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
2016年7月22日,藝術家鄧國源個展“諾亞花園”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幕——展覽由朱青生擔任策展,展出的作品《諾亞花園》是對現(xiàn)代人類面臨知識和信息的洪水淹沒自身之時,自我拯救的試驗。
當?shù)谒拇喂I(yè)革命發(fā)生之時,普遍出現(xiàn)了一種根本的焦慮。在虛擬現(xiàn)實的發(fā)展中,人們逐步地失去了肉身與真實的宇宙和物質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慢慢變成在虛擬的感覺中營造自己的生活、想象和心情的一種異化的動物。
在作品中,鄧國源和很多有相同的擔憂和意識的藝術家似乎選擇了一條同樣的道路,就是在一個工業(yè)生產(chǎn)出來的封閉空間中營造一塊我們僅存的地方,以作為一個人的文化記憶。這種遙遠的記憶是人在最初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中所依賴的森林,而花園則是在蠻荒的叢林里用文明圍合的家園。在對波斯人的古代語言考證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叫“天堂”?“天堂”就是被圍起來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被人所圍合的天地,在那里萬物生長,人類曾經(jīng)保持著與物質環(huán)境和真實世界之間的和諧關系,與所有的花草和禽獸親近,在其中人性完整,五覺俱全,包含著自然的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而天堂的所有的這一切特征,最終都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相通的凝聚和通道。因此,《諾亞花園》實際上是對人類失去天堂的追憶的又一次象征和再一次解釋。
到底我們是應該拒絕這種亦真亦假的處境,還是應該去參與它?這件作品,恰恰把希望放置在對隱患的反省中,燦爛又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