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曉麗
張敏:“兵媽媽”的故事
◎文//修曉麗
在鞍山市立山區(qū)的林蔭道上,人們經常遇到一個頭發(fā)花白、神采奕奕的婦女在散步,偶爾經過她身邊的年輕男士會駐足恭敬地問候一聲:“兵媽媽好!”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
“兵媽媽”叫張敏,她從1990年開始擔任立山區(qū)立山街道辦事處武裝部長,因為她常年堅持和入伍的新兵通信,像媽媽一樣關心士兵,被譽為“兵媽媽”。2010年,張敏退休了,可她擁軍愛兵之心始終不變。張敏現任鞍山軍分區(qū)和鞍山市民政局共同成立的退役士兵創(chuàng)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這個協(xié)會得到了很多企業(yè)家的贊助和支持,為退伍軍人開辟了就業(yè)渠道。張敏人退心不退,依舊牽掛著那些“兵兒子”們……
2015年12月中旬,南海艦隊某部戰(zhàn)士王興軍急急忙忙從部隊回來,他媳婦買了一處二手房,讓他回來辦過戶手續(xù)。可是王興軍二級士官證過期了,三級士官證還沒發(fā)下來,過戶手續(xù)辦不了……
情急之下,王興軍找到“兵媽媽”幫忙,張敏領著王興軍從房產辦事大廳到派出所,又從派出所到社區(qū),想為他辦理臨時個人身份證明,整整5天過去,沒有結果!
這時,部隊發(fā)來急電:任務緊急要求王興軍兩天之內返回部隊。王興軍急得快要哭了!張敏也急了,半夜三更給立山區(qū)公安分局局長打電話,說明情況,請求破例幫忙。局長連夜給戶籍科長打電話。第二天,從沙河街道沿河社區(qū)王興軍家原始戶籍調出王興軍資料,給王興軍辦了一個臨時身份證。他們打車去房產交易中心辦好過戶手續(xù)后,王興軍直接踏上了飛機。回到部隊后,他打來電話激動地說:“兵媽媽,您是我們永遠的好媽媽!我向您敬軍禮!”
退伍兵李俊父母兩年內先后去世,生活沒有著落。張敏知道后,通過鞍山市退役士兵創(chuàng)業(yè)協(xié)會,幫助他學習汽車維修、美容的技術,順利實現就業(yè)。
前不久,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老總給張敏打來電話說:要高薪聘用三個優(yōu)秀退伍兵,條件是:一、黨員;二、沒有不良嗜好;三、身高1.8米左右。老總說相信“兵媽媽”,請她推薦。張敏推薦了國家儀仗隊閆旭光、富云、李小亮三個優(yōu)秀退伍兵應聘,并達成就業(yè)意向。家長感激地說:“你這個‘兵媽媽’比我們親生父母都為孩子操心?。 ?/p>
這樣的事很多,張敏雖然人退休了,可她那顆“兵媽媽”的心永遠不退,每一個“兵兒子”找到她,她都竭盡全力幫忙。
每當談起這些“兵兒子”們,張敏如數家珍……
張敏擔任立山辦事處武裝部長后,為部隊挑選輸送的戰(zhàn)士,無一退兵。其中,有90%的人被評為優(yōu)秀士兵,79%的人加入中國共產黨,21%的人立功受獎。如此驕人的成績源于一個特殊的紐帶——家書。
20年來,張敏寄出各種信件、賀卡共計9萬余封。她說:“家書能傳遞最真摯的感情,如今的入伍青年大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一時適應不了角色轉換,心理輔導就尤為重要?!?/p>
