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
2013年5月16日,國際女排精英賽寧波北侖站,作為觀賽媒體,我在北侖體育館現(xiàn)場觀看了郎平接任中國女排主教練后的首堂賽前訓練課,當時球隊的士氣,球員的狀態(tài)都處在最低谷。據(jù)郎平后來的回憶:“那堂訓練課下來都快哭了。怎么能差成這樣呢?問題太多了,都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不過,這種情緒,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前后,她都沒有絲毫流露。
2014年第17屆女排世錦賽上,中國女排獲得銀牌后集體合影
2013年亞錦賽第四名和2016年時隔12年率中國女排再獲奧運金牌,郎平在將近4年的時間里承受了她料到和不曾料到的許多東西,然而對于郎平來說,再次執(zhí)教中國女排也成了她推動中國排球改變舊有理念的機會。
在中國排球乃至體育界,郎平是唯一的。作為老女排五連冠時期的主力球員,在退役的時候她放棄了體委副主任的穩(wěn)妥去處,選擇了去美國讀書、打球、執(zhí)教。在中國女排處在最低谷的時候,她兩次臨危受命,將中國女排重新帶回世界一流強隊的行列,這讓她在中國排球界擁有無可比擬的威信和地位。她在亞洲、歐洲、美洲打球,在職業(yè)隊和國家隊執(zhí)教,見識不同文化與排球智慧,以國際化視野為女排獲得奧運金牌奠定了基礎。這是一次次放棄的結果,也是一次次選擇的結果。
郎平按照大國家隊理念鍛煉和培養(yǎng)新人,搭建復合型保障團隊,顛覆了女排過去陳舊的訓練和康復理念;她在比賽之余和歐美教練、國際排聯(lián)官員溝通,始終站在國際排球發(fā)展的前沿;為了增長朱婷的見識和能力,她說服排管中心將朱婷送往競爭最激烈的世界排球第一聯(lián)賽土耳其聯(lián)賽打球。郎平為閉塞的中國排球打開了一扇窗,讓國內(nèi)同行看到了中國排球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老女排精神、舉國體制都是客觀存在,它們既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限制。郎平懂得如何去利用資源、去規(guī)避限制。更重要的是,她領教過全球化、商業(yè)化的動力機制,更在長期的海外生涯中重新習得了一種排球的哲學。
有人問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她的答案是:“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边@是新女排跟老女排不一樣的氣質(zhì)。在某種程度上,郎平是老女排精神的代表,卻親手把老女排的旗幟換成了新女排精神的圖騰。這是女排精神內(nèi)涵的更替,也是郎平個人境界的升級。
在198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為中國贏得首個世界冠軍稱號的部分主力隊員:(左起)楊希、周曉蘭、郎平、陳亞瓊
從成績的角度來看,郎平以隊員和教練的身份分別獲得奧運冠軍,這已經(jīng)是史詩般的勝利。但郎平真正的價值還在于一種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一種妥協(xié)中的堅守。
30年前,郎平看起來放棄了一條光明道路,但最終卻迎來了更加豐富、更加有韌性的人生。伴隨改變的,正是她對排球哲學的重新認識,也是她對人生哲學的重新認識: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