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文 謝桃園(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205地質隊重慶402160)
對銀廠溝-騎騾溝鉛鋅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
■高玉文謝桃園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205地質隊重慶402160)
銀廠溝-騎騾溝鉛鋅礦床位于揚子地臺西南緣,礦床的產出受層位、巖性和構造控制,礦體主要賦存于震旦統(tǒng)燈影組上段(Zbd3)含硅質條帶的白云巖中,礦石類型分為氧化礦和硫化礦2種。筆者在對騎騾溝-銀廠溝鉛鋅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詳細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成礦流體的性質和礦床成因類型。
銀廠溝-騎騾溝鉛鋅礦床地質特征流體包裹體礦床成因
寧南銀廠溝-騎騾溝鉛鋅礦區(qū)位于揚子準地臺西南緣,屬揚子準地臺成礦區(qū)的上揚子成礦亞區(qū),是川、滇、黔鉛鋅多金屬礦集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銀廠溝—騎騾溝鉛鋅礦床的礦體主要在震旦系燈影組上段(Zbd3-2、Zbd3-1)地層中產出,礦體主要類型有兩種:
(1)以層間剪切破碎裂隙帶為主控制的似層狀礦體。該類型礦體分布于銀廠溝礦段,主要產在震旦系燈影組地層上段(Zbd3-1)地層中,常伴有大量硅質條帶產出;似層狀礦體形態(tài)主要為透鏡體或扁豆體,縱、橫方向上變化較大,礦體邊界不是很清楚,僅在局部坑道內可見斷層碎屑角礫巖。附近白云巖層間剪切破碎帶中,相伴發(fā)育硅化巖石條帶;經過幾十年的開采,已采殆盡,詳細地質特征已無法直接觀察,但從銀廠溝揭露的礦山公路上和坑道內可見少許似層狀礦體。該類礦體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走向為NNW向,傾向為NEE向,傾角通常小于50°。
(2)是受斷裂帶控制的脈狀、網脈狀、透鏡體狀礦體。該礦區(qū)重要的控礦構造為斷裂破碎帶和次級小型節(jié)理,常在接近寒武系筇竹寺組的震旦系燈影組上段的中上亞段形成透鏡體狀礦體、脈狀、網脈狀的礦體。此類礦體走向NW~NNW,傾向NE~NEE,傾角45°~78°。
在對銀廠溝—騎騾溝礦床地質特征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采集了9件硫化物礦石,具體采樣數據詳見(表1)。磨制成兩面拋光的光薄片,在顯微鏡下分別記錄和觀察不同礦物中各類型流體包裹體的大小、形態(tài)、氣液比和分布特點;接著用丙酮浸泡出薄片,然后在LINKAM MDS600 Stage冷熱臺顯微鏡上測出相應類型的均一溫度、冰點溫度等參數,分析精度低于0℃時為±0.10℃,高于200℃時為±2℃。
表1 包裹體采樣表
根據所送的9件樣品,磨制成兩面拋光的光薄片,經顯微鏡下觀察表明,各樣品的礦物中流體包裹體均較為發(fā)育,數量多,廣泛分布于樣品的石英、重晶石、白云石和淺色閃鋅礦中,并常沿石英、重晶石、白云石和閃鋅礦的結晶面呈成群密集分布。但流體包裹體的體積普遍較為細小,體積大小多數<10 um。按流體包裹體發(fā)育的物理狀態(tài)及相態(tài)組合,本批樣品的礦物中發(fā)育有5種類型包裹體,它們分別是:
(1)液體包裹體:相態(tài)組合由L(液體)+V(氣體)兩相組成:主要分布于樣品的石英、白云石、重晶石、閃鋅礦中,常沿結晶面成群密集分布,形態(tài)以液滴狀、不規(guī)則狀、長條狀、圓形為主,氣象組分以H2O為主,CO2次之,氣相百分數一般為5~15%,氣相呈褐紅或淡紅色,會浮動。液體包裹體大小多數<5 μm,少數大小為5~10μm,含量占各類包裹體總數的40%(相片2a、2b、2c)。
(2)純液體包裹體:相態(tài)組合由L(液體)單相組成:該類包裹體在9件樣品的石英、重晶石、閃鋅礦中也是最為發(fā)育,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主要類型包裹體。
(3)氣體包裹體:相態(tài)組合由V(氣體)+L(液體)兩相組成:該類包裹體在9件樣品的石英、重晶石、閃鋅礦中均有發(fā)育,但主要發(fā)育在閃鋅礦中。在代表不同部位的樣品礦物中,氣體包裹體發(fā)育的程度也明顯具有差異。
(4)含液體CO2多相包裹體:相態(tài)組合由V CO(2氣體CO2)+L CO(2液體CO2)+L(鹽水溶液)三相組成:在9件樣品中,該類包裹體主要發(fā)育在QO-26、YO-23、YO-27、YO-28四件樣品的石英、重晶石和閃鋅礦中,尤其是在QO-26、YO-28二件樣品的石英和閃鋅礦中,含液體CO2多相包裹體數量較多,含量均可占各類包裹體總數的5~15%,常沿礦物結晶面呈零星分布。包裹體體積大小一般為5~15 um,包裹體形態(tài)多數為負晶形、渾圓形、不規(guī)則狀。
(5)含NaCl子礦物多相包裹體:該類包裹體僅在QO-26、YO-23、YO-28三件樣品的石英、重晶石和閃鋅礦中見有分布,但數量不多,常呈孤立狀分布,含量僅占各類包裹體總數的1~2%,氣相百分數為10~15%,氣相呈褐紅色,子礦物呈淡祿色立方體(為Na-Cl子晶),包裹體形態(tài)以不規(guī)則狀、長條狀為主,大小一般為8~10 um。
銀廠溝—騎騾溝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經歷過多期次裂谷演化歷史的揚子地臺西南緣,這是中國重要的鉛鋅金屬成礦帶;該金屬成礦帶成礦明顯具有層控型礦床的特點;該礦區(qū)的鉛鋅礦體賦存于具有特殊物理化學性質的震旦系碳燈影組酸鹽巖系中,礦石礦物組合比較簡單;圍巖主要為硅質白云巖,不論從成礦區(qū)域大地構造成礦背景,還是礦床的許多特點,都證明該礦床屬于受層位和構造嚴格控制沉積+改造礦床(層控礦床)。
通過對已知銀廠溝鉛鋅礦床的剖析,成礦控制因素和富集條件的研究,以及成礦物質來源的探討,認為似層狀、扁豆狀礦體是噴流沉積系統(tǒng)在海底以上形成的;透鏡狀、網脈狀礦體是補給系統(tǒng)在海底以下的通道中形成的,在斷層中形成的透鏡狀、網脈狀礦體周圍的圍巖蝕變比較強烈,基本都集中在走向NNW,傾向E這組斷層的下盤,另外在騎騾溝礦段發(fā)現有層紋條帶狀構造的鉛鋅礦石,這些事實都可作為判別熱水噴流沉積(Sedex)礦床的依據。礦床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地層,有少部分成礦元素來自于地殼深部,硫元素主要來源于蒸發(fā)硫酸鹽;成礦介質主要來自于沉積的地層水、下覆基地老地層的變質水以及成礦后期雨水的加入形成的混合水。
[1]朱筱敏.沉積巖石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54-72.
[2]曾佐勛,樊光明,劉強,等.巖漿巖巖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46-82.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