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東
(東北師范大學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24)
?
“復興時代”與古埃及文明的衰落
李 曉 東
(東北師范大學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24)
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最后一位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在其統(tǒng)治的第19年將年號更改為“復興時代”,一系列草紙文獻證實了這個特殊年號的存在。該年號意味著一個“新政”的出現。從歷史演進規(guī)程看,“復興時代”的基本政制建構是將法老的大權獨攬變成三權分立。其結果是埃及一步步走向衰亡,直至文明盡毀,古埃及歷史結束,由此引發(fā)了歷史價值判斷的思考。
復興時代;拉美西斯十一世;古埃及政制;歷史大勢
最初人們并不知道有“復興時代”存在,因為在古埃及歷史年代框架賴以重建的古埃及留下來的幾個王表中并沒有這個年號出現。唯一一部古埃及人自己撰寫的歷史著作曼涅托的《埃及史》亦未提及這個年號。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些埃及學學者才在閱讀一組斷代為第二十王朝后期的僧侶體文獻時發(fā)現幾個與傳統(tǒng)紀年完全不同的whm mswt紀年。最初,學者們懷疑這一紀年隱藏著一位不為人知的法老,即拉美西斯十世,其登基名為赫珀爾瑪瑞(Khepermare)。第一個意識到whm mswt指的不是一個法老而是一個時代的是皮特(Peet),*Eric Peet, “The Great Tomb Robberies of the Ramesside Age, Papyri Mayer A and B”,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vol. 2. No. 3, 1915, pp.173-177; Ericpeet, The Great Tomb Robberies of the Ramesside Age, Papyri Mayer A and B II.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vol. 2. No. 4,1915, pp.204-206. 此前學者多認為該年號隱藏著一位被人忽視了的國王,比如布雷斯特德(Breasted)在他的《古埃及記述》(Ancient Records of Egyp)中收錄的文獻“拉美西斯時代的盜墓:邁耶草紙”(The Ramesside tomb robberies: The Mayer Papyri)里對Whm Mswt的注釋:“字面意思,‘重復誕生‘,意為‘再次出生’,常用于國王的名字……這里指拉美西斯十世?!币奐.H. Breasted, 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vol. 4,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06, p.268.他在《埃及考古雜志》(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連續(xù)發(fā)表文章論證此事,得到埃及學家的普遍贊同。接下來的研究便集中在這一時代的各個細節(jié)上來。
記載“復興時代”的文獻多為草紙文獻,有六篇文獻為僧侶體文字,分別為:收養(yǎng)草紙文書:第一年、邁耶草紙文獻A:第一年與第二年、大英博物館10052號草紙文獻:第一年、大英博物館10403號草紙文獻:第二年、都靈編目1903/180號草紙文獻:第四年和第五年、維也納30號草紙文獻:第六年。
這六篇草紙文獻都用了“復興時代”(whm mswt)這一年號,但所記述內容皆為它事,與“復興”無關。如“邁耶草紙文獻A”第一年,所記內容為一次對盜墓案件的審理:
復興第一年,第三季第四月,第13日。該日審理烏瑟爾瑪瑞·塞特普內瑞(拉美西斯二世),愿他長壽、昌盛、健康,偉大神祇,與曼瑪瑞(塞梯一世),愿他長壽、昌盛、健康,的陵墓盜賊,記錄于‘國王維瑟爾馬瑞·邁瑞阿蒙(拉美西斯三世),愿他長壽、昌盛、健康’的寶庫之中,關涉總巡查內斯阿蒙將此卷名錄報告給誰。當他們著手陵墓之時,他就在那里,與盜賊站在一起。他們手腳撐地接受酷刑,以便讓他們說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J.H. Breasted, 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vol. 4,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06, pp.268-269.
上述文獻中的四篇都是記述陵墓盜竊案審理情況的。此外還有一篇文獻“阿姆布拉斯草紙文獻”(Papyrus Ambras)由因斯布魯克城堡收藏,現于維也納博物館收藏。該篇草紙文書本為兩罐土地文書失而復得事件的記錄,其中提到“復興六年”被皮特認定為我們所知文獻提及“復興”紀年最后的文字。*T.E. Peet, The great tomb-robberies of the Twentieth Egyptian Dynas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pp.177-178.