逢年過節(jié),張敏也總不忘給她的“兵兒子”們寄去賀信和禮物。有一次,張敏的故事被報紙刊登后,一下子涌來了很多封戰(zhàn)士的來信,有的找張敏探討人生,有的傾訴內心的孤獨和苦惱。張敏把這些人的地址一一記下來,承擔起了更加繁重的通信任務。一個叫魏國杰的男孩居然讓“兵媽媽”替他代寫情書,幫助他挽留住女朋友。
2010年,張敏送走的最后一批新兵中,有個叫劉斌的大學生士兵。他入伍后很不適應部隊高強度的訓練,累得吐了血,胳膊、大腿在爬行訓練時也磨出了血泡,90公斤的體重,訓練下來剩下65公斤。他來信告訴張敏說:“‘張媽媽’,我實在受不了了!拼命訓練還是倒數第一,班長批評,戰(zhàn)友們瞧不起,我要脫掉軍裝回家?!?/p>
張敏看到這封信急壞了,連夜寫信給他,不僅安慰他,還寫了一首詩鼓勵他:
“也許你訓練失衡/也許你摸爬滾打留下傷痛/戰(zhàn)友啊,嘆息有什么用?/挫折會換來堅強,創(chuàng)傷會鍛造英雄……”
就這樣,張敏一封封地給劉斌寫信,鼓勵他重樹信心。經過一年的拼搏,他終于脫穎而出,取得了在上百次比賽中奪得第一名的成績,榮獲某集團軍“兵王”的稱號,還榮立三等功,事跡上了中央七頻道“軍事天地”節(jié)目,被破格提拔為副連長。聽到這些喜訊,張敏激動得流下淚水,就如同自己的兒子立功受獎一樣高興。
還有一個戰(zhàn)士叫吳迪,是某空軍機場地勤兵。他母親得了骨癌,已經是晚期了。他請?zhí)接H假回來,不到一個星期,部隊突然來了緊急電話讓他歸隊。在歸隊途中,吳迪給張敏打來電話,哭著說:“‘兵媽媽’,有事求你,我母親病重快不行了,沒有幾天活頭了,我來不及給母親送終了,爸爸還是殘疾人……到時候,麻煩你找?guī)讉€人,幫我把媽媽送走吧!”
吳迪邊打電話邊哭泣,張敏也哭著對吳迪說:“孩子,你放心吧,一切由‘兵媽媽’處理,你就放心回部隊吧!”
3天后,吳迪的媽媽去世了。那天下著大雪,張敏帶領6名退伍兵,親手給吳迪媽媽穿好衣服,抬著他媽媽送到殯儀館,又把他媽媽的骨灰安葬在臥龍山陵園……
處理完吳迪媽媽后事,張敏大病一場,高燒不退,住了一個多月的院,可她一點都不后悔,她說:“我完成了一個戰(zhàn)士的囑托,能讓孩子安心服役,我才無愧于‘兵媽媽’的稱號!”
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應征入伍后,家里就只剩下老人了,特別是那些單親家庭,遇到生老病死的大事,部隊服役的孩子們根本沒有辦法及時趕回來。為了國防事業(yè)的穩(wěn)固,張敏于1998年成立了立山“擁軍110”小分隊,專門替軍屬們排憂解難。
進藏兵李宏軍的父親去世了,母親患乳腺癌……他萬分無助地給“兵媽媽”寫來求援信。擁軍“110”小分隊伸出了援手,隊員王勇幫助李宏軍的母親換煤氣罐、買藥、買菜,張敏親自守候在他媽媽身邊,直至手術成功。
一次,張敏得知82歲的老軍人唐元春心臟病犯了,立即和擁軍“110”小分隊的5名退伍兵趕到他家。當時,唐元春斜躺在沙發(fā)上已說不出話,小孫子嚇得哇哇大哭。張敏和隊員們迅速將老人送進醫(yī)院,老人脫離危險已是午夜時分。
漸漸地,擁軍“110”小分隊的服務范圍擴大到了社區(qū),老人背不動液化氣罐、忘帶鑰匙進不了門……擁軍“110”小分隊的隊員都能及時出現。
一次,鞍鋼燒結總廠新燒分廠要將100多噸的大鐵塊全部搬到三層旋轉樓梯上面,廠里缺人、缺設備,廠長著急地找到了擁軍“110”,張敏率領隊員們馬上趕到現場救急,想方設法幫助工廠解決了難題。直到張敏退休前,擁軍“110”為軍屬和老百姓做好事上萬件,受到全市人民的交口稱贊。
