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占彪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種子管理站,甘肅 定西 743000)
馬鈴薯晚疫病田間防治藥劑篩選與藥效評價分析
孫占彪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種子管理站,甘肅定西743000)
本試驗在田間條件下,研究了25%阿米西達SC、60%百泰WG、68.75%銀法利SC、72%霜霉疫凈WP、80%代森錳鋅WP對馬鈴薯晚疫病的藥效和使用濃度以及馬鈴薯的安全性。結果表明:25%阿米西達SC 3 000倍、60%百泰WG 1 000倍、68.75%銀法利SC 800倍和72%霜霉疫凈WP 600倍。第二次用藥10 d后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均在79%以上,明顯優(yōu)于當地常用藥劑80%代森錳鋅WP的防效。在生產中有推廣應用前景,但必須合理的交替使用,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藥劑;馬鈴薯晚疫病;安全性;田間防效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會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凡是種植馬鈴薯的地區(qū)都有發(fā)生,其損失程度因當年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異。在多雨、冷涼、適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區(qū)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損失可達20%~40%。19世紀40年代,晚疫病在歐洲尤其是在愛爾蘭的流行和危害舉世震驚,僅800萬人口的愛爾蘭就約有100萬人因饑餓而死亡,還有約150萬人逃荒海外。由于抗病品種的推廣,晚疫病的危害曾一度減輕,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晚疫病菌群體遺傳結構的改變,導致晚疫病在世界馬鈴薯主產區(qū)再度嚴重和頻繁發(fā)生,其所造成危害的嚴重程度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筆者選用了一種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為代表的單劑25%阿米西達SC和三種復配制劑進行了田間試驗示范,旨在為當地控制馬鈴薯白粉病流行提供科學依據。
(一)供試藥劑及來源
25%阿米西達SC,有效成分為嘧菌酯(azoxystrobin),英國先正達有限公司生產;60%百泰WG,有效成分為吡唑醚菌酯·代森聯(lián)(pyraclostrob·inmetriam),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68.75%銀法利SC,有效成分為氟菌·霜霉威(fluopicolide· propamocarb),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72%霜霉疫凈WP,有效成分為霜脲·錳鋅(cymoxanil·mancozeb),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生產;80%代森錳鋅WP,由天津市施普樂農藥技術發(fā)展有限公司。
(二)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馬坡鄉(xiāng)上莊村,屬甘肅中部高寒半干旱區(qū),海拔2550m左右,年平均降水450mm左右,年平均氣溫5.3℃,無霜期100d左右。試驗田為旱作梯田,麻壚土,PH值8.2左右,前茬為亞麻,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播種方式為露地直播,溝寬20cm、深15cm,株行距40cm×50cm,試驗田管理按當地常規(guī)進行,具有當地代表性。
(三)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25%阿米西達SC設3 000倍,60%百泰WG設1 000倍,68.75%銀法利SC設800倍,72%霜霉疫凈WP設600倍,80%代森錳鋅WP設500倍,及空白對照。每處理4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40 m2,各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選擇在地勢平整、地塊方正、馬鈴薯長勢一致的地塊進行試驗。
(四)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5年8月10日(發(fā)現中心病株時)下午3:00晴朗無風時進行第一次施藥,共噴兩次間隔10 d。采用A-grolex 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人工噴霧,噴藥比較均勻,噴液量50 kg/666.7 m2。
(五)試驗調查
分別于第二次噴藥前和噴藥后10 d病情調查病情基數,整個試驗期共計調查3次(8月10日、8月17日、8月27日)。調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共10株。調查記錄全部葉片數,記錄各級病葉數。葉片病情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 ~50%;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以上。
依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相關計算公式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1],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1-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一)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表1),各供試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5%阿米西達SC 3 000倍、60%百泰WG 1 000倍、68.75%銀法利SC 800倍、72%霜霉疫凈WP 600倍、80%代森錳鋅WP 500倍第一次噴藥10 d后的防效分別是67.84%、69.59%、66.67%、64.91%和53.22%;第二次噴藥10 d后各的防效分別是80.31%、80.46%、80.00%、79.39%和63.05%,雖然72%霜霉疫凈WP 600倍的防效略低,但與25%阿米西達SC 3 000倍、60%百泰WG 1 000倍和68.75%銀法利SC800倍三者間無顯著性差異。
(二)安全性
各藥劑處理在馬鈴薯生長至收獲期間未觀察到藥害現象發(fā)生。
(一)藥劑評價
試驗結果表明,80%代森錳鋅WP 500倍防效較低,第二次噴藥10 d后的防效為71.45%,而25%阿米西達SC3 000倍、60%百泰WG 1 000倍、68.75%銀法利SC 800倍和72%霜霉疫凈WP 500倍對馬鈴薯均有很好的防效效果,防效均在79%以上。而且都80%代森錳鋅WP 500倍處理的防效差異性顯著,從而表明次四種藥劑的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很好的防效。
表1 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劑防治試驗藥效結果
(二)技術要點
25%阿米西達SC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以3 000倍最為經濟有效;60%百泰WG建議使用濃度為1 000倍液;68.75%銀法利SC以800倍液為宜;72%霜霉疫凈WP以600倍較好,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濃度至500倍。上述各藥劑進行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適宜時期為馬鈴薯晚疫病的預見發(fā)生期或發(fā)病初期,均勻噴霧,連續(xù)噴藥二次,間隔期為10 d,可達到理想防治效果。
(三)討論
馬鈴薯晚疫病在榆中,乃至全甘肅的馬鈴薯產區(qū)均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馬鈴薯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而實際生產中脫毒種薯有限,價格較高,老百姓在調運種薯時對病害的調查重視程度不夠有很大關系。該病害的防治應當以農業(yè)措施為主,如選擇抗病品種,改進栽培模式,及時將田間病葉、病株帶出燒毀或深埋,防止病菌傳播。除農業(yè)措施以外,化學藥劑防治是防治田間已發(fā)生的晚疫病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合理的使用農藥,真正經濟有效的起到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本實驗結果中以代森錳鋅的防治效果最低,主要原因是這類殺菌劑在有些種薯生產地區(qū)使用時間較長,已經產生抗性,致使調運該地區(qū)種薯的地方繼續(xù)使用這類藥劑時防效下降。以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為代表的單劑25%阿米西達SC[2],是以源于食用蘑菇的天然抗菌素為模板,通過人工仿生合成的一種全新的病害防治產品,具保護、治療和鏟除三重功效,而60%百泰WG、68.75%銀法利SC、72%霜霉疫凈WP都是兩種成分的復配產品,彌補了一些使用時間較長,并以產生抗性藥劑的不足,從而提升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在生產中有很大的推廣應用前景,但必須合理的交替使用,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1]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寧偉文,胡敏,潘曉皖.25%嘧菌醣懸浮劑防治辣椒疫病藥效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4,25(11).
(編輯:張瓊瓊)
S435.32
B
1673-9019(2016)02-00-0
2016-01-06
孫占彪(1986-),男,甘肅定西人,主要從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jiān)督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