確定了“復興時代”的歸屬,接著就是這個特殊的時代開始于何時,持續(xù)了多久,于何時結束的問題了。既然證實該年號屬于拉美西斯十一世,那么“邁耶草紙文獻”中所記“第一年,泛濫季第二月,第24日,恰逢第十九年?!敝小皬团d時代”恰逢的便是拉美西斯十一世的第十九年。這便是“復興時代”開始的時間。持續(xù)時間仍不好確定,如果只持續(xù)到“復興時代”第七年,那其結束時間就應該是拉美西斯十一世的第二十六年。然而,后來學者研究拉美西斯晚期書信并對各書信進行斷代,列出的書寫年代居然將“復興時代”延續(xù)到“復興時代”第十二年:
①Edward F. Wente,LateRamessideLetter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pp.16-17.
復興第七年收獲季第28日,在上下埃及之王:陛下曼馬特瑞塞特普恩普塔赫(Mn-mAat-Ra-stp-n-PtH);拉神之子:拉美西斯治下,此日該威嚴之神眾神之主阿蒙拉神于清晨顯現于他的女主之宮(ipt-Hmt·s)的美麗宴會中。
更改年號是一件大事,要昭告天下,多半會有個儀式。然而,對于這次年號改變,相關文獻卻至今未被發(fā)現。但是,“復興年代”作為古埃及歷史的一個特殊時代和特殊事件是確鑿無疑的。此事對古代埃及歷史走向影響甚大,不可以不查。
正如“新政”一詞不自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始,古埃及“復興”也不是古埃及新王國最后一位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首次提出的觀念。用這一概念標榜自己創(chuàng)新者就有第十二王朝的第一位法老阿蒙尼姆赫特一世,他給自己起的荷魯斯王名便是whm mswt,直譯的意思是“重復再生”。在他五個王銜之中有三個用了這一稱號,即荷魯斯王銜、兩女神王銜、與金荷魯斯王銜,可見他對“復興再生”的強調。第二十王朝塞提一世法老也用這個詞組于自己的兩女神名字。這兩位法老除了都在自己的王銜里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之外還有一點相似,阿蒙尼姆赫特一世是第十二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而塞提一世雖不是第十九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但其父建立第十九王朝只在位兩年即一命歸西,因此可以說兩位法老都是在王朝初創(chuàng)之時登上王位的,屬于王朝蒸蒸日上之時。但古埃及歷史上第三位對此觀念情有獨鐘的卻是在王朝江河日下之時,其結果也正和前兩位法老相反,既不像阿蒙尼姆赫特一世一樣建立了第十二王朝,讓埃及的歷史進入第二個強盛時期——中王國時代,也不像塞提一世那樣處于埃及歷史上的第三個強盛時期——被稱作帝國的新王國時代。拉美西斯十一世不僅是第二十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亦是埃及帝國時代終于其手的末代帝王。埃及歷史從此走向衰落,一次次的外族入侵,最終讓這個古老而發(fā)達的文明消失在人類文明的地平線上。
前兩位法老喜歡“復興”卻并未因此讓權力結構發(fā)生什么變化,拉美西斯十一世卻不同。他并未在自己的頭銜里使用這一詞匯,*拉美西斯十一世五個完整王銜:荷魯斯,強壯的神牛,拉神所鐘愛者;兩女神,強大的鐮劒,懲罰無數;金荷魯斯,力量偉大,給予量土地以生命,長壽、昌盛、健康,于瑪阿特意愿中讓兩土地和平之人;上下埃及之王,拉神之正義不朽,普塔赫神選中者;拉神之子,拉神所生,出現在底比斯,為阿蒙神所鐘愛,赫琉坡里之神祇。而是將其發(fā)展成一種理論,并在權力建構中得以體現。帝國末期,拉美西斯十一世于其統(tǒng)治的第十九年宣布更改年號,將這一年改為“復興第一年”。法老還是這位法老,年號卻發(fā)生了改變,改變的是什么呢?