擁軍“110”小分隊幾年的擁軍之路并不孤獨。1998年的一天,“兵媽媽”張敏與民營企業(yè)家常書玉在郵局戲劇性地見了面。
原來,張敏為節(jié)省開支,經常把用過的信封翻過來糊上再用。這個做法被郵局提出質疑,不給郵寄,而這尷尬的情景正好被鞍山創(chuàng)業(yè)協(xié)會會長常書玉看到了。
幾天后,常書玉來到張敏的辦公室,并帶來了一大袋寫有“兵媽媽”地址和“筑我長城”字樣的“特殊”信封。從此,常書玉開始常年堅持資助擁軍“110”小分隊,用行動讓每個隊員都感受到百姓濃濃的愛意。
站在烈士陵園英烈館里烈士韓光的照片前,張敏滿臉淚水,時光一下回到了鞍山解放前夕的1948年。
那時,張敏家住立山沙河橋北的沙河村,一天晚上,家里的大門被敲開,只見兩個受傷的解放軍戰(zhàn)士站在大門外,其中一個戰(zhàn)士叫韓光,張敏的媽媽連忙把他們攙扶進來,幫他們清理、包扎傷口。
韓光傷好回到駐扎在張敏家附近的部隊后,經常到張敏家?guī)兔μ羲?、砍柴,還常給張敏家送白面饅頭和煎餅等食物。張敏家很貧苦,這些救命的食物救了一家人,她們非常感激解放軍,把韓光當成恩人。
2月初的一天,韓光穿著張敏母親的棉袍出去執(zhí)行任務,不幸踩中地雷,壯烈犧牲,那年他才26歲。張敏母親為了回報韓光的恩情,更積極加入到擁軍隊伍中,給戰(zhàn)士做軍鞋,幫戰(zhàn)士寫家書。那些不會寫字的小兵就叫張敏的母親為“張媽媽”。
解放后,韓光的遺體被安葬在七嶺子烈士陵園。每到清明節(jié),張敏的母親都要帶著兄妹6人到烈士陵園祭拜韓光。
1978年,張敏一家再來祭拜韓光的時候,發(fā)現韓光墓前的木頭牌子沒有了!韓光的墓地找不到了!
1998年,83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前拉住張敏的手說:“小五啊(張敏在家排行老五),你可一定要找到咱家恩人的遺骨啊?!?/p>
為了完成母親的遺愿,懷著對恩人解放軍的感情,張敏多次與民政部門聯(lián)系,查找韓光遺骨的下落。
2015年6月,張敏又一次來到烈士陵園尋找。印象中韓光當年下葬的地方,已經在烈士陵園圍墻外了,長滿了附近村民種植的果樹。
陪同尋找的烈士陵園管理處領導說:“2007年,烈士陵園重新規(guī)劃,由原來的6萬平方米縮小到4萬平方米,在規(guī)劃的過程中,將512名無法確認姓名的烈士合葬……”按照這個說法,韓光烈士的遺骨就應該在合葬墓里了。
張敏站在合葬墓前失聲痛哭:她整整尋找了17年,如今,終于完成了母親的遺愿,找到了恩人的安息地點。她激動地說,咱們不能忘記解放鞍山的恩人們啊!
張敏的媽媽先后送三個兒子參軍,女兒嫁給軍人,孫子也考取了軍校。張家可謂兩代“兵媽媽”、一生擁軍情!
20年來,張敏先后獲得“全國十大優(yōu)秀兵媽媽”、遼寧省“模范武裝部長”、遼寧省“擁軍模范”、遼寧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鞍山市“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世上最動人的愛就是媽媽對兒女的愛,“兵媽媽”張敏把殷殷母愛化作數以萬計的家書,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守衛(wèi)國防的子弟兵們。
□本欄編輯/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