌募集錢款是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的,而錢款的募集過程和使用去向卻是封閉性的,并沒有向捐款大眾公開,導致一出出“詐捐門”被爆出后,捐款大眾漸漸心灰意冷,捐款式眾籌被口誅筆伐,讓真正需要援助的人被淹沒在討伐聲中,無人問津。
怎樣對癥下藥,防范風險,規(guī)范個人捐贈式眾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構筑安全屏障:
其一,增加個人捐贈式眾籌準入和退出機制的法律規(guī)定。既然個人發(fā)起的捐贈式眾籌具有社會救濟功能,有很強的實用性,法律應當承認其合法性,同時,通過立法明文規(guī)定哪些情形可以發(fā)起個人募款,控制準入門檻,使名為募款實為詐騙的人無路可走。同時,明確個人通過網絡發(fā)起募款的退出機制,規(guī)定個人募款行為的截止點為預期募款數額實現之時,并命令募款發(fā)起個體向公眾作出募款結束聲明。
其二,對捐贈式眾籌的發(fā)起個體進行法律規(guī)制。明確要求個體發(fā)起捐贈式眾籌時,公開募款流程和善款去向,使募捐全過程暴露于陽光之下。如果發(fā)生改變善款用途的情形,或者募款已經達到預期數額的情形,要通過有效途徑告知捐款大眾。從捐款式眾籌的發(fā)起人源頭進行管理,既有效防止詐騙行為的發(fā)生,又實際發(fā)揮善款的救急作用。
其三,加大對提供善款人群的保護力度和宣傳教育。在個人捐贈式眾籌中,法律最應當保護的是無償提供善款的群體,他們撐起奉獻愛心的社會風向標,一旦遭受欺騙,法律應當通過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三重門”對捐款人提供立體式保護,給捐款大眾吃“強心丸”。同時,加大捐贈式眾籌風險防范宣傳,擦亮群眾的眼睛,使大家在獻愛心的同時,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甄別真假募捐的能力。
在互聯(lián)網金融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眾籌的發(fā)展勢不可擋,個人捐贈式眾籌在網絡環(huán)境中日漸增多,網絡詐騙事件隨之甚囂塵上,“知乎女神”入獄事件不是偶發(fā)性的,法律規(guī)制應當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通過立法和擬定規(guī)章制度彌補法律空白,推動法治建設,從而凈化網絡環(huán)境,促進募款個體能及時得到援助,保護捐款大眾的愛心不被踐踏。
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