拉美西斯十一世的新政新在哪里呢?這要從此前古埃及政權結構的對比中尋找答案。古埃及政制一直是君主制,這一點沒有疑問。法老至高無上,君權神授,王位世襲。然而,盡管從理論上說法老是現世荷魯斯神,半神半人之王,可從埃及歷史上不斷有人篡位的現實來看,古埃及人未必真的相信法老是現實的荷魯斯神??蔁o論如何,古埃及王朝歷史三千多年,法老一直是國家唯一的權力象征。盡管有中間期的混亂,但古埃及歷史的主流一直如此。到拉美西斯十一世統(tǒng)治的第十九年,君主制度已在埃及歷史上走過了兩千多個春秋寒暑。一人統(tǒng)治,全國統(tǒng)一。盡管也有地方諸侯勢力漸起不太聽話的時候,但君主制的政制卻從未發(fā)生過根本的變化。拉氏新政新就新在正好與該政治傳統(tǒng)決裂,對傳統(tǒng)政治體制進行了一次“民主”的改變。過去的一位君主掌握所有權力變成了“三權分立”,斯曼迪斯(Smendes)在北方塔尼斯城(Tanis)行使行政權,赫瑞霍爾(Herihor)在底比斯城行使上埃及的行政權,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在匹-拉美西斯城享用他法老的象征權力。新政10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古埃及統(tǒng)一王國的興盛與強大也隨之而去,埃及再次進入混亂的第三中間期。雖之后也有短暫統(tǒng)一,但埃及的帝國時代,興盛時代一去再無回返。接下來的近千年是一次次的外族統(tǒng)治,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一個接一個侵入埃及,建立王朝。公元前331年馬其頓希臘人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埃及建立起希臘人統(tǒng)治的政權,接著進入托勒密王朝時代。而后在帝國的角逐中埃及又從希臘人手中易手,成為古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埃及逐步丟掉了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宗教,埃及人連自己是誰都已弄不清楚了。
埃及的衰亡我們不能完全責怪拉美西斯十一世,他的新政多半是不得已而為之。底比斯的阿蒙神大祭司在浮雕中與拉美西斯十一世同時出現,身材竟敢與法老等量齊觀。*從古埃及圖畫中可以看出,早在考古挖掘出來的史前時期圖畫就以人物身材的大小表明其地位。這個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了三千年,從未發(fā)生改變。這是阿蒙神大祭司向法老絕對權威宣戰(zhàn),拉美西斯十一世當然不會容忍。于是派庫什總督匹內赫西(Pinehesi)前往鎮(zhèn)壓,不料這位庫什總督殺回底比斯解決了大祭司問題之后卻不聽法老指揮返回努比亞。這對于法老來說是趕走了狼卻引來了虎。底比斯作為當時埃及的意識形態(tài)中心豈能失控,于是派赫瑞霍爾前往底比斯驅趕匹內赫西?;⒗墙匀ィ杖鸹魻枀s一下子變成了國家軍隊的將軍,行政管理的宰相,庫什總督和阿蒙神大祭司,數職一身,位高權重。整個埃及南方盡在赫瑞霍爾掌握之中。加上北方斯曼迪斯羽翼豐滿,實際控制了埃及北方,此時的拉美西斯十一世法老已經只具象征權威。這本是埃及分裂的歷史,所不同者只是不像以前兩次大分裂那么從名到實皆無顧忌,而是維系了表面上的統(tǒng)一。這種局面維持了10年,最終國家還是分裂了,埃及歷史進入了第三中間期。顯然,被稱作whm mswt的新政終于未能挽救國家。
(責任編輯:董灝智)
2016-06-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委托項目“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研究——中埃人文交流合作”(編號:16JF02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希伯來文學經典與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內文學、文化交流研究”(編號:15ZDB088)。
李曉東(1957-),內蒙古通遼人,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A
1674-6201(2016)02-0072-06